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探究

发布时间:2015-08-18 13:47

  摘要: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共产党宣言》等着作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刻揭露和剖析,阐述了普遍的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及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价值选择,澄清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今天,在社会转型时期重读《宣言》,彰显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意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价值;社会;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试图用自身所特有的方式不断地探讨发展问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辩证地审视社会和人,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及其他着作中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悬设了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作为绵延数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思想探索的创新——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系统研究的理论结晶。今天,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彰显其价值意蕴,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考量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
  从政治哲学的视域来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不是抽象的理论应然,而是确立在政治生活基础上的实践归纳。他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的深刻揭露和实证性剖析,从主体的角度回答社会发展的目的、价值选择等各种应然问题。
  早在《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性地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他还写道,费尔巴哈“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论。马克思这些简洁精辟的论述奠定了他把客体和主体相结合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较为全面地、清晰地表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他还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同时,马克思还高度强调,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此时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实践不仅解决了作为主体的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吃、喝、住、穿、行等东西,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创造历史的基本途径。
  1848年2月24日《宣言》发表,马克思在这部着作中第一次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了最全面而系统的阐发。对此,恩格斯在《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曾做出了经典概述:“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一——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恩格斯的这段概括表明,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发展实然和应然问题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是人创造社会和社会创造人的双向建构。马克思正是从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分析和审视社会发展对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他有关社会发展价值选择的逻辑论证。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是纯粹的、自然的过程,而是人以一定的实践方式进行生产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我发展与解放的历史过程。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马克思的思维中,人通过实践对社会的建构,应为个人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理应体现在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等方面。
  (一)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
  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理想境界,也是他毕生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看来,“‘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解放”的本质在于人能够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充分展现其本质力量和创造才能。
   早在《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阐明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内容与性质。他指出,政治革命把市民社会从封建主义下解放出来,实现了政治解放,即消灭等级制、同业公会和特权,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政治解放实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即“自由这一****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相结合的基础上,而是相反,建立在人与人相分离的基础上”,还不是人的解放,只是为普遍的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与动力问题,他写道,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到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论述异化思想时提出,若想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必须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在《神圣家族》中,他宣称“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解放主体的思想。
  随后,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地批判和揭露,对人的解放作了更为明确的阐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张:“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单个人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人们的创造的能力。但是,他也看到,现存社会中“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因此,他提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这种现实的手段即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特别是《宣言》问世后,马克思进一步确认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并针对资本主义所有制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现象强调,人类需要经过从政治解放到经济解放,再到社会解放这几个长期的发展阶段,才能使人们摆脱“物象化”逻辑机制,摆脱各种束缚、依附和压迫而获得人性的复归。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时,就根本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只有****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从“公民的解放,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最终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
  (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终极价值选择。1894年,意大利朱·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新纪元》周刊找一段题词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的精神,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答复:“我打算从马克思的着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所期望的题词。我认为,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区别于以往一切阶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决非偶然。
  早在青年学生时代,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马克思就执着地追求自由。马克思曾在1839年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写道“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在博士论文《关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马克思赞扬伊壁鸠鲁关于精神自由和独立的主张,反对机械论与宿命论。在《莱茵报》工作时期,他为争取出版自由而同普鲁士****制度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而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宣称“使每个人不是把他人看作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作自己自由的限制”的资产阶级自由观,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权利。很显然,这种自由与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是大相径庭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针对“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时提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对象性劳动,人正是这种自由的自觉的对象性劳动,实现、确证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因此,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归结为劳动异化、扬弃异化,实现人性复归的历史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发展学说悬置于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他说:“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对于“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定下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在《宣言》中,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要消灭个人自由、消灭个性的责难有力地回击道:“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同时,他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个性、自由的实质给予深刻地剖析:“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你们所理解的个性,不外是资产者、资产阶级私有者。这样的个性确实应当被消灭。”当然,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个性、自由实质的揭露,目的不是要否定一般的个性、自由,而是要使个性获得解放、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通过社会革命,建立起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即是这一部分开头所提到的那段经典性概括:“代替那存在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继《宣言》之后,马克思也在不少着作中谈到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他在谈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时提出了“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的思想。在《资本论》第l卷中,他指出,未来更高级的社会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些无疑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思想的全面升华。 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批判现实基础上而产生的实践理念和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他关于社会发展的崇高理想和终极诉求,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应然发展状态的一种价值悬设。
  (三)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马克思早在中学读书时,就把改变人的生存状态,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在1835年中学毕业考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但他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人的生存处于一种“非人”的状态。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无产阶级“完全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甚至完全丧失了合乎人性的外观……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灭集中表现在它本身处境中的现代社会的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因此,他在《形态》中强烈主张,“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改变一切现存的东西,改变人的生存的非人状态。
  在《宣言》中,马克思用辩证的思维审视资本主义,一方面,他指出:“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世界历史”和人的普遍交往的发展,相应地使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独立的人格和自主能力,这是人的发展的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他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分工使劳动被资本所占有,无产阶级在生产领域丧失了主体性,成为“单面人”,仍处于一种片面、畸形和不平等的发展状态。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共产党人应“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共产主义运动。因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所以,《宣言》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只有这样,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才能“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同时,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前提,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
  如果说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未来憧憬和期望,那么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则是马克思一生中的现实目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并非出自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在对社会发展现实的哲学反思与批判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他不但悬设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目标,而且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
  哲人已逝,时代变迁,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意蕴仍然“在场”。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地审视“人”与“政治”,考量“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历史地确立超越现存而具有实践意蕴的憧憬和价值目标。今天,澄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特质
  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基点。马克思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着眼于未来的时间维度,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关注人和价值的人本主义传统基础上,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对资本主义特定条件下人的发展给予极大地关注,把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和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确立为一生的价值诉求,充分体现出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主旨,充溢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马克思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要从现实的人出发、现实地研究人,研究人的现实需要、现实活动。人的现实需要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满足自己的需要。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不断寻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看成是占有丰富社会关系、需要结构完善的现实的人,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看作是人对人的全面本质的占有,是人的解放,是真、善、美融合的人类本真的生活状态,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这一理论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悬设了从人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到争取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实现轨迹,对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作出了全新的诠释,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代了以往西方哲学家们的“自我”的自由为圭臬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价值维度,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及其社会发展理论的本真精神,它不仅在实践基础上解构了传统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对“人性”的一般假设,实现了对“抽象的研究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而且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克服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的在社会发展理论中对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的遮蔽现象,实现了对以往价值理论人文诉求的现实拓展。
  (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价值范导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和谐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发展的协调一致,关键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及其创造性才能得以在社会生活中自主自由地发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造成人的片面和不平等的发展,其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因此,要实现《宣言》所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价值目标,就必须通过社会生产,消灭私有制,消灭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
  不过,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宣言》提出的伟大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物质财富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和谐。尽管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社会财富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物质更加丰裕,社会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社会差距也在逐步加大,社会矛盾在日益加剧,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面临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新形势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时代课题,也是实现《宣言》所提出伟大目标的现实路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固然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它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和尊重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关注当下社会主体的人的生存境遇,研究主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矛盾,真正满足主体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应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不断从依附到对立再到和谐统一的过程,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应从人的发展的视角考量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价值指南,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有能力在促进财富增长的同时,缓解各种对立和冲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上一篇:医学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之我

下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