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发布时间:2015-09-22 09:17

 [内容提要]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进行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在坚持和扞卫马克思主义、发展和推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三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复杂的历史原因,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特别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方面,逐渐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造成了严重后果。
  [关键词]共产国际 联共(布) 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20世纪最大的国际性共产主义组织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进行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永垂史册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特别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复杂的历史原因,自20世纪30年代起,逐渐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革命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并占据了主导地位,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经验和教训,都是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上艰辛探索的成果,留给后人以宝贵的启迪。
  一、共产国际、联共(布)在第二国际已完全为修正主义路线控制并最终破产的情况下坚持和扞卫马克思主义
  早在共产国际成立前五年,即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第二国际各党(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其他各党内的部分人外)迅速沦为帝国主义帮凶和无产阶级叛徒的1914年,列宁就在《第二国际的破产》等一系列着作中,以马克思主义原理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战争、和平、祖国的论述为指导,揭露了伯恩施坦、考茨基、王德威尔得、盖得和普列汉诺夫等第二国际头面人物背叛马克思主义、效忠于“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行径,指出了坚持和扞卫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列宁说:“社会民主党在下面主要两点上歪曲和背叛了这个宣言:(1)工人没有祖国,因此,在帝国主义战争中‘保卫祖国’,就是背叛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被第二国际歪曲了”,并于1917年4月撰写了《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指出“我们应该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因为只有这样,“在科学上才是正确的,在政治上才是有助于启发无产阶级意识的”。
  随着一战的结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理论问题取代了战争与和平,成为20世纪初期坚持和扞卫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焦点。这方面的理论贡献,集中地体现在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和在共产国际“一大”上作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两篇名着中。在这两篇着作中,列宁深刻剖析了考茨基离开阶级社会的现实而抽象地谈论“民主”的诡辩论,以世界历史实践为基础,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上是一大进步”,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专政“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的本质,重申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论述的打碎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一巴黎公社的基本经验,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及其俄国形式即苏维埃政权的实质在于“不仅一般地说必然使民主形式和民主机构发生变化,而且要使它们变得能使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空前广泛地实际享受到民主”。列宁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还原了民主和专政作为国家即统治阶级意志和工具的本质,进一步暴露了考茨基等第二国际领袖臆造根本不存在的“一般民主”,又以此作为资产阶级专政遮羞布的叛徒面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目的是为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为国家和专政的消亡创造条件,因而为以十月革命为先导的世界革命高潮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共产国际得以产生,尤其是得以具有和保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同资本主义改良思想划清界限的理论前提和必要条件。
  20世纪2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各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苏联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猛烈冲击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统治,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民族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的指路明灯,其他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为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也加强了对人民革命的疯狂镇压,加强了对苏联的封锁和威胁,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战争策源地相继形成后,世界形势急剧恶化,全人类面临被法西斯战争毁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坚持和扞卫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工作和突出表现,就在于保护和扞卫社会主义苏联,声援和支持中国及其他各国的人民革命斗争,而在20世纪30年代后则主要表现为声援和支持以中国、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人民为主要代表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为此,共产国际曾发表了许多宣言、声明和其他文件,号召各国人民特别是帝国主义和法西斯“大”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反对“本国”大资产阶级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在这方面,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接受各国流亡革命者、创办政治学校等方式,为世界革命提供了宝贵支持。其中,如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和斯大林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等,曾为包括中国革命在内的各国革命力量培养了大批干部,为各国共产党人系统地接受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创造了必要条件。还应指出的是,在此期间,苏联还为中国人民的北伐和抗日战争、为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大量物资乃至人员(志愿部队、顾问等)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

 纵观共产国际、联共(布)坚持和扞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其贡献和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
