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

发布时间:2016-02-27 16:58

  一、两种不同性质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己有一百五六十年的时间了。在其传播和发展中,曾有过不同的名称。马克思在世时,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有学者称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以后,特别是列宁斯大林时代,则称辩证唯物主义,或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起,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学者那里,则称实践唯物主义。这些不同的名称虽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不同的称呼也反映了不同的哲学主题,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不同理解。在这些不同的理解里,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最有影响力。在当今,辩证唯物主义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义语。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主题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在生前就说过: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重要的则是改造世界。这一名言,奠定了此后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恩格斯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何者为本原,二者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同一性的问题,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恩格斯无疑是把认识论问题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的。列宁也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功能,并且认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哲学史就是人类的认识史。斯大林时代的教科书则把这种认识论主题体系化了。

 

  在我国哲学界,一些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都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李达说:哲学是世界观,辩证唯物论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与思维)的一般发展法则的认识。”1'艾思奇说:认识的问题,就是哲学的中心问题。我们学习哲学,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主要地就是要在思想上明确地、深刻地解决这样的两大问题:1、什么是正确的认识?2、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2]

 

  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里,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提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类思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关于客观规律的科学。所有这些提法,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门认识世界的学问。

 

  据此,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本体论。因为这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前提。如果这个世界不是物质的,不是先于人类而存在,那么,所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就无所搭载。故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3]所以以辩证唯物主义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无不坚持物质本体论。肖前等人主编的僻证唯物主义原理》说: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是唯一正确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彻底贯彻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出发点。李秀林等人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说: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由自然界、社会、人类组成的物质世界,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彻底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前提。可见,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本体论的重视。

 

  由此,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具价值。这种工具价值论的思想,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随处可见。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指导我们完成民主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是指引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4]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认识世界也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最革命、最进步的事业提供理论武器。”6]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在哲学思维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表现了主客二元对立的特征。一方是认识的主体即人,另一方是认识的客体,即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人与外部世界,两相对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象化的思维。对象化思维是传统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地域上说,是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通常人们以西方传统哲学思想方式的路子而非中国哲学的路子来理解它。

 

  中国哲学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其实是一复合哲学,因为在其中有不同的流派,就其大者言,就有儒、道、佛的不同。但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哲学,主要是指在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故论中国哲学,必以儒家哲学为主。

 

  应该认为,中国儒家哲学的主题是仁学。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在孔子那里,仁还是一个道德范畴。其最主要的涵义是爱人。后世的儒家,把孔子的仁,扩展到道德、政治、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仁学体系。从哲学上说,如将仁扩展为天地精神,充塞于宇宙之中,天得之以为天,地得之以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并视纲常伦理、礼乐刑政皆从此出,这就是所谓程朱派的理本体论。如将仁凝聚为一心,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人所固有,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就是陆王派的心本体论。如将仁视为天地阴阳二气之理,禀得二气而有气质之性,禀得其理而有天命之性,乾父坤母,民胞物与,这就是关学一派的气本体论。故在中国古代,儒家虽有流派的不同,但重视仁则同。朱熹说:盖仁之为道,……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万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可见,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范畴。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把成人视为目标,因而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就不象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有主客体的分野,或者说,没有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虽然中国哲学也讲认识问题,但在儒家看来,这只是见闻之知,是低级的认知,在儒家哲学里并不占主导地位,居主导地位的是天命之知或德性之知。而天命之知或德性之知是为人心所固有,不假外求的先天之知。儒家当然也讲知仁知义,识礼识智,但他们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作为外在的对象来认识,而只是通过圣人的教导,唤起自己本心所固有的善性。所以孔子强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仁由己不由人。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13]。大学》主张正心诚意。孟子主张存心养性”"14%。陆九渊主张自存本心”"15%。朱熹主张居敬穷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如此等等。儒学大家的这些道德认识与道德修养的理论,没有主客二元对立。儒学思维不是对象化的思维,而是泯灭主客的思维,它与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异趣。

 

  在思想史上,儒学哲学家皆严于哲学与知识之辨。宋代的张载区别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德性之知为人心所固有,不假见闻,见闻之知为耳目所得,人只有跳出见闻之知而归于德性之知,才能超越常人而入圣域。近代以来,在西方科学主义大量传入中国以后,现代新儒家人物更强调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如熊十力认为科学是知识的学问,而哲学则是智慧的学问。科学在认识经验世界,而哲学在体认万化之源。张君劢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唯哲学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由此引发了上一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科玄论战。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现在各大学的哲学系在专业的设置上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也是明显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视为异质的哲学。虽然它们共属于哲学,却分属于不同的哲学专业。但是,现在在中国各高校,讲授中国哲学往往止于清代,或者止于五四时期的李大钊。五四以后,除了几个新儒家人物还被列为中国传统哲学外,就没有什么中国传统哲学了。这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消亡了。1989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杨春贵主编的中国哲学四十年》,1999年辽海出版社出版的刑贲思主编的中国哲学五十年》,这里的中国哲学,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哲学,而是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也就是说,在五四前中国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而五四以后,中国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又是异质的两种哲学体系,这样,本应一体的中国哲学就发生了断裂。这是关心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学者所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


