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论台湾政党轮替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05 20:55

  摘要:台湾政坛发生的前两次政党轮替均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执政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和立场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民进党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民意代表选举中击败国民党,首次实现完全“执政”。台湾迎来了政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政党轮替。“执政”初期,民进党受党内外诸多因素影响,虽不可能对两岸政策进行涉及根本路线层面的战略转型,但可能按“政经分离”的原则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理性的策略调整。短期内,民进党若不改变“台独”立场、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可能出现停滞不前、动荡波折甚至一定程度的倒退,总体而言,或将呈现出官方冷、民间热,政治冷、经济文化热的局面,甚至在涉外领域可能出现“冷战”。


  关键词:政党轮替;蔡英文;民进党;两岸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6)03-0073-06


  2016年1月16日,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陈建仁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得6894744票,得票率为56.12%,以较大优势击败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王如玄。在民意代表选举(以下简称“立委”选举)中,民进党获得68席,首次在“立法院”赢得过半席次,实现完全“执政”。这是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政党轮替”,不仅意味着台湾政治版图和政党政治格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也意味着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可能发生重大转变,将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一、台湾前两次政党轮替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2000年,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意外获胜,实现了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首次政党轮替。“执政”8年期间,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主要呈现出以下五项特征[1]。一是坚持“台独”理念与“一边一国”的政治立场,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二是在“中华民国”的名义下“借壳上市”。三是以大陆政策来区隔政治对手,服务于民进党政治斗争的需要。四是依靠美国对抗大陆。五是采取“有限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开放“小三通”并逐步扩大规模和适用范围。民进党当局始终不放弃“台独”分裂路线,仅根据岛内政局和两岸形势发展需要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调整,“政治上全面对抗,经济上有限开放”,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双方围绕“台独”问题展开激烈斗争。陈水扁上台后背弃“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否定“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抛出“一边一国论”和“台独时间表”,在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领域大搞“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推动“公投制宪”和“入联公投”,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坚决斗争。2005年,大陆颁布《反分裂国家法》,联合岛内泛蓝阵营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力量组成反“台独”统一战线,有效打击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使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分裂图谋未能得逞。二是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受政治因素干扰,仍然“克难前行”、有所发展。两岸贸易保持较快增长、经贸合作持续升温、文化交流十分热络。由“九热”(即探亲热、访问热、寻根热、交流热、旅游热、投资热、服务业热、农畜业热和求婚热)变为“十六热”(即新增金融热、寿险热、文化热、求学热、求职热、购房热和高科技热)[2]。三是两岸民间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层次不断提高。2001年,台湾当局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地区“小三通”。2005年,台湾当局同意春节包机按两岸“共同参与,双向对飞,不中转第三地”模式进行,台胞往来大陆人数逐年增加。泛蓝阵营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先后成功访问大陆,尤以国民党主席连战展开的“和平之旅”最具历史意义。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举行时隔60年后的首次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打破两岸僵局,推动两党、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四是两岸在涉外领域高度对抗,“台独外交”遭受重挫。陈水扁“执政”8年,大力推行“烽火外交”“金援外交”“台独外交”,谋求扩大“台独”的国际空间。其耗尽资源拼“外交”的成果是不仅“邦交国”数量减少,而且参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图谋连续八年遭遇挫败,在全球性、区域性政治、经济中日益边缘化。国际社会反“急独”阵线进一步壮大,“反独遏独”的基础更加坚实,“台独”的国际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总之,陈水扁上台后海峡两岸关系的总体情况是民间热、官方冷,经济热、政治冷,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向前发展[3]。


  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获胜,台湾实现第二次政党轮替。鉴于国共两党领导人在2005年达成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确立了两党的共同政治基础,提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描绘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蓝图。国民党赢得“执政”,为逐步落实“共同愿景”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7年间,在国共两党的共同推动下,两岸关系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处于1949年以来的最好时期,在各领域相继取得诸多重大突破,和平发展的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确立共同的政治基础,增进了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和互动;实现全面双向“三通”,促进了两岸民众直接往来;深化经贸交流合作,推进了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文化教育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感情与认同;减少在国际社会的对抗,妥善处理了台湾的涉外事务[4]。其中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成果包括两岸“两会”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协商并签署了23项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和实施,国共两党领导人会晤实现常态化,两党党际互动平台持续运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大三通”与大陆居民赴台游正式实现,国台办与“陆委会”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实现了互访和定期会面等。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会面,就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入交换了意见。“习马会”是两岸分隔60多年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取得了超出外界预期的丰硕成果,赢得了两岸各界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标志着两岸关系实现了又一历史性突破,堪称两岸关系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史上的里程碑。“习马会”既是对过去两岸和平发展成果的总结,也擘画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宏伟蓝图,为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现实意义,不仅对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互动具有促进作用,也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形成较大压力,更对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彪炳史册。