  二、共产国际、联共(布)在领导世界革命斗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展和推广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的继续发展,是共产国际、联共(布)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就已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修正主义即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工人阶级中的影响、无产阶级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权并进而使之向社会主义前进等一系列思想,特别是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特征、性 质、前途,扞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有这些思想不仅指导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划时代发展,有力地抵御了第二国际背叛马克思主义的逆流,为共产国际的组建和发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团结和增强战斗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十月革命胜利和共产国际建立以后,列宁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贡献了新的财富。其贡献首先在于思想路线、反倾向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关于思想路线,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这一精辟论断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指出了教条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性质。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路线,彻底批判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1905年7月,列宁撰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论述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人民武装起义是获得革命胜利的最重要手段问题、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问题和将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科学规定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基本策略原则。关于反倾向斗争,列宁敏锐地洞察了当时在国际共运中开始暴露“左”的误导这一现象,撰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科学论述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深入群众,争取最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而不能成为脱离群众的“左”倾宗派组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后及时地提出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对落后国家在不经过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前提下,借鉴和运用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初始探索。
  在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和民族殖民地问题方面,列宁主义的独创性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1920年6月至7月,为筹备共产国际“二大”,列宁相继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两篇重要着作,在《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及其增补中,列宁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这就是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抵制一切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侵蚀并同时防止“左派”幼稚病;在政治上以实际行动而不是口头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和苏维埃并为之奋斗,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政府对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镇压,重视军队工作和工农联盟,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绝对禁止党内派别活动的自由(即资产阶级思想渗入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自由和分裂党的自由),通过全国代表大会等方式保证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和严格的纪律,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建立革命化的干部队伍,清除不合格党员,广泛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等。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根本划清了共产党与社会党等各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的界限,为正在创建中的各国共产党指明了党建方向,而且直到今天也仍然对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发挥着指导和借鉴作用。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列宁还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并作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站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高度认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区别,指出落后国家的民族运动具有“主要居民群众是农民”和“被压迫国家的资产阶级往往是,甚至可以说在多数场合下都是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又按照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意志行事,也就是同他们一起来反对一切革命运动和革命阶级”两个根本特征,因此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就必须“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要绝对保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独立性,即使这一运动还处在最初的萌芽状态也应如此”,并同时注意同各种反动封建势力作坚决斗争,而所有这一切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为在条件成熟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在落后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列宁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势力向世界人民猖狂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严峻局势,科学界定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分析研究战胜法西斯的策略方法,成为这一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任务。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举行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法西斯主义的进攻与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任务》和《为工人阶级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报告,指出“掌握政权的法西斯主义,乃是最反动、最主张民族侵略主义、最抱帝国主义野心的财政资本家的公开的、恐怖的专政”。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揭穿了法西斯主义的虚伪宣传,揭露其“就是资产阶级向劳动群众施行的最残酷的进攻,就是横行无忌的民族侵略主义和强盗的战争,就是疯狂、猖獗的反动和******,就是工人阶级和主体劳动群众的死敌”的真实面目。总结了法西斯主义之所以在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成为现实的教训,指出要阻止法西斯主义的胜利必须具备四项基本要素,即工人阶级的战斗积极性、强大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团结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的及时和警觉的行动。。为此,就需要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内组织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统一战线,抵制法西斯的得势和蔓延;在一切民族殖民地国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抵制法西斯的侵略。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共产国际、联共(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际,在列宁的主持下,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联共(布)、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关心领导之下,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第一次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在苏联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一是在列宁和斯大林的直接领导下收集整理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手稿和其他原始文献。