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55例川崎病临床治疗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3 11:52

摘 要:目的:分析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川崎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川崎病的资料。结果:第一观察组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发热症状缓慢缓解,全身体征逐渐恢复;第二观察组体温较快降至正常,热程较长达10 d左右,而体征改善明显;第三观察组发热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热程较短。结论:及时准确诊断,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对治疗川崎病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很少出现并发症。

关键词: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临床治疗与分析;综合治疗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针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都江堰市人民医院55例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系统回顾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2~7岁,平均4.5岁。其中10例病情较轻的使用肠溶阿司匹林退热及对症治疗为第一观察组,20例病情较重的使用丙种球蛋白及对症为第二观察组,25例病情典型,症状及体征均明显的使用肠溶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及对症综合治疗为第三观察组。其中第一观察组发热症状及体征缓慢缓解及恢复,未出现并发症,病程大约10 d左右;第二观察组热程较长达10 d左右,而体征改善明显,未出现并发症,病程大约14 d左右;第三观察组发热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热程较短为8 d左右,仅有1例出现冠状动脉轻微扩张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病程大约14 d左右。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家长非常满意。

1.2  诊断:川崎病的诊断较为复杂,一般开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检查常常表现为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但临床抗生素使用5 d后体温仍然反复,随着体征出现(黏膜、皮肤、淋巴的改变)可考虑诊断为川崎病。主要表现为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手足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还有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

1.3  治疗方法:采用综合治疗,原则为控制症状、缩短热程、对症治疗、防止出现并发症。川崎病是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①一般疗法及护理:室内空气要流通,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注意保持水、电解质的补充。控制输液的速度,以减轻心脏负荷;②短程抗感染治疗;③对症疗法:退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④肠溶阿司匹林,主要作用在于可以退热和缩短发热时间,30~50 mg/(kg·d),服用2~3次;⑤静脉推注丙种球蛋白(IVIG),8~12 h静脉缓慢输入1~2 g/kg;⑥糖皮质激素:剂量2 mg/kg,用药2~4周;⑦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3~5 mg/(kg·d)。

1.4  疗效标准:本病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极少数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瘤及意外。体温正常无反复,黏膜、皮肤、淋巴结等异常体征消失,未出现心脏及其他器官系统炎性反应症状及体征,即为治疗有效。

2 结果

    第一观察组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发热症状缓慢缓解,全身体征逐渐恢复,未出现并发症,病程大约10 d左右;第二观察组体温较快降至正常,热程较长达10 d左右,而体征改善明显,未出现并发症,病程大约14 d左右;第三观察组发热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热程较短为8 d左右,仅有1例出现冠状动脉轻微扩张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病程大约14 d左右。总之有效而及时使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及综合运用各种其他治疗方法对治疗川崎病行之有效的,可以明显缩短热程,有效防止出现冠状动脉瘤发生。

3 讨论

    病因及发病机制[1]:川崎病病因不明。本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及地方性,一般认为可能是多种病原引起的,包括EB病毒、逆转录病毒、或链球菌、丙酸杆菌感染。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出现明显的免疫失调,在发病机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病理改变[2]:本病的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可分为四期。各期变化如下:Ⅰ期约1~9 d,小动脉周围炎性反应,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Ⅱ期约12~25 d,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Ⅲ期约28~31 d,动脉炎性反应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增厚;Ⅳ期数月至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瘢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

    诊断与鉴别诊断:川崎病的诊断比较复杂,其诊断标准为:发热5 d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红斑;③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⑤颈部淋巴结肿大。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其主要与之鉴别的有:①渗出性多形红斑;②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③败血症;④猩红热;⑤传染性的红细胞增多症等。

    实验室检查:本病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核左移现象,轻度贫血,血小板早期正常,第2~3周时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等急相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增高,血清转氨酶升高。大便常规基本正常;②免疫学检查:血清IgG、IgM、IgA、IgE和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总补体和C3正常或升高;③X-线检查:可示肺纹理增多、或有片状阴影,心影可扩大模糊;④超声心动图: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反流;可有冠状动脉异常,如冠状动脉扩张(直>3 mm,≤4 mm为轻度,4~7 mm为中度)、冠状动脉瘤(≥8 mm)、冠状动脉狭窄。

    总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诊断正确及治疗方法得当则治疗效果非常好,反之则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意外,加强川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选择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患儿病情加重的几率。

4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

[2] 沈晓明,王卫平,川崎病.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4.

上一篇: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手术治疗分析

下一篇:微创技术在小儿疝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