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研

发布时间:2015-11-13 09:29

摘 要:近来来,学术界不断展开关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学术研究,众多成果的取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文从探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入手,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人类社会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的。对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没有提供现成答案,但也没有在理论上加以限制。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近代以来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引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旨在探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为当前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借鉴。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党的伟大领导人毛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的探索中,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给中国提供了两种现代化的方法:一是封建社会经由资产阶级革命想资本主义进行;二是封封建社会向无产阶级转变。当然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得领导人坚决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毛泽东自觉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从而探索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念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的,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具体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为党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整个新民主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让中国社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改变了中国的国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存在的寄出是相对日益发展的生产方式,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的产物。辛亥革命在经济上大大推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继续向前发展。由此,产生整个社会结构的改革,全面的家族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变革,社会的一些习俗和习惯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从根本上会引发一些制度上的改革,以适应一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并使其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初步确立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日益发展的新的生产方式,革命目标的实质则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这种关系,中国共产党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了革命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毛泽东在1944年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生产力为标准来判断政党政策及其实践好坏的标准,七大后毛泽东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这就要解放生产力,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已经鲜明地揭示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化主题的关系,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真正归宿定位于生产力的发展,定位于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价值也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凸现出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三、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实践功效

  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发展生产力,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铺平了现实道路。
     1. 改变土地占有制度,为中国工业化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长期生活在农村,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深知农业的革命性变革是经济现代化的前提。在中国要想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一部分农业人口能够剩余出来流入城市,使工业获得市场,只有土地革命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
     2. 没收官僚资本,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扫除障碍。没收官僚资本是发展中国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因为官僚资产阶级是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过程中,依靠赤裸裸的强占和掠夺实现资金积累的。
     3. 保护民族工商业,为经济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推翻三座大山,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在近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比较进步的力量,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中国的富强。同时,民族工商业在中国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保护民族工商业,并有效控制,对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帮助的。
     4. 提出实现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任务。从现代化的产生及其在全球的扩展史可知,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即现代工业生产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现代化实质上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枚关的问题。”对后发国家来说,现代化就是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利用国内外的一切先进科学技术,迅速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过渡的过程,工业化是其奋斗的主要目标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们创造了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初步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实践中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杜艳华、董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毕涵君,女,1981.10,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思政部助理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

---------------

------------------------------------------------------------

上一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模式

下一篇: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模式的发展前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