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10 09:47

摘 要: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致, 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血液黏度增高有密切关系,硝酸酯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加大剂量其副作用亦随之增加,且其半衰期短。而复方丹参滴丸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研制的一种纯中药滴丸剂,已经广泛应用临床缓解心绞痛,我院对4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别采用复方丹参滴丸和消心痛治疗并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8年10月~2010年9月间我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60.5岁。病程1~4年,入院前均有心绞痛发作,静息心电图或负荷心电图改变符合缺血性心电图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有胸闷、胸痛、心律失常、心悸、心功能不全,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复方丹参滴丸组)22例和对照组(消心痛组)22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粒,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消心痛每次1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8周。全部患者于治疗前后观察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测血压、心率,心电图检查,并仔细记录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2.2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症状疗程结束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或减少发作次数,超过治疗前总数90%以上者为显效;减少次数超过治疗前总数 50%以上但未达到90%者为有效;心绞痛症状无减少或减少次数不足治疗前总数的50%者为无效。心电图改善:治疗前后观察ST-T改变,包括负荷心电图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ST-T恢复正常或由阳性转为阴性者为有效;治疗后无改变,负荷心电图实验仍为阳性者为无效。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3.结果
3.1心绞痛症状缓解比较,见表1。
表1:心绞痛症状缓解比较: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2    16(72.7)   5(22.7)   1(4.6)    21(95.4)

对照组  22    12(54.6)   7(31.8)   3(13.6)   19(86.4)

注:两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比较显效率和总有效率*P<0.01,**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复方丹参滴丸组无一例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消心痛组有4例服药后出现头痛、头胀,3例4-7天后逐渐缓解,1例因头痛加剧伴恶心而停药。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血尿常规、肝功、肾功检测均无异常。
4.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模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日益增多。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痉挛、内膜损伤,促使血小板激活、聚集性强、血液黏度增高、血流减慢,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心绞痛发作。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和心绞痛。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危及生命。因此,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是治疗的关键。
    复方丹参滴丸系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三七、冰片。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治疗原则,能有效地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表面活性及聚集,并能抑制脂质氧化和抗损伤,消除自由基及使SOD活力增强,降低血脂及血脂粘度,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并作用于冠脉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素降低,从  而缓解冠脉痉挛,改善冠脉血运,增加心肌血供等而发挥抗心绞痛的作用。
    消心痛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其主要依靠血管壁内硫基而发挥作用,直接使冠脉扩张,但长期服用,硫基被耗竭,致使疗效减弱并产生耐药性,而加大剂量,容易引起低血压,且副作用亦随之增加,头痛、头胀、恶心等。而且青光眼、休克、对消心痛过敏患者不能应用。
    通过两组疗效对比,复方丹参滴丸缓解心绞痛显效,在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消心痛,且无西药扩张血管易引起面红,头晕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弊端。临床使用中未见任何副作用,无耐药性,使用安全,是中药治疗心绞痛较为理想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鑫,曹春梅. 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报告[J].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3):349.
[2] 郑毅,韦青. 单硝酸异山梨酯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06,37(1):26-27.
[3] 周伟. 血府逐瘀汤配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5):45-46.

上一篇:中药青蒿结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