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马克思思想与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2015-09-26 09:46

  论文摘要:马克思对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重要影响。德勒兹一方面承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理论、观点、概念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解构了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论、阶级学说等理论,并建构了自己的理论。德勒兹的承续、批判与建构为激进理论与政治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但其将普救使命赋予资产阶级,这具有保守性;将希望寄托在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民等后现代主体身上,其理想具有空想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

  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20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德勒兹是从学习、研究、写作哲学史开始其学术起点的,在其学术生涯中,诸如卢克莱修、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柏格森、尼采、马克思等都对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就其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言,尼采和马克思的思想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潮也有重要影响)。他从尼采那里吸取后现代主义的灵感与养分,而从马克思那儿获得马克思主义因素。本文试析马克思思想与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一对马克思思想的承续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德勒兹对马克思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德勒兹1962年出版的《尼采与哲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尼采来批判黑格尔辩证法。或许是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特殊关系的缘故,德勒兹曾坦言,“直到60年代前半期,对于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根本就没好感。”幅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与加塔利在《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的两卷巨着里发动对资本主义的猛烈批判的时候,德勒兹“重拾马克思”,在书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随处可见马克思的影响。不仅如此,他还坚定地声称自己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他说:“我认为费利克斯·加达里和我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也许方式不同,但是我们俩都是。我们不相信那种不以分析资本主义及其发展为中心的政治哲学。马克思着作中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内在的体系加以分析。”因而,《反俄狄浦斯》与《千高原》两书走近马克思决不是什么唐突的事情,而是其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了。这两本书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

  马克思对德勒兹的决定性影响还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同。如美国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詹姆逊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德勒兹在《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两卷巨着中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全书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对马克思观点的辩护与运用”,而且认为在所谓的后现代理论家中,德勒兹是唯一一位赋予马克思至关重要的地位的思想家,他后期的着述里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即和马克思思想的碰撞。日本学者筱原资明也认为,《反俄狄浦斯》一书中的许多思想是在充分咀嚼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得来的。道格拉斯·凯尔纳与斯蒂文·贝斯特也同样认为,与其他后现代理论家如福柯相比,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反俄狄浦斯》与《千高原》等书中更多地倚重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观点、分析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批判资本主义。阿兰·D·希瑞夫特在说明德勒兹在激活尼采的作用时强调指出,“《反俄狄浦斯》的论点和尼采《道德的谱系》中的论点一脉相承,但不应模糊下述事实:它同样也遵循着马克思自己的对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一经济步骤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调的要点。”总的说来,我们以为,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对德勒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观点,马克思的分析方法,等等。

  马克思批判的主题是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社会,即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异化状况的揭露、分析和批判。这种批判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理论上的批判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批判黑格尔哲学,分析与批判为导致“异化”的资本主义辩护的意识形态与制度,并为解决资本主义困境开出了药方。当然,马克思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不是为了理论本身,他也主张理论不能取代实践,而是为了指导实践。正如马克思曾经强调的那样:“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而,马克思在理论上讨伐的同时,还与恩格斯一起积极组织并投身于各种工人运动或革命活动之中,并在后期将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的根基——经济基础,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批判。

  受马克思启发,德勒兹也将现代性诠释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在《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他分析与揭露资本主义如何在话语、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殖民欲望的机制与渠道,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干下的精神分裂症的罪行,批判为此罪行辩护的各种话语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就精神分析学而言,与马克思一样,德勒兹也一再强调批判要结合其理论与实践进行,他说:“我们所针对的,不是精神分析学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而是其本身的实践和理论。”在针对采访者问到《反俄狄浦斯》一书是如何统一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理论与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时,他说:“本书的统一性不构成问题。这里确实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俄狄浦斯和精神分析学的批判,再是对资本主义和它与精神分裂的关系的研究。而第一方面又与第二方面密切相关。我们在以下的观点上反对精神分析学,这些观点与它的实践相关,也同样与它的理论相关:俄狄浦斯崇拜、向利比多和家庭包围的简化。”

