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与远离——“西方马克思主

发布时间:2015-08-12 09:33

【内容提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一些方面走近了马克思哲学,在另一些方面又远离了马克思哲学。为了有利 于说明问题,本文也引用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一些理解。
【关 键 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 正 文】
  一、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
  “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并且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具有新 的视野。他们更注重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 ,重视对马克思着作的研究,重视对马克思早期着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视野中,他们 看到了、看清了传统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马克思的一些思想。
  (一)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在传统理解中,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至多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真正主题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本体论(一般世界观)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核心、灵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普遍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不是自然 ,不是整个世界,而是社会历史问题或人的问题。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总体 性哲学”,在他看来,“总体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类历史有“总体性”,因此 他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他特别强调:“认识到这种方法(马克思的 辩证法——引者注)被限定在历史的和社会的范围内,这是特别重要的。”(注: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 32、231、233、6、232-233、227、30页。)柯尔施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它是一种把 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 为活动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 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密特说:“马克思的唯物 主义并不理会关于心灵的精神或物质的本性问题;……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首先关心从这 个世界上消除饥饿和痛苦的可能性问题。”(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 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萨特认为,“ 如果存在某种像辩证唯物主义那样的东西,那它一定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这种唯 物主义存在的话,也只能在我们的社会世界有限范围内才是真理。”(注:萨特:《辩 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 584、573、585页。)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实践派”的观点时说:“在马克思看来,根本 的问题是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 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实现、走向实践的实际步骤。”(注:马尔 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 、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强调 社会历史问题、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时,其“主题”的含义并不是很清晰 和确定的,但是确实有启发意义。至少在以下几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 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哲学所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哲 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对象,是人 的历史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活动的重点 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哲学。
  (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为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颠倒,即把唯 心主义辩证法颠倒为唯物主义辩证法。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颠倒”说提出质 疑,他们强调这种颠倒不能仅仅理解为把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为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 在于发现现实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柯尔施说:“列宁把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仅仅看作一种转变:由不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 ‘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世界观取代植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 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只不过在于把这种辩证法从它的最 后的神秘外壳中解放出来,在‘观念’辩证法的‘自我运动’下面发现了历史的现实运 动,并把这一历史的革命运动宣布为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注:柯尔施:《马克 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 密特说:“在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仅仅解释成是与任何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仅仅是哲学 内部的甚至是世界观上的二者择一时,是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注:施密 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 209、52、52页。)柯尔施和施密特在这里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理解: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 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 的新哲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辩证法 + 唯 物主义”这一公式不能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实际上,对黑格尔哲学的 唯物主义颠倒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费尔巴哈首先完成的,费尔巴哈在《哲学改造的临时 纲要》中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 ”(注:《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2页。)这里所说 的“思辨哲学”指的就是黑格尔哲学。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也 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因此,如果仅仅把马克思的 哲学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仅仅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 义,我们可能还是停留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水平上。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 学的颠倒的真实意义在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全部意义, 用实践出发点代替黑格尔哲学的理念出发点。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颠倒,不仅超 越了唯心主义,同时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推进到实践的或历史的唯物主义 形态。
