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发布时间:2015-09-08 09:24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阶段论 
  “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满足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数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刚刚满足后,往往会迅速产生另一个欲望,这是贯穿整个人一生的特点。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求层次是按照其优势或力量的强弱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在马克思看来,认识人的问题,应该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从生产、劳动实践出发,分析人及其社会生活的本质,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对象化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历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依据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人的存在有三种形态: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与市场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形态。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的比较分析 
  1.两者的相同点 
  (1)两者都把人的生理需要作为最基本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那么他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也把人的生理需求放在首位,紧接着就是安全需求,这两种需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的保证。在这两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无视或者把其他需求推到后面。 
  (2)两者都注重人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一个人,他必须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把每个人的力量都集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完成个人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的活动。社会和国家,就是人们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意识性主要表现在人是有目的地活动的,人的活动是满足自己需求的活动。也正是人是有意识的,个体才会意识到社会的重要性,自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作为社会的人才能存在。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而且人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人的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马斯洛指出,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下,人就开始有了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人的这两种需求的实现要依靠他人的接受和认可,这就要求人必须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包括家庭、单位、民族和国家的各个群体。 
  (3)两者的最高需求层次——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相似度 
  “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最高和终极目标。在人类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物的依赖性”形态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类开始进入了社会。这时,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才能得以实现。恩格斯指出:“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就相同于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显得十分强烈。为此,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会围绕这一需求而展开,进一步促进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达到自由王国的实现——即社会的实现,那时,人的体力、智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也就越来越进步和完善,人的全部潜能都可以得到完全的发挥,呈现一种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景象。(4)两者都认为人的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发展的 
  马克思认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里的新的需要是人类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社会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而马斯洛所阐述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这就是着名的马斯洛需要梯级结构,或叫金字塔结构。

(5)两者都认为各个需求层次是同时并存的,反对将需求层次顺序机械
  马克思和马斯洛都认为,人并不是在低级需求完全得到满足后,较高一级的需求才会出现。而是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一级的需求在人类的需求层次中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低级需求并非消失,而是由原来的主导、统治地位变成从属的地位。
  同时,两者都反对将需求层次顺序机械化理解。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历史是具体的,因受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个体需求的发展必然呈现差异,需求顺序发生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人的行为除了受需求的影响,还受到信仰、价值和理想的支配。例如无产阶级,他们以牺牲自己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生命)来追求全人类的解放。马斯洛也曾特别指出,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他说:“迄今为止,我们谈的似乎这一层次是个固定顺序,但实际上它并非我们认为的那么刻板。确实多数人都把这些基本需要视为基本上遵循我们业已指出的那个顺序,然而却有许多例外。”他曾列举了七种例外的情况,并分析层次顺序发生变化的种种原因,包括信念、崇高的社会理想、社会价值等对人行为的影响。
  2.两者的区别
  (1)两者研究需求的角度是不同的
  马克思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研究人的需求问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起点必须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生产,二是需要,三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将需求作为社会历史的起点来考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基于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活动的关注和分析,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性变革。
  马斯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的需求问题的。他的需求理论是作为心理学说史上“第三思潮”而存在的。他从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开始,研究人的需求,即“似本能”的需求,目的是要构建出人类行为的动力结构,探索出人类需求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较马克思的需求理论而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更细微、更具体、更人性化。
  (2)两者研究需求理论的方法也不相同
  马克思研究人的需求理论是从人类这一角度来切入的,即把人作为一个类、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这一整体系统来看待。他首先考察人类这总的系统的需求发展过程,认为人的需求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需要引起生产,生产满足需要又引起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向前发展。生产离不开需要,若离开需要,生产就失去了目的、失去了意义。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要将经历生存、享受、发展三个阶段。尽管这三种需求在每个社会中都存在,但其主导地位却由社会的发展而由低到高不断转移。 马斯洛研究人的需求理论是从个体出发来研究的。他认为:一个更普遍的心理学应建立在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上,即对人类中不断发展的那一小部分人进行研究。这些人是人类中的典范,他们精神健全,能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他们有最基本的需求,但他们在充分享受这些需求满足时,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正是从一般的、人类普遍的需求层次来建立他的需求理论的。
  (3)两者理论的阶级基础不同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的价值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内在价值,即个人从社会中索取,满足其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人的外在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人在对社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就实现了个人的基本需求。

上一篇: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