  综上所述,台湾政坛前两次政党轮替均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上台的“执政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和立场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历史告诉我们,唯有台湾地区“执政党”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立场,两岸和平发展的关系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并取得惠及两岸同胞的丰硕成果,否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恐将难以为继,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可能得而复失。正如习近平强调的:“7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5]


  二、台湾第三次政党轮替后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基本走向


  (一)未来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影响因素


  尽管蔡英文已经胜选,民进党即将上台,但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仍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影响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主客观因素仍处于量变的积累过程,尚未达到质变条件。可以预见的是在战略层面,民进党在“执政”初期不可能放弃“台独”立场,提出符合各方期待的两岸政策,进行涉及根本路线层面的战略转型。


  1.岛内“民意”影响。目前“台湾主体意识”在岛内泛滥,相当一部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恐中”“反中”“拒统”和对大陆不友善的心态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部分民意呈现“拒统趋独”的特征,岛内支持“台独”的社会基础依然难有大的改变。年轻世代的支持将构成民进党社会基础和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蔡英文据此提出了“天然独”的论述,认为“认同台湾,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已经变成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拒绝冻结或废除“台独党纲”[6]。民进党领导层认为,只要不放弃“台独”立场、走稳健务实的和平“台独”之路照样可以重返“执政”。这次胜选使民进党内不少人对实现长期“执政”充满信心。蔡英文自恃拥有大胜的“民意”,可与大陆较量。因此,短期内民进党内保守势力可能继续以“台湾主流民意”不反对“台独”为借口与大陆对抗,拒绝对两岸政策作出实质性调整。


  2.内部因素牵制。民进党内各主要派系为各自政治利益,在转型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致使转型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和舞台。“台独基本教义派”历来反对转型,他们虽人数不多,但态度强硬、破坏力大,使民进党中央不得不有所顾忌,担忧贸然转型会流失“独派”势力支持。从泛绿阵营内部来看,成立仅一年、“台独”色彩浓厚的“时代力量”在选举中异军突起,赢得5席“立委”,一跃成为岛内政坛第三大党,这表明“急独”势力的影响力有所上升。未来,“时代力量”可能积极扮演与过去台联党一样的角色,延续“逢中必反”的立场,为两岸关系“踩刹车”,对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无法突破党内激进势力与深绿“独派”的钳制是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最重要内部因素。


  3.对手实力因素。“九合一”选举后,国民党士气低迷,民进党顺势赢得2016年选举。接连遭遇两场重要选举失利,丧失“中央”和多数地方县市“执政权”的国民党跌入1949年以来的历史性低谷,政治实力大幅下降。如果不能进行脱胎换骨的全面改革,国民党恐难在短期内重振旗鼓,从谷底翻身。这使民进党内不少人倾向于认为,国民党在短期内将不堪一击,只要固守基本盘,无需调整“台独”路线,就有可能实现长期“执政”,甚至有人豪言民进党要“执政”20年。这大大降低了民进党上下对两岸政策进行根本战略转型的意愿。


  4.外部局势因素。一方面,大陆在事关国家统一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不会妥协,会对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实行高压政策,在民进党不改变原有立场的情况下不可能与之建立互信,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民共党际交流”。另一方面,未来随着美国加快重返亚太战略进程,台湾对大陆的战略牵制地位将提升,美国利用民进党牵制国民党,进而牵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使民进党内不少人认为,只要不走“急独”路线,继续充当美国制衡大陆的棋子,就有望得到美国支持。换言之,大陆的施压和美国的暗助对冲,民进党两岸政策路线转型的外部压力会相对弱化。


