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实践教学的问题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31 10:50

 一、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地位没有突出,教学目标设置模糊
  首先,地位不突出。在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当中,还有一些领导、老师还存在着不学教育学照样可以当好老师的思想,致使具有“师范性”特色的教育学科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学生当中,学教育学并不用参加考级考证,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加上现行的考试制度过于强调标准化,使学生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技能的培养。除了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缺乏对现实教育热点问题的关注外,教育学课程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与毕业班的教育实习相距太远,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感到学时无趣、学后无用。
  其次,层次定位比较模糊。比如在面对专科生与本科生、在校生与函授生等不同层次时,其所教的难易程度应该有所取舍,具体对象具体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其层次定位还没有很明确的分出来。而且,目前的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班级规模过大,并由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学生人数多,知识水平不同,专业特点不同,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再次,教学目标设置不清晰。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设置也不一致。有些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概念的解析上,有些教师把教育理论的讲解作为讲授的重点,有些教师则在公共教育学的所有内容上平均用力,分不清重点难点,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大量介绍一些新知识、新思想及当前的热点问题,把这门课当做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作用,但把教育学当做是开拓视野的课程未免有些偏颇。
  (二)教师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师知识、能力等素质已成为制约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有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对相关学科缺乏了解、基础理论修养较差或者是研究不深,致使在教学中暴漏出来因学科联系较差、思维层次不高或广度深度不足而出现照本宣科、讲解不清、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有些教师实践经验欠缺,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缺乏经验,教学水平不高,在研究学生、钻研和处理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加上在授课时无法举出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例子,无法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最终给学生留下“泛泛之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印象。
  (三)教师职业发展进程缓慢影响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重视程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职业化的呼声变得越来越迫切。教师职业化,是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必须是接受过充分的专业训练并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人方能担任。当前,我国的教师职业化发展进程相当缓慢。表现为:一是当前人们对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了解不足,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只要有知识, 就能当教师”的水平上。二是当前教师职业的任职门槛还比较低。政府未能出台强有力措施对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师资培养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进行有效审定与规范, 也未能对师资培养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和严格把关。教师的任职条件还比较低,如教师任职资格的学历要求偏低,而非师范类毕业生只要学历达标, 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就可以申请获得教师任职资格。这无疑会使当前许多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缺乏专业感, 缺乏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所以,高师院校的大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二、对高师院校的公共教育学实施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高师学生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思想重视程度
  1.提高公共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教育、教学工作一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课程,集中地反映了教育专业训练的要求,所以,它在教育专业训练中居于首要地位,就更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要想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的地位,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适当增加公共教育学的课时数。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公共教育学课时可以设置为54-72学时/学年。二是加大教学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除了学校领导关心支持教育学课程的建设外,学校应适当增加公共教育学的经费,改善教学条件,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待遇,重视教师的在职进修,支持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经验交流会,以提高广大公共教育学课的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学习公共教育学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一是提高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激发鼓励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拜而产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习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兴趣。二是定期的邀请一线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来谈谈他们真实的教育经历,让学生的梦想与优秀教师的成功产生共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做教师的真正价值所在,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三是经常的举办教育沙龙,让学生经常性的能和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沟通交流,感受教育的魅力,为自己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四是让学生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中燃烧激情,真正体验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强化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加快教师职业化进程,塑造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培养人才的专业,不仅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如何教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业务。所以,希望政府尽快出台强有力措施对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师资培养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进行有效审定与规范, 同时对师资培养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和严格把关,提高教师的任职条件,加大教育学类课程在教师资格申报的学分比例,严格设立师范教育证书制,同时改善教师社会地位,重新 树立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通过推进教师职业化的进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意识到教师职业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努力学习教育学类课程。
 (二)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合理定位,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学生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承担着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及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的任务。它与专业课“教育学”有所不同,它不仅限于教学知识、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为支撑,更新学生教育观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提高高师大学生的教育素养。因此,公共教育学的改革要顾及当前学生的特点,顾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和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保持一致。通过学习,让高师大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掌握学校常见教育规律,并能用所学教育规律来解决和处理教育事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可以从这两点来着手:一是突出教师的职业性。着重培养大学生具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形成教师独特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二是重新设置教育类课程体系。我国高师传统课程体系主要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呈现三层构架,而教育类课程在其中是分开的,处于边缘地位,导致教育类课程内容空泛,笼统抽象,目标宽泛,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育类课程应由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递次构成。教育理论类课程处于基础地位,属于认知阶段。教育技能课程属于核心地位,方法与技能形成阶段。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在教育类课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教师职业素养、职业形象形成阶段。通过这三个新体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
  (三)提高教育学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公共课教育学教学质量不甚理想, 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有着直接关系。所以,从高师院校教育学教师的角度来讲,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关注现代教育的动态,了解教育改革的状况,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勇于创新、锐意改革,使教育学科研走在其他学科改革的前列, 真正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再次,增强自己的反思能力, 提高专业素质。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不断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应该让教师到其他优秀的院校单位参观学习,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同时,在学校范围经常性的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讲课比赛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钟铧,张秀琴,高国武等.以教研室为主体开展实践教育学行动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9):57-58.
  [2]卢建飞,邹时林.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1-2.
  [3]丁一.地方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潘建华,白莹.默会知识视阈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有效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78-80.
  [5]甘火花,程华.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策略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61-164.
  [6]邱小健,胡雯,袁安璎等.新课改理念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131-134.

上一篇:案例教学在信息检索课程中作用分析

下一篇:新世纪人才观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