  可见,德勒兹也同样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对实践的影响与作用,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进行攻击与批判的重要性。他和加塔利在各种场合都声明,《反俄狄浦斯》一书实际上是1968年5月风暴的产物。1992年,他在与福柯的一次谈话中也说,理论如一个工具箱,要紧的是它要有用,应该能发挥作用,而并不仅仅是为了它理论自身。至于学术与理论研究之外的德勒兹,值得一提的是,德勒兹还经常参加社会上各种抗议非正义和种族歧视的社会运动,并参加支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利的斗争运动;在1968年的学生运动中,为了支持学生运动并推动教育革命,毅然离开工作五年的里昂大学,与福柯等教授加入被教育部宣布为“非法的”巴黎第八大学,使这所创建近10年的大学最终为政府正式承认。

  德勒兹还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弗洛伊德的唯心主义精神分析学及自柏拉图以来至黑格尔、弗洛伊德、拉康等人将“欲望”作“缺失”意义上的传统解释。德勒兹认为这种逻辑是完全错误的,并把对“欲望”的这种解释称为“唯心主义”。在德勒兹看来,欲望不缺乏任何东西,欲望并不缺乏它的对象,欲望具有生产性。并引用马克思的话来支持其观点,他说,正如“马克思特别提出,事实上存在的不是缺失。而是作为一种‘自然和感觉客体’的激情。”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把欲望解释为缺乏呢?德勒兹认为鼓吹这样一种欲望的缺失观点,其实质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艺术。他说,“缺失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功能,蓄意创造缺失是主导阶级的伎俩。”因而,德勒兹认为,由于欲望本质上是生产性的,应该用生产性的欲望概念取代缺失性的欲望概念,用精神分裂分析取代精神分析学,用真正的唯物主义精神病学,将欲望引进机制,将生产引进欲望,取代弗洛伊德的唯心主义精神分析学。

  此外,德勒兹还在许多方面借用与模仿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并得出了一些和马克思基本相似的结论。如他自己所言,“我们(与加塔利)不相信那种不以分析资本主义及其发展为中心的政治哲学。马克思着作中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将资本主义作为内在体系加以分析。”比如,在揭示资本主义如何对欲望进行疏导、驯化、限制的情形时,其方法就是模仿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阶段理论与方法,通过回溯历史分析法来达到其目的。马克思用基本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模式解释每一社会阶段的社会性质,而德勒兹则用欲望与权力的抽象机器解释社会历史:“我们通过‘机器过程’而不是生产模式(相反,这些生产模式依赖于过程)来定义社会结构。”马克思将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德勒兹也把抽象机器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原始的辖域机器、野蛮的****机器和文明的资本主义机器。德勒兹落脚点或重点放在文明的资本主义机器如何对欲望疏导、驯化、压制、再编码或辖域化的讨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讨论可以说就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注脚。比如,马克思以富有增殖性的资本作为其分析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通过分析资本的发展逻辑他认为,一方面摆脱宗教统治束缚与封建****制度的障碍,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由、平等的市场交换、法治等原则,从而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给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诸如“异化”、社会矛盾与动荡等严重问题。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并没有给个人带来自由与解放,相反仍处于悲惨的被控制、被剥削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积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一极为大量的失地的贫困农民和失业的无产阶级,一极是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资本家。在德勒兹那里,其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富有生产性的欲望,经过分析后他也认为,一方面冲撞性、革命性的欲望冲破了****社会机器的编码,形成了一股解码流,从而使商品生产急剧膨胀、市场急剧扩张、资本急剧扩大,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却对这股解码流,再次从法律、体制、契约等各方面进行再编码,欲望重新受到驯化、压制,结果个体乃至社会都出现了“精神分裂症”。如在政治方面,和马克思一样指出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只是一种虚幻,国家、法律不是****的保障而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他尖刻批评资本主义不仅是个制造财富的工厂,也是个制造苦难的工厂。解码与再编码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描述的一样,德勒兹写道,“一边是解辖域化了的工人,他们变得自由并且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他们的劳动力;另一边是解码了的货币,它已经变成了资本,并且能够购买这种劳动力。”

  二对马克思思想的解构

  面对资本主义与现代性困境与危机,学者们进行了把脉并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不同的学者、流派如黑格尔、马克思、尼采、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由于诊断的逻辑起点、方式、立场不同,因而拿出来的治疗方案也就不同。对于黑格尔通过其辩证法,把现实的社会矛盾抽象化为观念中的矛盾,进而通过观念的矛盾运动来消解现实矛盾的主张,德勒兹借尼采予以坚决拒斥;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承续了其欲望与无意识等概念的同时,也解构了其中的唯心主义因素;对于马克思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德勒兹则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构:第一,解构了主观与客观、政治与日常生活、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等传统对立。根据德勒兹精神分裂分析学的欲望理论,欲望就是生产,生产也是欲望,欲望就是机器,就是生产机器,是社会机器。将欲望视为一种机器的观点有助于解构主观与客观、现实与幻想、有机论与机械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传统二元对立。