1921年2月2日,列宁寄给研究院两封信,“列宁在一封信里问到研究院图书馆有没有‘收藏所有发表在报纸和某些杂志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有没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书信的目录…;“在另外一封信中,列宁实际上对研究院提出了一整套的工作计划,他指出必须购买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信的原件或照相复制品,提出要在莫斯科收集所有已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着作,把在莫斯科收集到的文献编出目录,以及不断地收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等项任务”。1923年7月8日和1924年1月25日,斯大林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名义两次签发号召书,向俄(苏)境内一切单位和个人征集列宁着作原件和有关列宁的资料。~1924年6月以后,共产国际也向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发出了征集列宁资料的号召书。
  经过苏联理论工作者和各国人士的努力,从1923年开始,苏联开始照相复制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和伯恩施坦私人收藏的马恩手稿,至1927年全部完成。截至30年代初,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共收集马恩文献4316件,其中有马克思《资本论》手稿、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所作序言手稿和1500多封书信。列宁文献的收集工作进展更大,仅1923年至1925年即收集到3000余件,另有从国外返回的6箱又23包文献,1927年一年之内又收集到21012份列宁文献。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无价瑰宝,也是开展马列主义学习研究的基础。与此同时,苏联还收集了大量国际共运的历史文献。资料收集工作甚至在卫国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仍未中断,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就是最后于1942年1月收集齐全的。“苏联共产党如果不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着的收集工作,那么他们的遗着就有永远丧失的实际危险,特别是在法西斯统治德国时期。”这正是对联共(布)、共产国际收集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料重大意义的精辟概括。
  二是大量出版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及有关马列主义的书籍。1924年5月,在斯大林的主持下,俄共(布)十三大通过决议,“委托中央委员会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协商,采取一切办法来最迅速地出版俄文及其他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完全科学地和最慎重地出版《列宁全集》,为更广大的工人群众准备一套列宁丛书(从列宁的着作中选出一些作品,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出版的丛书)”。这两个决议的通过,使白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已着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出版工作更加规范和深入。此后,1938年11月14日,联共(布)中央又在《关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出版后怎样进行党的宣传》的决议中指示,“责成马克思一恩格斯一列宁学院加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的再版工作”。
  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努力下,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在全世界第一次被系统地出版和推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1928年至1940年(另有两卷因卫国战争延迟至1946-1947年)出版的世界上首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1924至1930年出版的《列宁全集》第2版、第3版(实际上同为一部,第3版是第2版的普及版,由于原定的第1版中途改变计划,因此第2版是世界上首部较为完备的列宁着作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28卷(33册),《列宁全集》共30卷。这两部书集中反映了当时苏联官方和理论界对马列主义的认识,同时也考证分析了许多史实。作为《列宁全集》的补充,这一时期还出版了《列宁文集》。1933年和1934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还出版了两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这两部书以后多次增订再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人民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教材,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上述出版的马列着作不但发行量极大,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用苏联各少数民族语言和包括中文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字出版的。这就使马列主义理论的普及更为广泛,特别是对武装正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中国和其他国家共产党人的精神和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对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理论人才中既有阿多拉茨基等老布尔什维克,也有米丁、尤金特别是以后长期主持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等新人。在宣传普及方面,其主要成就是在世界上首次将马列主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面向全国的宣传员网络、组织政治讲演等,不仅在当时对提高苏联人民的政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以后的各社会主义国家所参考、借鉴。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博物馆和列宁博物馆,以其形象生动和具体通俗的特点,在宣传、普及、研究马列主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应当指出,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在坚持和扞卫、发展和推广、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没有处理好苏联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片面地把苏联利益同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利益完全混为一谈,甚至为了保护苏联的利益不惜牺牲其他国家共产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利益;高度集中的组织体制,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各国共产党对本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存在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误区,成为各国共产党长期为“左”倾错误所束缚的思想基础;在实践中批判了修正主义,却又开启了教条主义等。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列宁选集》第3版第3卷第601页,第64页,第64页,第601页,第601页,第699页。
  ⑦⑧⑨⑩《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213页,第276页,第277页,第221页。
  (11)(12)(13)《季米特洛夫文集》解放社1949年版第75页,第79-80页,第91页。
  (14)(16)(17)(18)(19)(20)《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库》(即《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概况》),载于《马列着作编译资料》第4辑第163页,第158-259页,第161-162页,第166页,第183页,第168页。
  (15)刘彦章、项国兰、高晓惠编《斯大林年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281页。
  (21)(22)(23)《联共(布)关于宣传鼓动的决议和文件》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73页,第174页,第436页。
  

上一篇:试论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初探

下一篇:试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