  二、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成为主流哲学。在这种情况下,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研宄中国哲学,被看成不证自明的真理。从此开始了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进程。

 

  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表现在研宄中国哲学的目的上,被说成是为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有学者说: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学习……继承这份珍贵遗产,可以充实唯物主义辩证法对人类哲学认识史的概括。这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哲学史观,是一个重要方面。”1*%还有学者说:学习哲学史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史的任务是通过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同一的研宄,揭示人类认识日益深化的辩证发展过程,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无比正确。”"17%类似性质的话,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学者论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教科书里,随处可以看到。他们都把中国哲学附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成为贯穿中国哲学史的主线。上世纪四十年代原苏联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关于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史的定义,成为我国哲学界研宄中国哲学史的准绳。特别是在整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更是如此。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的序言里说:这部著作的编写,一方面在很大的范围内是属于开荒的工作,特别是对唯物主义优良传统,应给以足够的注意,另一方面在不少的论题必须对过去的唯心主义研宄给以批判。任继愈先生在试论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围》中说: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就是研宄在世界观方面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战胜形而上学的斗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又在中国哲学史发展规律的探索》中说: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没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就没有哲学。”[18]他们都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看成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把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视为编写中国哲学史的根本方针。

 

  在这方面,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与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代表作。侯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共五卷六册,在发扬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方针指导下,在述先秦哲学时,论墨子就详于论孔子,述荀子就超过述孟子。在论汉魏哲学时,论范缜及此前的无神论,就超过论佛玄的合流。在论宋明哲学时,论陈亮叶适的篇幅几乎等同论朱熹和陆九渊,述泰州学派的文字则超过述王阳明。而在每一时代,无不突出唯物主义的战斗性格。弘扬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是中国思想通史》的一条主线。

 

  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亦是这一情况。严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辨,在所论的哲学家前面,皆冠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语。以宋明哲学为例,论李觏和王安石,冠以李觏和王安石的唯物主义思想,论周敦颐、邵雍、司马光,冠以周敦颐、邵雍、司马光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论张载,则冠以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论二程,则冠以程颢、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论朱熹,则冠以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述陆九渊,则冠以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述陈亮,则冠以陈亮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述王守仁,则冠以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如此等等。总之,此书对多数哲学家皆做了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定性结论。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两个学派,两条路线,——分明,不容混淆。

 

  此时的中国学者,大多认为离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就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轨道。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论》里说:有人主张,中国哲学史所讲的,完全和西洋不同,因为中国古人只讲人生修养,道德实践,很少讲到求知的问题,也不大涉及到自然观、认识论的问题。这种看法,我不同意。因为这种看法,表面似乎认为中国哲学有它特定的范围,但它实质上却是认为中国哲学有它特定的对象。结果,这就会引导到怀疑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哲学的对象的问题。……如果认为中国哲学所研宄的是另外的一套,唯心与唯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斗争在中国不存在,这样就会由于强调了中国哲学史的特殊性,以致脱离了哲学的轨道,走入歧途。”[19]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哲学界,是有代表性的。

 

  1979年,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大会。在这个会议上,学者们对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日丹诺夫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规定为哲学史的定义的消极性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这次会议,在推进中国哲学史研宄方面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此后的学者,又多半根据列宁在哲学笔记》里的话: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将哲学史定义为人类的认识史,并以此去梳理中国哲学。亦为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绪论说:哲学史,顾名思义,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哲学这门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具体学科,它是一门世界观的学问,所涉及的领域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因此,哲学史讲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发生、发展的认识,即自然观;对社会发生、发展的认识,即社会历史观;对思维规律的认识,即逻辑学和认识论。把这些概括起来,哲学史的研宄对象就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历史。因此,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

 

  与任先生持同一观点的是肖菴父先生,在他与李锦全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12月出版)一书的导言说:哲学史研宄的特定对象,简括地说,就是哲学认识的矛盾发展史。所谓哲学认识,区别于宗教、艺术和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是人们的理性思维形式表达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也可说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对客观世界能否认识和改造,怎样认识和改造的总括性认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肖先生和李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删简一般中国哲学史书籍中多有涉及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而只论其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等等。如论孔子,只论其与命与仁的世界观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论老子,只论其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静观、玄览的神秘主义认识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论思孟,只论子思存诚尽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孟轲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论庄子,只论其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宿命论。论荀子,只论其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虛壹而静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化性起伪和明分使群的人类史观。论韩非,只论其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论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规律观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矛盾之说和朴素辩证法思想。论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哲学家亦是如此。主编者在导言中说:按我们所理解的哲学史研宄的特定对象,比较注意了突出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而对哲学家们的非哲学思想成果则尽量删略。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所展开的哲学矛盾运动,作为论述的重点,而以认识论和发展观为重心,……力图通过分析哲学范畴的历史演变来探索哲学认识发展的逻辑进程。”[21]可以说,肖本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化的范本。

 

  总之,无论是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来写中国哲学史,还是以认识史为核心来写中国哲学史,都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即流行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来剪裁中国哲学史,或者说,把中国哲学纳入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中。这种情况,即我所说的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化。

上一篇: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程与机制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和精神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