  就法西斯主义的根源而言,德勒兹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只是从国家、公开的政治压迫以及资本积累所引发的危机等宏观方面来解释法西斯主义,而没能看到法西斯主义实际上是微观层面欲望畸形发展的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压制欲望造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在德勒兹看来,欲望、文化以及日常生活领域被传统的理性主义宏观政治所忽视,这些领域恰恰是主体被控制从而产生法西斯之源头。

  如此,他就解构了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政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传统对立。第二,不同意马克思的社会矛盾理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德勒兹不同意这些观点,不同意社会的特征取决于阶级矛盾的观点,而认为社会到处都有缺口,社会的变化是由解辖域化或逃脱线路决定的。他说,“我们觉得一个社会的特征与其说由其矛盾所决定,不如说由其逃脱线路所决定。”第三,解构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德勒兹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的观点比较复杂,他并不完全否认阶级斗争的必要性,但强调欲望的革命条件,也不同意如拉克劳、墨菲等人倡导的身份政治,提倡一种不是身份政治的少数政治,认为无产阶级无法肩负社会巨变的历史重任,而把希望寄托在一些理想的精神分裂症者身上。他说,“不仅较之矛盾更多地考虑了逃逸线路,而且较之阶级更多地考虑了少数。”具体说来:(1)否定阶级中心论。根据其差异理论,他们拒斥“核心”(阶级)与“边缘”(学生、妇女)之间的对立,因为这样容易使得不同的政治群体都屈从于某个虚构的统一体,屈从于工人阶级的特权地位。(2)质疑、否定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与作用,反对身份政治。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工人阶级的地位更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德勒兹越发对工人阶级的身份、领导角色表示怀疑。

  他说:“只要工人阶级的性质还靠一种获得的身份界定,甚至由理论上已经被其征服的国家来界定,它就还以‘资本’的面目出现,是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也就逃脱不了资本的平面。这一平面的最好情况也就表现为官僚主义(就像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里)。然而恰恰只有离开资本平面、不停地脱离那里,一大群人才具有真正的革命性,去摧毁可数集团构成的占支配地位的平衡。”那么在德勒兹看来,什么样的特殊阶级才能担当重大使命,他认为只有资产阶级。他说:“从资本主义公理的角度看,只有唯一的一个阶级能胜任普救的使命,那就是资产阶级。”

  三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政治策略

  与其他如德里达、利奥塔等后现代思想家只摧毁不建构做法不同的是,德勒兹在解构了马克思等人的一系列学说、策略之后,他与加塔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主张与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有差异政治策略、释放欲望政治策略、游牧政治策略。欲望策略是核心,其中包括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目标是重建某种新的、尚不明确的后现代“超验场域”。

  就差异政治策略而言,德勒兹反对马克思主张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也就是说拒绝把特殊的差异视为从属于一种中心差异的还原主义,认为更多地应该考虑社会的逃脱线路,考虑少数,考虑少数的生成。这种少数政治实质上是一种进行生成革命、沿着绝对解辖域化方向演变的微观政治试验,其目标是生成一个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世界。

  就欲望政治策略而言,在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法看来,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分析存在缺陷,忽视了个体的微观心理层面,所以,欲望政治策略主张在个体微观心理层面反俄狄浦斯、反自我、反法西斯主义,释放个体被压抑、限制的欲望,倡导精神分裂,寻找逃逸线路。精神分裂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释放这样一种变革资本主义的主体性力量。总之,德勒兹并不主张完全否认传统的阶级斗争,因为它能够揭示主体受压迫的社会状态,但却不能揭示主体受压迫的心理状态,因而主张以欲望政治取代阶级斗争,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政治斗争取代国家、阶级等宏观层面上的政治斗争。由此,德勒兹的宏观政治策略就主张批判与拒斥国家和社会机器对欲望的编码和辖域,倡导把欲望从压抑性的规范体制下解放出来的过程,即解辖域化。他的解码或解辖域化政治实际上是其微观欲望政治在宏观层面的继续,是一种反国家、反宏观政治的策略。那么谁能担当解辖域化重任?德勒兹否弃以代言人自居的列宁式的普世知识分子、先锋队政党以及具有极权化的组织,主张个体或组织自己自主直言,认为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都是撞击、瓦解资本主义编码革命的重要形式。总之,他倡导反对以同一性和整体化为基础的传统宏观政治。

