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和韦伯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8 07:31

  摘要:马克思和韦伯二人对于现代性思想都有其独特的理解,也为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对于后期的学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被视为现代社会理论的铺路者。马克思和韦伯对于现代性思想的研究有差异当然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对二人现代性思想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现代化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多理论依据的找寻,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创造立足点。进行比较研究时不可将两者简单地对立,看到不同点的同时也要关注两者间的共通之处,可以说两者的关系是矛盾与统一的共存,文章从二位对现代社会批判的基本立足点、批判方式及发展命运三方面展开,针对二者的现代性思想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现代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危机、政治动荡、文化问题、生态危机等多方面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逐渐被暴露出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科技文明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作为对现代性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现代性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总结和科学反映,也是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思想的继承、批判以及超越,其有着独特的逻辑及发展过程,其体系和内容十分严谨,马克思立足于现实,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并以”人-现实-自由”为主线,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入手,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思想,并建立起了自身的无产阶级的现代性思想,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但也对政治经济学领域做出极大的贡献,他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成果,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影响巨大,他各种学术上的重要贡献通常被称为韦伯命题,韦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系统地述了东西方宗教能力差异对于现代性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韦伯和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对后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两位的思想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对现代性复杂问题的重新认识。


  一、两人基本立足点比较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将现代性具体化,其批判了前人的思想,让这一问题不再只是进行抽象地分析与讨论,而是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了发展。马克思最主要的思想理论之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其现代性思想也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诞生的。在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对于现代性的批判表现为对于人类本质的认知。主要的切入点还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人类本质的对立,具体表现为人类本质的异化,即无法控制书中所指出的“自由的自在的活动”,这个问题正是由私有制所引起的。这也最终导致了私有资产的产生,激发了工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矛盾,使阶级间爆发冲突。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矛盾根源主要是来自于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的冲突爆发导致的矛盾的发生。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入的分析了私有制的本质,他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是所有理论产生的根源,这也使得马克思最终得出了“人是社会的主体”这一伟大理论。


  作为马克思理论的经典著作,《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做了详尽的分析解释,同时这也标志着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他准确的捕捉到商品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此为载体对现代“存在”的性质进行了把握,同时对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关系进行了解读。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交换价值,一切物质都可以通过作为商品来交换这种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使自己的存在通过商品得到肯定。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异化劳动的存在使得人们对待商品的态度逐渐拜物化。不过之后马克思对资本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分析,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世的合理现象,资本的存在使得世界的现代化得以拥有深厚的基础,并且从它一出现就成为了将人与人、人与物连接起来的媒介,代表着世上所有的社会关系。自世界文明从原始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以来,资本原则就一直作为现代社会的原则存在着,它是一切事物运作的基础,是事物发展与衍变的根基。资本原则对人际关系、人们的信仰和所有存在于世的等级制度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支配作用。马克思在研究资本这一概念的过程中,以其博识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预见了由资本所带来的“全球化”的这一现象的后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韦伯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同样在其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具体表现在文化和社會两个方面,这也是他两种批判逻辑的展现。二战时期的社会正处于动荡的阶段,这就为信仰、伦理等因素在文化层面上的主导提供了条件。社会层面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制度的更替来维持其发展,例如需要法律制度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因素可以独立的决定发展走向,也就更加复杂。这个观点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著作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同样的,如果只拿出韦伯严谨的思想体系中的某个理论来进行分析,不考虑这些理论之间的关联,就难免无法准确把握其思想,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


  按照韦伯的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地位相当,没有谁决定谁,只有他们之间的共同发展,因此都是第一要素。发展过程也可能会出现某一方的暂时强势,但这不足以说明其占主导,属于正常现象。他认为在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中,精神建设和物质劳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都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资本固然存在,但不一定就会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其精神方面的发展也同等重要。但是仍然有人将韦伯看作“文化决定论”者,片面的去理解他的思想,没有看到他在社会总体发展中寻找现代性时所做出的努力。这正如马克思被认为是“经济决定论”者一般,充满了偏见。韦伯学识渊博,研究学术时所涉及的领域众多,我们应该发现其现代性思想里面那鲜明的理性化特点。


  二、两人批判方式比较


  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方式与用异化来解释现代社会息息相关,主要涉及三对我们相当熟知的概念,分别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对矛盾中,马克思对于第三对矛盾的分析最为深入,他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激化,社会阶层明显分化,各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资本家变得越来越富有,劳动人民则没有资本,二者之间的冲突对立最终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马克思对此进行了现代性的批判,而其出发点正是政治经济学,因为经济问题是出现这种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经济基础的地位是要高于上层建筑的,二者不是平等的,经济基础是根本,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但这并不是可以将马克思视为“经济决定论”者的依据,通读其著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于经济的统领性十分反对。马克思同时也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的观点,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了其批判性的观点,同时也意味着其由抽象理论向现实概念的转变。马克思异化观点的发展历程如下,首先他认为人的价值是由其劳动的价值所决定的,人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劳动,但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同人相异化,人和劳动活动、劳动产品之间也出现了异化,最终导致整个现代社会关系的异化。但实际上,这里的异化理论只是一种抽象性的理论,它与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并没有明确地区分开来,所以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唯物主义,其在一定程度上向唯心主义偏离。