   (三)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是什么?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 式。对这一点表达得最明确的是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尔科维奇说:“人在本质上是 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 “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彼德洛维奇说:“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 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 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提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是对马 克思哲学的走近。在传统的理解中,关于人的本质,主要强调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理解不能说错,但没有揭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的论断并不是讲 人的共同本质是什么,而是讲要理解一个人或一些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具体本质,必须看 他或他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共同本质是什 么呢?是劳动,或更一般地说,是实践。马克思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论断,是 符合马克思的上述思想的。只有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才能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 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正是在实践中,人们存在着具体的社会关系。
  (四)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范畴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范畴是物质,实践范畴只是认识论的 基本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普遍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 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卢卡奇在谈到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时说,实践概念是“这本书的中心概念”。(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 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 227、30页。)施密特说:“不是所谓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马克 思)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 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马尔科维奇在介 绍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时说:“在这场辩论中,主张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 是自由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观点占了优势。”(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 188、28、270、249、20、46、87页。)他自己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建立在实践概念 的基础上的哲学”。(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 “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弗兰尼茨认为,“历史实践的范畴是马克思对人和历史的哲学解释的根本范畴。”(注 :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 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尽管许多“西方马克思主 义”者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时常常否定物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意义,而且对实践的物质本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但是,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这一点上,他们是比传统的马 克思主义者更接近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 马克思自觉意识到的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不是对物质的理解,而是 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
  (五)把意识的现实对象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首先在于他把实践理 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传统理解始终没有能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仍然把意识的现 实对象理解为某种既成的、非主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把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即实践理解 为意识的现实对象,把对象理解为历史地生成的东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大多 十分重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别是其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在此清晰 地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卢卡奇在讲到意识的现实对象时,直接表述了马克 思《提纲》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强烈地要求我们要把‘感性世界’、客体、现实理 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 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他认为 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坚持“创造的原则”,(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 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 、227、30页。)作为意识对象的“现实……无论如何它要高于那种产生于经验世界的僵 硬、物化了的事实的现实……这种现实决不同于经验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变异 的。”(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 ”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霍克海默也理解到了意 识对象的历史生成性,他说:“被判断的对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种活动创造出来 的”。(注: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94页。)施密特说: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曾批判了以往所有唯物主义把现实片面地理解为在 直观上给予的客体,‘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不是主观 地去理解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 、209、31、118、111、129、209、52、52页。)“从认识论来说,自然与其是作为逐步 地纯粹‘给予的东西’,不如说越来越作为‘被创造的东西’出现的。”(注: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 9、52、52页。)“能被认识的东西,在严格要求意义上只是主体‘所创造的东西’。” (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 11、129、209、52、52页。)“实践派”波什尼亚克说:“存在并非某种在(主体)以外 的东西;人就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人意识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内,存在意识到了它 自身。”(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 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二、对马克思哲学的远离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外,还有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们往往站在某一西方哲学的立场上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这一视野限制了 他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些方面的正确理解,在这些方面远离了马克思,看不到或看不 清在传统理解中已经看到和看清了的马克思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 哲学的远离,最主要的表现是这样那样否定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其中,少数人 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实践哲学”,而大多数“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虽然在口头上还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是在一系列哲学问题 上又背离了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实践哲学”