  5.蔡英文个人因素。与陈水扁的“工具型台独”不同,作为“两国论”操盘手的蔡英文是“理念型台独”,“台独”思维早已深入其骨髓,加上个性孤傲,不会轻易改变已认定的政治主张。她不仅抛出“天然独”的说法,甚至幻想“只要民进党胜选,大陆会自动朝民进党方向调整”。“在骨子里,蔡英文必然还会坚持她的理想,只要位子坐稳,她会比陈水扁更为危险!”[7]为求胜选,她虽提出“维持两岸现状”的论述,主张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对是否承认“九二共识”、“中华民国的宪政体制”的内涵是什么、维持什么样的“两岸现状”、如何“维持两岸现状”等关键问题语焉不详。这让外界普遍对蔡英文上台后能否处理好两岸议题,能否如其所言的“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的现状”充满担忧和疑虑。


  (二)短期内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基本走向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赢得选举后的民进党在短期内彻底放弃“台独”立场、对两岸政策进行根本战略转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民进党在“执政”初期不会放弃“台独”立场,不会正面接受“九二共识”和“一中框架”,甚至冻结“台独党纲”的可能性也很低。但为展现民进党处理两岸议题的能力,取信于美国和大陆,满足各方面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对“维持两岸现状”的期待,民进党未来可能按照“政经分离”的原则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理性的策略性调整,继续加强与大陆的互动交流。


  1.在实务层面、低敏感度领域继续与大陆开展交流。“执政”后的民进党可能会把坚持“台独”立场和“民共交流”切割,利用个人互动、城市交流、智库交流、基层交流、经贸交流等方式与大陆展开互动,保持民共两党一定层级间的沟通,避免在敏感议题上过度刺激大陆,营造“民共党际交流”的假象,试图以此说服更多民众相信民进党有能力“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的现状”。


  2.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可能有所松动。对“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蔡英文和民进党始终未予正面回应。蔡英文先后抛出“九二共识”的事实诠释和名词使用要继续“求同存异”的说法,声称“‘九二共识’是选项,但非唯一选项”,提出“理解和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这显然是在为胜选后与大陆互动保留一定的回旋余地。预计民进党未来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可能从拒绝承认到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虽然民进党可能仍然不会正面回应对“九二共识”的立场,更不会明确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但可能抛出一些内容模糊、让各方都有各自解读空间的新论述来取代“九二共识”,如“九二会谈”“九二精神”“台湾共识”“宪政共识”“既有政治基础”“在两岸20多年来协商与交流成果的基础上”等等,寻求与大陆交流互动的政治基础。


  3.尝试抛出一些向中间立场靠拢的两岸论述来试探大陆反应。一方面,民进党可能主张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来定位两岸关系现状,提出两岸“宪法各表”,并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主张两岸有特殊关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不排除统一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选项。以往蔡英文曾迫于压力多次表示“统一与否由台湾人民决定”“统一可以讨论”等论述。另一方面,民进党可能借鉴陈水扁或马英九的主张,提出“四不一没有”或“不统、不独、不武”,尝试用负面表述为两岸政策划底线,如承诺不搞“法理台独”,不推动涉及“国号”、领土变更的“修宪”,不挑起两岸军事对抗等,让大陆、美国及台湾各界安心。民进党的根本目的或在于试图通过以上向中间立场靠拢的论述释放善意,在试探大陆的反应后,再决定是否继续调整两岸政策。


  4.在人事安排上向大陆示好。未来民进党当局可能在人事安排方面释出海基会、“国安会”“陆委会”等涉及两岸事务的关键部门的部分职位,甚至主要负责人职位,任命一些“务实派”“开明派”或“知陆派”的绿营甚至亲蓝人士担任要职,主动向大陆示好,释放与大陆改善关系的善意,营造民共之间能直接沟通交流的迹象。


  5.在文化教育领域推进“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政策,塑造与大陆对抗的民意基础。具体做法可能包括全面修订中小学课纲,推动“去蒋化”和“去中国化”,宣扬日本殖民统治,向民众灌输“‘台独’史观”“皇民史观”,在形塑“台湾认同”的基础上继续影响和改变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舆论宣传,尤其是网络平台上推广“文化台独”与“台独史观”,进一步打压泛蓝阵营,尤其是统派的言论空间,为实现和平“台独”营造舆论氛围。


