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

发布时间:2015-09-08 09:25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精华”。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模式也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由“斗争哲学”、革命理论的前视域向真正实现研究主题的根本性转换。因此,我们对于如何发掘和阐释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理应成为这种转换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整合导向
  1 “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
  “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的社会本性和所追求的基本价值。无论是我国古代人们所向往的“小康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还是西方思想家所提出来的“理想国”、“乌托邦”、“新和谐公社”等,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近代西方一些哲学家、思想家也先后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只有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理念博大精深,立意深远。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 马克思 “和谐社会”思想的特征
  马克思认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2.1 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相互依存性。“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我国古代传统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一致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和实生物”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大多数思想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马克思早在《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这里,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看作是未来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而人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需要依靠自然界生活,“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 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具有普遍性。
  我们现在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属人”的自然,所以两者是统一而并非是对立的。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首先端正对自然的态度,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看作和谐社会的最核心的关系,也就是具有存在论根基的最根本的关系。
  2.2 人与社会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社会的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需要参与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人的本质是人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认为,人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存在物,同时也不是一种纯思辨的形而上的东西,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物,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自然性存在和社会性存在、属社会的人与属人的社会是一种有机的统一,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也是它与以往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及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之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解放和发展是统一的,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是“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体现了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及其力量的全面生成,而这一切只有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状态的和谐社会中,社会关系不再是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成为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和谐将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使每一个个人更充分地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2.3 人与人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而社会也无非是“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人们相互活动的产物。因此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总要与他人打交道,要面对并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马克思又认为“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并且论证了“世界交往”在人类社会演进和社会结构变革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及与人的本质之间的统一性。 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得以真正的消除。毕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集体财富得到极大丰富,“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真正实现了社会公平,个人利益之间、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得以统一,由此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2.4 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马克思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结构各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谐互动的过程。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的主体结构划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三方面要素,同时又间接表明了人类社会主要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部分构成的,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他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一个社会有机整体,当它们发生矛盾时,就会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稳定的要求,即它们之间的关系处于和谐共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时,这样构成的社会整体才能健康发展。他强调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生产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些要素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3 马克思 “和谐社会”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1)马克思主义认为构建未来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消除资本主义不和谐弊端,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必然体现,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这就启示我们,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最高目标。今天,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构想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由理想逐步变为现实,这完全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协调统一的社会,构建这一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启示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把握这一原则,着力推进人、社会、自然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3)马克思主义认为构建未来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一系列阶段性发展才能最终完成。
  这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长期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分阶段,有过程地逐步推进,必须制定长期历史进程和特殊阶段发展相统一的发展思路。由于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还不充分,在思想认识,内容框架,具体特征等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需要实践发展和推动。
  (4)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和谐社会的根本表现是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谐,即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在未来和谐社会,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代表了发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适应了发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因素是国家消亡,社会自治,保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稳定协调的发展要求的;三方面要协调统一,才能使社会达到真正和谐。
  这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协调而得到解决,就是说它可以采取一种和平的、渐进的,非对抗的方法使社会主义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聚、有秩序的协调来处理。因此,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为此,发挥党的“整合导向”功能,按照“和而不同”原则,协调和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千方百计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而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理想目标。在这个发展阶段构建的和谐社会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只有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及资源之间,做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因而只能是相对和谐。这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不容易使人对和谐社会产生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高度重视,又要从国情出发,既要着眼于未来,又要着力于现在,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和关键点。
  在今天,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创见同样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智力支持。深入发掘和进一步弘扬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理应成为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上一篇: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刻变革

下一篇:浅谈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