  葛兰西明确否定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他说:“大家知道,实践哲学的创始人[马 克思]从来不曾把他自己的概念叫作唯物主义的,当他写到法国唯物主义的时候,他总 是批判它,并断言这个批判要更加彻底和穷尽无遗。所以,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唯物辩 证法’的公式,而是称之为同‘神秘的’相对立的‘合理的’,这就给了‘合理的’此 词以十分精确的意义。”(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 58、161页。)葛兰西把所有哲学分为三类:“感受的哲学”、“整理的哲学”和“创造 的哲学”,唯物主义属于第一二类哲学,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第三类哲学, 马克思的“创造的哲学”“它肯定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在 讲到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的理解时说:“人们忘记了在一个非常普通的用语[ 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合,人们应当把重点放在第一个名词——‘历史的’——而不是把 重点放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根源的第二个名词上面。”(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 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的“超越论”对整个“西马克思主义 ”思潮产了重要的影响,其他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没有像葛兰西那样明确否 定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但在许多哲学问题上,实际上是沿着葛兰西的“超越” 路线走的。
  (二)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反对所谓“二元论”思维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明或暗地批评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把坚持 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一种“二元思维”而加以否定。柯尔施在批评“庸俗社会主义”时 说:“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庸俗社会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相当‘不科学地’坚 持着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这种现实主义中,所谓的常识(即‘最坏的形而上学’) 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标准的实证主义科学二者,都在意识和它的对象之间划了一条明显的 分界线。……我们将证明,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决没有任何这样的关于意识与现实 的关系的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 ,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然而,列宁回到了‘思维’和 ‘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绝对对立,而这种对立曾经构成了划分17世纪和18世 纪启蒙运动两大流派的那种哲学争论甚至某种宗教争论的基础。”(注:柯尔施:《马 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 萨特在批评“自然辩证法”思想时说:“这一教条主义的源头来自‘辩证唯物主义’的 基本问题。”(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页。)马尔科维奇在总结“实践派”的观 点时说:“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一般被认为是抽象的、与历史无关的二元论的观点而受到摈弃。”(注:马尔科维奇 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 ;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在这声辩论中,……物质和精神、客 体和主体的二元论被这些范畴是如何可能从实践概念中推演出来的观点所取代了。”( 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 、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哲学基本问题,以及由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区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都是以思维和存在、精 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为前提的,没有这种区分,就不能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就 不会有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谁接受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谁就必须承认哲学基本问题 ,谁就必须接受“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反过来,谁反对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 二分”的思维方式,谁就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承认马克 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这不能不是自相矛盾的。实际上,他们的真正倾向在于否定、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 物主义性质,而对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承认往往是口头的和字面的。
   (三)借口反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二元论”,坚持非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 概念
  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二元论”时,形成了他们的一 种非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把精神活动也看作是一种现实,或是现实的 一个要素。卢卡奇认为,“现实”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基本因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性在于它们是同一个而且同样真实的、历史的、辩证过程的诸多方面。”(注: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 32、231、233、6、232-233、227、30页。)柯尔施说:“对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来说,重 要的是,在理论上要把哲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体系当作现实来把握,并且在实践上这样对 它们……他们总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 待的。”(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 46-47、81-82、35、51页。)各种科学意识,“如果它们也是作为世界的一个‘观念的 ’组成部分的话,那么它们就作为世界的真实的和客观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之 中。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之间的第一个明显区别 。”(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 7、81-82、35、51页。)马尔科维奇更明确地说:“无论是社会现实问题还是自然现象 问题,‘现实的本质’都包含了主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事件所以是主观的, 乃是意识存在——作为活动者的人——的参与使然。”(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 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 、28、270、249、20、46、8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很少去谈实践的构成因素, 但是从他们反对“二元论”思维方式和对“现实”的理解来看,他们不是把实践看作是 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把意识、理论看作是实践的一个有机构成因素。更有少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理论活动直接看作是实践的一种方式,阿尔都塞就是这样,他认 为:“除了生产外,社会实践还包括其他的基本实践。这里有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 践;还有理论实践……”(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 39、140页。)还说:“关于理论,我们指的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也属于一定的人 类社会中的‘社会实践’的复杂统一体。”(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 书馆,1984年,第139、140页。)阿尔都塞甚至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实 践”的反映,检验马克思理论正确与否的实践标准也不是社会历史实践而是马克思的理 论实践本身。(注:参见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 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06-707页。)