  三、台湾第三次政党轮替后两岸关系的走向前瞻


  在台湾迎来第三次政党轮替的状况下,两岸关系何去何从,和平发展进程是继续“稳中有进”还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已引起两岸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取决于民进党当局的两岸政策。正如陈孔立所说,蔡英文上台,能不能“转向”,能不能“走务实的两岸政策路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能不能维持下去的关键;换句话说,要看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有什么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蔡英文采取不同的两岸政策,两岸关系可能出现“打”“冷”“僵”“活”四种不同的局面[8]。王英津认为,如果2016年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有三种可能的走向,以“冷和平”的概率最大[9]。迄今为止,蔡英文及其带领的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的实质仍然是经过精心包装、模糊矫饰的和平“台独”、温和“台独”路线。这必然导致民进党无法找到与大陆建立互信、互动的政治基础,难以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这也意味着民进党在上台后,若不改变“台独”立场、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很可能出现停滞不前、动荡波折甚至一定程度的倒退。两岸关系出现“冷和平”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冷战”的几率增加,由“冷”到“僵”的可能性上升,也不排除出现“惊涛骇浪”的可能。但是两岸民间层面和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交流互动仍会继续,并将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前进的动力。总体而言,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或将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官方冷、民间热


  民进党若不改变“台独”立场、承认“九二共识”,两岸间的制度化协商将受影响甚至中止,两岸官方往来将中止,两岸“执政党”的交流将停止,“习蔡会”不可能举行,“习马会”所达成的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共识难以落实,两岸“两会”的协商机制势必中断,国台办与“陆委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将中止,两岸热线将暂停,两岸协议的执行将面临困难、成效大打折扣,后续的各项协商,如“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等将无以为继。届时,两岸交流的重点将转向民间层面,两岸城市交流、基层交流、学术交流等会继续进行,甚至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部分绿营县市与大陆城市间的交流应会延续,上海台北双城论坛仍有可能延续,成为两岸城市交流的风向标;大陆与泛蓝政党的交流会继续进行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蓝营执政县市与大陆的交流可能趋于热络,国共两党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将会延续,“习马会”再度举行也不无可能;马英九可能访问大陆,并很可能取代连战,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政治冷、经济文化热


  政治层面,民进党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交流的政治基础将丧失,民共之间的政治互信荡然无存,两岸在政治议题上的互动交流必将因此而停滞,在某些议题上的分歧与冲突可能加剧。经济层面,虽然民进党基于保持台湾经济自主性的考量,强推所谓“新南向政策”,但是由于两岸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台湾工商界在市场动力因素作用下,仍会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民进党当局的人为干扰效果恐将大打折扣,甚至不排除在岛内工商界的压力下在某些领域采取开放措施。因此,未来两岸经贸合作仍可能取得一定进展,只是受政治因素干扰,两岸经贸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进程势必会放缓甚至停滞不前。文化层面,尽管可能受到政治因素干扰,如民进党当局出于“文化台独”需要,可能会为两岸文化交流设置障碍,但在大陆方面和民间力量的推动下,两岸文化交流仍可能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成为两岸交流的亮点,尤其是两岸在教育、宗亲文化、民间信仰、文创产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仍将进一步深化。


  (三)在涉外领域出现“冷战”


  有别于马英九的“亲美、友日、和中”政策,蔡英文上台后可能采取“联美、亲日、抗中”政策,两岸在涉外领域出现“冷战”的概率增加。蔡英文可能改变马英九当局的“活路外交”政策,以各种方式谋求加入各类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利用NGO搞“台独”分裂活动、寻求和平“台独”的支持,拓展所谓台湾的“国际空间”。民进党当局可能会不断加强与美日等国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甚至在南海、东海等议题上配合美日的“围堵”战略,扮演制衡大陆的“马前卒”,以某种方式冲撞大陆的可能性上升。民进党这样做的后果是两岸在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冲突将难以避免,两岸“外交休兵”将难以为继,台湾地区将爆发“断交”潮,对台湾地区护照免签的国家数量会下降,台湾地区的国际参与越来越难,现有参与WHA(世界卫生大会)、ICAO(国际民航组织)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台湾地区出席APEC的代表层级可能会降低。总之,两岸关系和台湾地区涉外事务或再度陷入与陈水扁时期相似的恶性循环局面,这显然不利于台海和平稳定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作者:刘凌斌

上一篇:越南与中国南海争端的政治根源

下一篇: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方法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