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明代苏州府的市镇经济发展兼论资本主义萌芽

发布时间:2023-12-10 18:18

  摘要:明朝苏州府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该地区的纺织业中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繁荣的市镇经济被视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例证,因为市镇经济反映出商品市场的规模以及商品供需的关系,市场的需求端刺激了生产的供给端,所以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探究市镇经济的本质是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领域。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苏州府地区市镇的空间分布、数量规模、市镇类型、农业与手工商业的关系、交通条件等方面入手,运用数据量化、对比考证的研究方法,探析明代苏州府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及动因,力求对苏州市镇经济有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市镇经济;社会发展


  市镇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其主要作用为拓宽商品市场地域范围,扩大商品交易的种类,加强城乡之间经济的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市镇经济在宋朝时期开始逐步的发展,经元朝时期经济继续稳定,为市镇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至明代时期,江南苏州地区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主要表现为户口滋繁、商业兴盛、农业产量增加、租佃关系契约化、农业商品化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发展。


  一、明代苏州府市镇的发展、类型及特点


  明朝苏州地区建制为苏州府,隶属于南直隶,《明史·地理志》记载:“太祖吴元年九月曰苏州府。领州一,县七。”明武宗正德年间苏州地区的市镇开始兴起,依据樊树志先生的考证,苏州府下辖州县市镇数量大致情况为:吴县有1市6镇,长洲县有5市3镇,常熟县有9市5镇,昆山县有4市5镇,吴江县有3市4镇,太仓州有10市4镇,嘉定县有9市6镇,苏州独府合计共74个市镇。至明嘉靖、万历年间,市镇的数量开始迅速增加,也出现了大量的大中型市镇,如吴江县增至为10市4镇、嘉定县增至为11市15镇、常熟县增至为16市6镇、长洲县增至为5市5镇,而吴县、昆山、太仓等地的市镇数量却未变。经过前后时期的对比统计,则该时期的苏州府市镇的总量为102个。


  (一)市镇的类型


  前辈学者大都是以经济层面入手,着重关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个经济的基本领域来讨论市镇的类型。生产型市镇方面,苏州地区形成的许多商品专业化生产市镇,如在嘉定县主要以棉纺织业为主要产业,如安亭鎮、新泾镇所生产的棉花,“为棉花、管履所集,其卉织为布,出海宁硖者,是他县为佳”、蚕丝业市镇(震泽镇)“居民以蚕桑为业,农家亦颇善治桑”、稻米生产(平望镇)“粟米之聚,百物宣阗”,其他产品如盐业(新场镇)、冶铁业(庵村市)等类型。


  商品流通性的贸易市镇主要有:粮食贸易市镇、丝织品贸易市镇、商品棉花交易市镇等类型。粮食贸易市镇的代表市镇主要以平望镇、黄溪市为代表,史称平望镇“粟米之聚,百物宣阗”;商品棉花交易市镇以新泾镇、鹤王市二市镇为代表,该地市场贸易十分兴盛,据载“市中交易,未晓而集。每岁棉花入市,牙行多聚”。交通枢纽型市镇当首推平望镇,平望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苏州府、湖州府、嘉兴府三府的交通要道,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二)市镇的发展特点


  苏州府内的市镇是江南地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市镇,其发展和江南其他地区市镇具有一致性。对于市镇的特点,学者普遍认为市镇靠近农村地区,与农村家庭手工副业有密切的联系,是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集聚点,所以市镇兴起的直接推动力量就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在经济活动中或适应经济活动的要求自然形成的。苏州地区的市镇数量大,分布广泛,大市镇辐射周围小市镇,小市镇辐射周边农村地区,与周边农村地区联系密切。且市镇大多位于河道沿线,交通便捷,市镇之间联系紧密,形成商品流通的市镇群。


  二、市镇兴起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优越,运输便利


  苏州府地区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又依傍大运河江南段和长江,西临太湖,有娄江、吴淞江由西向东横穿而过,经太仓州和松江府入海,“擅江湖之利,兼海陆之饶”外部形成了以苏嘉湖三府地区为主的江南水路交通网络,大运河的交通引力对沿岸的市镇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内部之间河网纵横,诸市镇之间交通便捷,经济交往密切,内外联动形成强大的水陆交通网络体系。如吴江县的平望镇是江南地区水路的中心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为“八省通衢中繁之地”,成为整个江南地区重要的米粮贸易和集散中枢。


  (二)农业生产力提高,商品化程度提升


  在明朝中后期,农业生产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传统的经济作物,如稻、麦等均广泛种植,且出现众多的优质品种,如占城稻、粳稻,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便利的水利灌溉、优良的耕作传统、定额租的广泛推行、轮耕休耕制度的推行,种种的措施使得农业产量不断提升。再加上明代中后期美洲地区的玉米和番薯等粮食作物大量的引进和推广,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粮食的大量增产,使得大多数家庭出现了粮食剩余,因此剩余的粮食成为商品粮,纷纷被运到市镇交易或者成为家庭手工业生产的原材料。


  (三)市镇经济参与者群体的扩大


  在市镇经济的商品贸易活动中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参与群体,即分别是商业化生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商业化生产的农民是指农民以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从事经济作物的加工制作为主业的群体。农民在经营农业的闲时进行手工业的生产或直接从事商业活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农民弃农从商,促使商人群体不断地扩大,大大小小的商人参与到市镇经济的活动中,不仅如此,市镇里还出现了众多的地域性商帮,纷纷在苏州市镇设立会馆,参与到市镇经济中,如盛泽即为众多区域的商人聚集地区,“商贾辐楱,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俨然成为了商业中心,各地的商人群体活跃在苏州府的棉布交易和丝绸交易市镇当中,使得该地区的市镇经济发展愈加兴盛。


  三、市镇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探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的学术难题,被列入上世纪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众多学者以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认为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方式,即雇佣关系。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研究上,即学界普遍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提高,并且在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雇佣关系,商人在生产和贸易的经济环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资本主义萌芽主要考察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发展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即所谓的产品的供给端,当劳动分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供给数量即不断地增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的表现方面。


  市镇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是经济活动的桥梁。其桥梁的表现主要有俩方面,即一方面市镇链接着农村和城市,处在城乡交汇地区,连接着农村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商业;另一方面,市镇作为经济活动的场所,链接着商品的供给端和需求端,明清市镇的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市场逐渐扩大,市场的需求扩大不断刺激着生产,从而使得生产端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农作物的商品化和手工业工场规模的扩大。


  因此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市镇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即市镇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不断刺激着生产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镇成为商业资本汇集的地方,市镇的发展,并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因此不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还是从市场的发展方面,市镇经济对明朝商品经济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标志着该时期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的高度。


  总结


  明代苏州府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是明代后期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将整个苏州地区的农村地区容纳到商品经济的活动中,大量的商品原材料、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众多的商人小贩、雄厚的资金都聚集到市镇经济之中,使得诸多资源得以合理配置,从而推动整个苏州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还原市镇经济的基本面貌,得出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将其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许能激发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动力。

上一篇:马克思和韦伯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资本主义按生产要素分配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