  无论是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现实、实践的一个要素还是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现实或实践活 动的一种方式,都远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 义中的“现实”、“实践”是相对于意识、理论的范畴,是指人们的“客观的活动”、 “人的感性活动”,人们的“实际生活”、“人们的存在”或“社会存在”。把理论看 作是现实、实践或现实、实践的一个要素,马克思的“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 西”、“生活决定意识”、“理论反映现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命题就失 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四)“拒斥形而上学”,否定物质本体论,反对“自然辩证法”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把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思维叫 作“形而上学”而加以否定,在他们看来,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就是一种形而上 学的思维,是马克思的哲学所没有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所以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卢卡奇批评“恩格斯错误地追随黑格尔,把这种方法(指 辩证法——引者注)扩大到自然界。”(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 ,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 0页。)施密特说:“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解释相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自然化 了的黑格尔主义,不是竭力用另一个本体论的始基即物质,去简单地替换所谓精神这个 本体论的始基。”(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 、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而在恩格斯那里,“辩证法成为在马克 思那里所决没有的东西,即世界观、解释世界的积极原则。”(注:施密特:《马克思 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 页。)“恩格斯的自然概念归根结蒂仍然是本体论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 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萨 特说:“自然辩证法,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由一种形而上学假设的客体。”(注: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第584、573、585页。)“拒斥形而上学”、否定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必 然会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至少会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路线 。否定物质本体论,否定自然辩证法,从形式来看,并不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 物主义性质,他们至少在口头上还承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从实际来看,这 种否定就是放弃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并最终会导致放弃唯物主义的所有阵地。放 弃了物质本体论这个重要阵地,也就不能坚守其他阵地。不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当然也 就不能真正承认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就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 义。
   不能以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为根据否定物质本体论。理解人 的本质、社会历史的本质,最重要的当然是要认识人和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运动的特殊 本质,但也要认识人、社会历史与自然运动共同的本质,对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就是物 质本体论。因此,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主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不是与解决人的问 题、社会历史问题不相关的理论。也不能因为马克思谈论物质本体论不多就认为马克思 的哲学没有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谈得不多,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问 题基本上已经由先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解决了,马克思的任务主要 不是重复前人已经基本解决了的理论,而是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超越直观唯物主义而 走向实践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其理论重点是制定科 学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谈得不多不等于没有,马克思是谈到世界的物质性、自然 的先在性和自然的辩证运动的,马克思是继承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思想的。物质本 体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五)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
  在认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卢卡奇借口思 维对象的变易性否定反映论,他说:“如果变易的真理是将要被创造出来而尚未产生出 来的未来,如果它是种新的东西,存在于各种倾向之中,但这些倾向(借助于我们的意 识)将会变成现实,那么,思维是为一种反映这个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了。”(注:卢卡 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 、232、231、233、6、232-233、227、30页。)“如果事物不存在,思维何以‘反映’? ……在‘反映’论中,我们发现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现实的理论上的具体的两重性。 这种两重性对物化意识来说很难统一。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事物被认为是概念的 反映,还是概念反映了事物,这都无足轻重。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重性都依然如故。” (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 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卢卡奇这里所说的“两重性” ,指的就是“二元论”。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观点时说:“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被当作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方法的一种讽刺普遍地受到抛弃。”“在这场 生动的、时而是戏剧性的辩论中,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拯救‘反映论’这一由苏联 辩证唯物主义者和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T.巴甫洛夫发展起来的认识论基石。针对 这种理论提出的三个主要的反对理由是:首先,它忽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经验,又 回到了一种18世纪自在的物质客体和精神主体的二元论;其次,在反映是一切意识的根 本特征这一观点中,内含了明显的教条主义;第三,这种理论的错误还在于,意识实际 上远不是消极地伴随并复制物质的过程,它常常预见和设计尚不存在的物质客体,试图 通过说明我们在这些情况中讨论的是‘创造性的反映’来重新定义反映论,给人一种专 门为此约定的印象,根据这种约定,反映的概念便以这种方式被夸大到使人完全不知其 所云的地步。”(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 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六)否定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在历史观上,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借口历史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否定历史 决定论,否定经济的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 点等等。卢卡奇说:“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从历史来解释经 济动机的首要作用,而在于总体性的观点。”(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 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 、227、30页。)马尔科维奇说:“辩证法超越了任何一种刻板和机械的决定论……辩证 法的关键范畴不是必然性而是可能性。”(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 ”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 9、20、46、87页。)斯托场维奇说:“50年代后半期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真正的 重新认识在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在‘回到真正的马克思’ 的口号下,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倾向发展起来了。这场复兴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明 确地抛弃和废除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图式和严格的历史决定论。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被宣布 为对真正的马克思的一种歪曲。”(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 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 、46、87页。)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下一篇: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