  马克思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神圣家族》将其理论做出了修改,即开创性的将异化同当时的社会关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自此以后,对于异化这一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他将人的本质从劳动重新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再是人的自由的劳动,而是完完全全的唯物主义体系下的社会关系。[之后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应运而生,他开始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纽带,共同组成了现代的社会关系,且无法独善其身。马克思深入的分析了社会关系,他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最终确定了阶级关系就是经济学的本质,最终确定了现代社会的实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下的显示社会关系。


  韦伯的现代性思想,以及其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过程中,从始至终都体现着理性化。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以理性化为风向标,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所在。这其中又包含着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立足于客观现实,后者以主观意识为根本。韦伯认为两者之间的矛盾才是现代社会的最大矛盾,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发生的本质原因,具体表现为形式理性在与价值理性的斗争中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他始终认为两种理性既对立又互补,在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发展进程中矛盾在所难免,属于正常现象,所以没有对任何一方表达出偏见。


  韦伯在批判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这也是他的方法论原则之一,尤其是在面对“价值问题”上。中立的立场使他在研究中对于任何问题和理论都能保证纯粹的客观性,不掺杂主观因素在内,尤其是价值判断。这与他生前所做的大量宗教研究是分不开的,由于不同宗教间的理念、思想等都各不相同,因此研究者必须时刻保持客观性,用中立的态度去对各个宗教比较研究,最后进行客观分析,不能将个人感情强加到理论当中去。韦伯在批判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学时一直保持着价值中立的立场,并没有相关批判理论的提出,但其思想的伟大光芒一直在闪耀,使后来的研究者无法做到绕开其思想理论。


  三、两人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命运态度比较


  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最终的发展结局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与韦伯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无论如何自救,最终的命运都是走向灭亡,现代社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无产阶级来引领。而韦伯作为资产阶级的拥护者,必然是要为捍卫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努力。这种差异的本质在于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是不同的。


  马克思始终坚定地认为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灭亡这个愿景一定会实现,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说明其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他乐观地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国”最终一定会实现,无产阶级可以靠自己准确地把握这个世界,使社会关系最终摆脱异化的状态。而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是我们促进社会转型的唯一力量,只有将“经济”作为发展手段,我们才能将社会往正确的方向上引领。例如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个理论以经济为核心,认为政治、文化等要素都受到经济的主导,在此基础上市民社会最终会进入人类社会。马克思提出这个理论的本质在于将“政治”与“社会”完全的对立起来,通过展现“社会”的优越性,最终实现将“政治”消灭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在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资产阶级社会最终会分崩瓦解,到那时全人类也迎来了重生和解放。馬克思是无产阶级斗争的领袖,马克思思想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思想最终也会引领全人类走向解放,推倒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共产主义。马克思认识到两个阶级间的矛盾具有无法调和的特点,两者之间的斗争只能通过将资产阶级消灭来结束。


  韦伯对现代社会批判的态度一直是悲观的,与马克思的态度相反,他认为异化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社会中一切摆脱异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韦伯对客观世界和价值世界分别进行了理性化的分析,认为两个世界是紧密共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其他一方进行独立的活动,换句话说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存在。但是,韦伯的现代化思想虽然始终贯彻着理性化的特点,但他也没有忽视非理性的存在,更没有否定非理性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创造性,这正是他在批判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学时除了保持价值中立原则之外的又一基本准则。


  虽然资本主义存在着很多韦伯已经发现的严重问题,但它作为资产阶级的拥护者始终是站在资产阶级的一方。他渴望利用自己的理性化理论寻找到资产阶级走向成功的秘诀,利用资本主义精神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随着现实社会中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的盛行,他最终表示无能为力。韦伯是和平主义者,因而极力反对战争的发生,但是又因为出于的资产阶级已有利益的考虑反对改革,最终认为“人统治人”是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也最终导致了韦伯成为一个典型的宿命论者,一些行为和理论都展现着听天由命的理念,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命运。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与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就此将二人的思想对立起来是肤浅的。韦伯与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理论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将两者视为两大对立的体系或者帕森斯式的解读都是错误的。在笔者看来,二位思想差异的背后是他们对“人类总体性”认知的一致。马克思关注异化关系中人类的解放,韦伯注重合理化中人的尊严保存,对人类的总体关怀使得二人的思想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契合。另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背景之下,两者的思想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问题域。两人对于启蒙主义都是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且也反对浪漫主义。另外不管是异化理论还是理性化理论,它们都对现代性悖论的特点即二元论进行了阐释。马克思和韦伯的现代性思想都是人类史上当之无愧的瑰宝,且思想体系严谨又复杂,对西方学术界在进行现代社会的批判过程中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两者表面上存在着对立,甚至有人地认为两者之间就是简单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但究其内容来看又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深入研究两者的现代性思想我们不难发现韦伯的现代性思想一定意义上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虽然两者在一些观点上存在差异,但绝不是互相否认的程度。我们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性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寻到更多有助于理解现代性社会的理论基础。


  作者簡介:史星宇(1994-),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宗教文化。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资本主义精神研究

下一篇:明代苏州府的市镇经济发展兼论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