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论曾国藩伦理道德对公共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发布时间:2023-12-06 00:08

  摘要: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相应道德体系的支撑,需要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重构。曾国藩家训中道德思想以孝为基本核心,包含居家美德、个人道德修养、交接之道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这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正义、诚信互爱、简朴清廉、忠义有孝的社会环境。对现代化进程中公共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化;伦理道德;曾国藩;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05-02


  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正处于走向现代社会,同世界接轨的转型期。从宏观上看道德是经济关系的反映,经济关系进步必然导致道德发展进步,但是中国在经济极大发展的条件下,却不断发生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事件,值得现代人们去思考。曾国藩伦理道德体系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其完整的理论精华与实践经验为现代公共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是充满矛盾的一位晚清大儒,他向世人推崇仁爱、提倡清廉、主张以诚待人,教人刚坚勇毅、告诫后人重视忠孝,而自己却在仁爱于残酷中间徘徊、清廉与贪腐之间游刃、至诚待人与见风使舵中互扮角色、刚坚勇毅与自寻短见间矛盾而悲剧。这样的他在后世受到许多人的推崇,上到政治人物下到农家百姓都喜欢他的官场灵活之道、居家立身之德和待人为学之法。他的孝悌立家伦理道德思想影响着每个家庭,对现代公共道德建设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


  一、独孝友则立获吉庆


  孝为百行之首,曾国藩在其家训中称:“孝为家庭之祥瑞”这确实是不错的,不管古代传统的家庭还是现代的家庭,子女不孝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造成不和睦的必然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在变化,由传统的多人大家庭变成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人之间的关系渐渐非人性化而趋于利益化,年轻人为了追求优质的生活,成为了房奴、车奴……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没时间去顾及父母的生活。在《曾文正公全集》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1]。此言虽表现在了因果报应循环,但不难看出曾国藩对“孝”和“友”的重视。他不只指出孝的重要性,还通过自身实践经验给出尽孝的规范:“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所鄙弃,则贻父母以羞辱,纵使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矣。敬神者之烧香酬愿,亦犹事亲者之甘旨定省,实无大益。若作人不苟,办事不错,百姓赖之,远近服之,则神必鉴之佑之!胜于烧香酬愿多矣”[2]。从此段话我们知道,为人子对父母尽孝不一定是说让其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而是为人子不光在物质上还要在为人处世上要让父母满意,要做事规矩,远近之人都能依赖,从而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最大的支持,这才是大孝。在社会主义转型期,旧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摒弃丢失,而新的道德体系还不健全,从而导致子女认为只要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这就是孝顺,不管父母独居是否寂寞失落、精神上有没有支柱,为此我们要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寻找适合这一时期的道德体系加以发扬,为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作出理论参考


  二、守寒素家风,乃惜福之道


  崇尚勤劳简朴家风,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历代的贤能之士都会把简朴、勤劳作为居家之道的重要内容,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他也不例外,在他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将勤俭置于所有居家美德的首要位置,他言:“家国之,皆有克勤克俭所致;能勤成敬,家业未有不兴者”[2]。曾国藩虽然位处将相,高官厚禄,但他把简朴当做是惜福的一种方法,始终保持简朴。在他的居家篇中写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相将,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当守此俭朴宅风,亦惜福之道矣”[3]。当曾国藩位高权重时,看到儿孙衣着朴素,袖藏经转,甚是满意,告诫说:“我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供养父母,夫人亲自添柴做饭。当今我已为官,享受厚禄,我常忧恨的是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节俭,是现代社会及以前几乎所有社会形态都推崇的道德价值。在物质极大丰富,人民脱贫走富,这样的一个商品经济人口大国中,时代的丰裕激化了人的贪欲,从而导致了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同时也浪费了地球资源,使人类处于比匮乏更不堪的境地。因此,重新体悟节俭的人性价值,警觉贪欲的人性和环境后果,是现代人,现代社会,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更应该记住《曾文正公全集》里所写的:“唯俭可以养廉,唯勤可以生。明此二语者是好做官的秘诀既是做好人的命脉。”


  三、忠义之将,可横行天下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4],“教人以善谓之忠”[5]。“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7]。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写道:“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哀,兴斯民相对于岳血渊之中,冀其塞色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一有补”[8]。忠于职守是现代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从业人员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取私利、不能有规不循、有法不依、执法违法;还要刻苦钻研、正确理解有关政策法令,忠于自己的工作,对工作中同事及社会一切人要重义。他还在书信中写道:“其带勇之人,概求吾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这秘者,与之共谋”[9]。忠于职守是现代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是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重要方面。“忠义”犹如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钥匙一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首先要对社会、对人民要忠且有义,为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献上一束启程的花环。


  四、心诚则志专气足,可久可大


  在曾国藩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对诚实有着与众不同的解释,他认为没有诚实,就没有一切。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呢?他指出,“天下至诚,就是天下的至虚”。他说:“天地之所以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小,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诚,具体怎样做?他说:“不欺者心无私着也,无私着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在《曾胡治兵语录.诚实》中提到:“凡正话实说,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汗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10]。诚信在中国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根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1]。意思是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么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同的社会产生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而社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不能短时间内建设社会大众认同的伦理道德体系,所以在这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在利益的驱使下重利忘义,欺诈造假,食品含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中来寻找适合现代化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共同面对解决这一问题。曾国藩在他的官场交接之道中写道:“人之主也直,交注之道贵诚。”我们更应该以诚待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个人以诚立身,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间有许多人有自己的道德思想。曾国藩有着自己道德伦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独有的道德伦理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伦理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面临现代化的转型扬弃,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他的道德伦理体系中有着可弃之处但也存在着可扬之道,这对适应现代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作者:马天云


  参考文献: 

  [1]曾文正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2]马道宗.曾国藩全书·曾国藩家训[N].光明日报,2004-01-01. 

  [3]马道宗,冰鉴,释.曾国藩传世经典.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4]《论语·学而》 

  [5]《孟子·滕文公》 

  [6]《论语·述而》 

  [7]《孟子·梁惠王》 

上一篇:现代企业营销伦理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交往中伦理道德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