  至于游牧政治策略,根据其游牧思维或块茎学,德勒兹解构了马克思的结构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只适用于如克分子等宏观层面,对于分子等微观层面却无能为力。比如1968年5月事件就说明了马克思宏观分析的缺陷。因而,根据游牧理论或块茎学,其政治策略就是,能够寻求到在政治斗争中进一步被解辖域化的逃逸路线以及微观政治斗争之革命性的线路。因为在块茎学看来,“任何社会系统都存在着各个方向上的漏洞。”总之,德勒兹游牧政治策略其实是在鼓励一种多种形式的、运动的、无所不在的游牧式生活,这是一种创造与变化的实验,具有反传统和反顺从的品格。后现代游牧者试图使自身摆脱一切根、束缚以及认同,以此来抵抗国家式思维模式、国家官僚体制和一切驯服与压制欲望的权力。

  四简评

  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德勒兹与其他后马克思主义者一样承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秉持着后现代立场,对资本主义与现代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两卷巨着所获得的世界性声誉,足见其思想影响之深远。就其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言,以下几方面值得一提:首先,与马克思思想关系方面。德勒兹与马克思一样强调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不可分的重要意义,强调文本本身就是政治试验,就是实践本身;与其他人如拉克劳、墨菲等后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是,德勒兹认为马克思思想并没有完全过时,尽管他也解构或不同意马克思的某些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相反,他多次声明自己从来没有抛弃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将资本主义作为内在的体系加以分析的方法对他的重要影响。因而,德勒兹是后现代思想家中唯一一位赋予马克思至关重要地位的学者。

  此外,德勒兹关注为马克思主义宏观分析所忽视的微观个体心理层面与社会层面对欲望与无意识俄狄浦斯化的问题,关注由此深隐人们头脑与日常生活中的法西斯主义的问题,提出释放欲望的种种政治策略,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展了新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的解放(革命)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面。德勒兹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立场与方式,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方法,同时结合尼采的批判理论,以欲望概念为逻辑出发点,建立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裂分析法,分析并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从话语与制度等方面对欲望进行疏导、驯化、堵压、限制等的机制与路径,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与现代性危机与困境的认识。再次,与德里达、利奥塔等其他后马克思主义者只摧毁不建构的立场不同的是,德勒兹力图寻找走出资本主义与现代性危机与困境的路径,建构一块让欲望自由驰骋的游牧空间。

  当然,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德勒兹攻击传统的将欲望视为匮乏的唯心主义解释,但他将欲望从心理与社会层面解释为生产性、创造性的所谓的唯物主义解释也具有主观性、武断性,难以令人信服,同样滑入了唯心主义泥潭。所以他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立场并不彻底,其后马克思主义思想还带有浓厚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其次,解构马克思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提出社会的特征或权力中心取决于所谓的“逃逸线路”或权力不能掌控的东西,比如青年学生、妇女运动冲破政治家、专家制定的制度与法规,电脑犯罪与病毒等都是一些逃逸线路。显然,这些解释很牵强附会,不能科学解释社会与权力的特征和本质。再次,解构马克思阶级理论,质疑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与作用,将普救的使命赋予资产阶级。应该说,这不是一种“革命”的立场,而是一种保守的立场。最后,德勒兹解构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的地位与作用,把摆脱危机的希望寄托在“生成的少数”上。在他看来,这些少数就是对资本主义具有威胁的如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民等后现代主体。他倡导依靠其笔下的这些“抽象的”后现代主体来寻找“逃逸线路”,从而建构一块新的“意义的超验场域”。“意义的超验场域”是何物?这是一块“让思想畅其所能、感觉畅其所快的场域”,这块新的场域“已不再是原来犁满真理意符与僵毙想法的那块”显然,依靠这些“超验”的后现代主体建构一块“超验场域”,德勒兹的建构主义具有空想性。

上一篇:试论马克思圭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在中国的实

下一篇:试论马尔库塞与阿格尔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