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关于马尔库塞思想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5-09-17 13:47

  论文关键词:马尔库塞;理论基础;文化批判
  论文摘要:马尔库塞作为西方着名的批判学者,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蓝本,秉承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汲取营养,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命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批判理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在20世纪众多的人类命运解释者中,以其“勇于批判和富有思想精神”而占有一席之地。他师承多人并注重汲取先哲们的优秀思想成果,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蓝本,秉承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汲取营养,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命运,致力于批判和超越现代人的文化危机和生存困境。
  一、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
  面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马尔库塞在马克思那里发现了一种反抗现实的要求,一种呼吁变革的强音,其重要和根本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1.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将人的存在作为全部理论的核心,从人出发,考究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人本主义。他根据《手稿》对人做了两方面规定:第一,人是一种“类的存在物”。这一方面是指人能使每一种存在物的类,即一般本质成为他的对象;另一方面是指人具有“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能力,人的自由植根于此。第二,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而构造人的世界,建立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理论就是探究人类的内在冲突,揭露私有制社会里人的本质和异化根源,寻求人类解放之路。因此,马克思的理论是以谋求人的全面实现、彻底根除异化现象的人本主义。
  2.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理论。在对马克思“人的存在”的概念的分析中,马尔库塞发现人要实现自身,表现自身的自由,就必然将自身对象化,追求外在于人的“不可抗拒”的组成部分的对象,这反映了人的需要,也反映了人的无奈。他认为,人的存在内在的冲突为人的异化提供了可能性。所以人的异化具有本体论基础,植根于人的本质之中,必须在具体的政治条件下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揭示了这种社会历史背景,指出人类异化的政治经济根源,并对这种对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3.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实践活动。在马尔库塞看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直接阐明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歪曲,资本主义社会是非人道的,而要实现扬弃,就得揭示这些条件。而这一揭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作为揭示资本主义种种非人道性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了革命的实践。马尔库塞主张马克思的意义和目的从根本上来看不是哲学上的,而是实践的和革命的,它促进和鼓舞无产阶级通过经济和政治斗争****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道的理想社会。
  二、全盘继承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马尔库塞从事理论研究有着明确的目的,他要进一步了解为什么在进行一场真正革命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革命却垮掉了,或者被打败了,旧势力又上台了。因此他把卢卡奇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并从其主要着作《历史与阶段意识》中吸取思想营养。他像卢卡奇那样,着重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物化”。
  1.从异化到物化。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吸取了韦伯、黑格尔等人有关的思想因素,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推导出物化范畴,用以表示原初不具有物的形式的东西如意识形态、理性等转变成物,表示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必然的直接的现象,这种物化现象不仅成为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特征,而且也成为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特点。
  2.物化是劳动的直接产物。在卢卡奇看来,造成这种物化现象的原因是技术的运用和理性的发展。他认为,如果我们遵循着劳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从手工业经过合作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到机器生产的道路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存在着一种不断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抹掉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独特性的倾向,就是理性征服自然对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性的沦丧与异化的过程。这种技术与理性的发展所造成的恶果就是劳动过程的日益机械化与合理化,从而导致工人最终被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在他看来,科学工业成为工人异化之源,劳动的对象化过程成为异化的过程,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成为人性丧失的过程。

  3.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卢卡奇进一步认为,物化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主要结构问题,这样他对物化的分析就从经济领域转向了广阔的社会领域,科学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就与阶级统治的问题联系起来。马尔库塞高度赞扬卢卡奇这本书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忽视的,卢卡奇对理性的指责,对科学的批判,对审美的渴望等话题成为马尔库塞的一个重要智慧资源,而其中卢卡奇对科学技术的文化批判思想更成为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理论一以贯之的主题。
  三、师从于海德格尔的人本主义
  马尔库塞从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具体的人的存在”的思想,并为之研究终身。
  1.人的本身才是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探究的是存在,而这种存在只有经由特殊的存在者——人,才能通向存在。他力图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正处于不安、恐惧、孤独、走投无路的状态,抗议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内心基本价值的扼杀,要求恢复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哲学应当阐释和揭示存在的意义,从纯主观性中找到人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和真正存在的基础和原则,并去探求其意义和作用。
  2.人的存在是生存。海德格尔称人的存在为“此在”,认为哲学的任务并不在于确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发展规律,而是要从揭示人的本质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他认为,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是对生存者的超越;同时,此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是一种日常存在状态。在海德格尔那里,人不是一个现成物,而是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存在物,是去生存。
  3.存在就是异化。海德格尔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把人的本质和存在割裂开来,否认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制约性,把社会看作是束缚人的个性的桎梏。他把异化看作是人的存在的一个构成契机,并把这种异化观强加到马克思思想中。马尔库塞追随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把异化的根源设定在人的本质中。
  四、求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起源于性压抑,他又从个体发生层次和属系发生层次上分析了压抑的心理机制。马尔库塞赞同弗洛伊德关于“人类的历史就是爱欲遭受压抑的历史”的论断,但他试图克服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缺陷,而主张“配之以相应的表示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术语”。于是,他把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多余压抑,并强调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所受到的压抑主要是由社会统治所必然带来的“多余压抑”,而与这种“多余压抑”相对应的现实原则是“操作原则”,它促使人们作为某种工具去履行统治阶级赋予的职能,这正是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最有意义的一个修正。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理论工具,并试图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综合,是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的特色。

上一篇:试论毛泽东的早期民主观

下一篇:试论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