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丰富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5-09-15 09:42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  发展  道德观
  论文内容提要:邓小平道德观十分丰富.他解决了社套主义初级阶段伦理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了社套主义富德观,并第一次V-分了社鲁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邓小平道德观包括许多内容,涉及许多方面,但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观。邓小平科学论述了伦理学的重大间题即义利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正确解决了富裕、社会主义、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富德观:并根据人们的实际思想觉悟水平,第一次区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二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成为继毛泽东伦理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道德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一、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像一根主线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领域中。为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就必须确立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特点、又能够正确解决利益冲突的义利观。邓小平正是抓住这一道德理论中的根本问题,即义利问题,在批判继承传统义利观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辩证地处理义利关系、确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在邓小平之前,老一辈无产阶级理论家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曾经设想建立在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商品,货币、人们之间的利益一致,道德与利益也一致。因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义与利的矛盾问题不够重视。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中、发现千百年来人们在私有制下形成的私有心理造成的义利矛盾,针对这一矛盾,列宁提倡发扬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以“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的新道德代替’’人人为自} , f }.帝为大家”的旧道德,以解决义利冲突。毛泽东提出按照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解决义利矛盾他对只强调“义”而完全抛开‘.利”的唯心观持否定态度,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在这里,毛泽东从理论上比较正确地论述了义与利的关系。但是,这一原则在毛泽东时期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坚持。总体i兑来,那时还注重情神鼓励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的实际利益。
  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他们都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义利关系、并确立了基本原则。但是,他们当中谁也没有遇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条件下的义利关系问题,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在邓小平身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物质利益和道德关系问题也Ll益突出起来。在邓小平看来,无产阶级从事革命和建设就是为了争取本阶级和劳功者的利益,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物质利益。他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栖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这一论断不仅从世界观上,而且从道德上肯定了物质利益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合理性。由此出发,邓小平在实践中主张物质奖励制度,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针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滋长,邓小平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义利关系上必须坚持辩证法,在实际行动中警惕并纠正追求和夸大物质利益的不良倾向.他说,我们“决不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下提倡人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都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党的十四属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规定出社会主义义利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逐步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逐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这是我党文件第一次用鲜明的语言概括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全社会必须遵循的义利观,也是我党在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和道德建设中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结论廿它既能打破平均主义,提高集体和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能有效地抵制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思潮的漫延、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生活规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
  社会主义义利观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创新,是富有民族特色而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义利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提出社会主义富德观
  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卜,紧密联系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恢复,而把“富裕”与”道德”联系起来,把“先富’‘、‘’共富’‘与‘.消除两极分化”有机结合起来,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重大发展。
  “富裕’‘本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社会主义是在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人类社会最先进、最美好的制度_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尽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矛遗憾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富裕”社会主义思想,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遭到忽视。过去,极“左”思想曾把人介.丁对致富的追求,对富裕生活的渴望当做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加以批判,并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把贫穷当做社会主义本质,竭力鼓吹.“贫穷的社会主义”,胡说“四个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之时”等谬论。这种思想极大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对此邓小平给于尖锐的批判,井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二”’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r’一’至此,邓小平把贫穷与社会主义严格区分开来.把“富裕卜’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联‘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富德观。
  邓小平明确指出:“’致富不是罪过。”,;“致富卜’是指为全中国人民造福谋利,其手段既不是侵略,也不是抢夺.而是勤劳致富。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不仅是应当的,而且是道德的。马克思一贯把给最大多数人民以最大利益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此做出了相应的探索、邓小平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充分认识到贫穷社会主义的危害,彻底批判和挣脱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束缚,提出了他的富民思想.认为合理致富、正当求富是应当的.合理的,也是道德的、邓小平的富德观包含了深刻的内涵:

  首先,勤劳致富。致富虽然光荣合理,但是致富不能不择手段,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道德规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由于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道德失范、监督无力政策不配套等种种原因,一些人在求富目的的驱使下,通过各种非法损德的途径牟取暴利,大发横财,甚至还美其名曰是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针对这种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只有勤劳致富才是正当的。也就是说,必须在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前提下活动、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经营J可见,勤劳致富是邓小平富德观的题中本有之义。
  其次、先富带后富、直到共富、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决不能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她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⑦这条途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且也切实可行,具有深刻的道德含义、有助于形成先进帮落后、先富带后富、后富学先富的良好风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最终促进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第三,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富裕与资本主义富裕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所在。“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iV社会主义决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贫穷,而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否则,“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乡我们的政策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不会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富的越富.贫的越贫。我们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而是提高整体富裕水平。所以,同样都一是增加财富,我们的未来要比资本主义光辉得多。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⑩社会主义如果长期与贫穷联系在一起,还叫什么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富民思想。正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正本清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他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与富民目标相联系。并给予道德上的合理论证,从而,拨乱反正,恢复了社会主义的真正含义和基本精神,中国的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也得以冲破禁锢,挣脱羁绊。踏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三、区分道德的层次
  关于道德的层次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并没有明确的论述二马克思只是原则性地指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将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道德,对其具体内容和特点并未作详细论述。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应实行共产主义道德,而这个共产主义道德既包含适合未来共产主义的内容,又包括适合社会主义阶段的内容二我国解放以后一直沿用“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概念,其含义既包括“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高层次道德要求,又包括“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在邓小平之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始终没有明确在社会主义阶段应当大力提倡什么道德,普遍实行什么道德。邓小平则明确区分了道德的层次,指出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从而、首次在理论上将现实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与未来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区分开,在实践中又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政治认识、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出发,区分出不同的道德层次,对不同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一区分能够鼓励先进。照顾多数:也能防止脱离实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们的觉悟水平而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的倾向,从而避免r使道德理沦流于空谈而不见成效的局面。邓小平还十分强调把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的结合点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无论是哪一个道德层次.都是不同程度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把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理想”就是培养共产主义道德,这样的境界尽管只有少数先进分子才能达到,但却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量。引起了千百万人对真善美的敬仰和向往。“现实”就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水平不能整齐划一因而在道德实践中不能盲目求纯,急于拔高、科学的态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党的革命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全社会范围内坚决抵制不道德的行为,全面普及基本层次的道德,大力培育较高层次的社会主义道德、积极表彰最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层层推动,逐步提高.尽快实现社会道德的全面好转,使中华民族以具有高度道德文明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成为新型的礼仪之邦_
  总之、邓小平的道德思想丰富而深刻.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基本原理与中国道德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飞跃。是继毛泽东道德观之后,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产生巨大历史作用.并深刻改变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风貌的伟大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上一篇:浅谈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丰富和发

下一篇:如小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昀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