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27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20 09:17

摘 要:目的:提高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认识,探讨感染性休克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7例感染性休克的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血气分析、血培养等资料和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抢救成功率与来就诊的时间密切相关。分析27例患儿资料,有9例患儿入院时处于感染性休克的状态,18例入院后发生感染性休克,8例在现场和转运过程中进行了急救,6例患者现场行气管插管、给氧。经过治疗,24例新生儿痊愈,2例放弃治疗,1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因脏器衰竭死亡。结论: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为儿科的急危重症,其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地抗休克治疗,给予药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治疗;早期发现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Neonata septic shoch,NSS)是儿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如果在早期不及时发现,进行积极的治疗,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多脏器功能的衰竭,导致患儿死亡[1]。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治疗困难,病情常常不可逆,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病死率为65%[2]。因此,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就是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进行早发现、早治疗。现将天津市第四医院2008年4月~2010年2月诊治的27例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患儿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7例患者均为我院自2008年4月~2010年2月儿科住院病例,诊断标准均符合《儿科学》教材第五版以及《现代儿科治疗学》。早产儿15例,足月儿8例,过期产儿4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时间<3 d的患儿7例(其中胎膜早破3例,羊水Ⅲ度污染2例,产妇生产前发热者2例),3~7 d 12例,7~21 d 8例。患儿发病时间最早为出生后12 h,最迟为出生后21 d。
1.2  临床表现: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临床表现结果:见表1。
表1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例数

构成比(%)

发热

8

29.63

体温不升

11

40.74

黄疸

14

51.85

程度不一的持续性低血压

25

92.59

皮肤颜色改变

23

85.19

意识改变

15

55.56

呼吸不规则或者暂停

23

85.19

呕吐、腹胀

10

37.04

腹泻

6

22.22

抽搐

5

18.52

1.3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变化不一,但中性粒细胞的分类均升高显著,有3例患儿明显核左移;血气分析:12例有酸中毒症状,且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兼有呼吸性酸中毒;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大肠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例,其中13例患儿无致病菌产生;肝肾功能变化明显: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苷、尿素氮升高显著;头颅CT:1例患者普遍低密度,并硬膜下积液。详见表2。
表2  27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检查项目(血常规)

检查例数

阳性结果

阳性例数[例(%)]

白细胞

27

>20×109/L或<4×109/L

24(88.89)

血小板

27

<100×109/L

21(77.78)

血涂片

25

毒性颗粒

22(88.00)

C反应蛋白

25

>10 mg/L

21(84.00)

血培养

23

阳性

18(78.26)

病灶分泌物培养

3

阳性

3(100.00)

血细胞沉降率

9

>15 mm/h

8(88.89)

D-二聚体

10

阳性

7(70.00)

1.4  治疗方法:27例入院患儿对其血常规、血气分析和肝肾功能进行动态的监测。入院后即查血培养及头颅CT。给予药物治疗:①快速扩容(生理盐水或者林格试液15~20 ml/(kg·min));②对症用药(选用抗生素针对病原菌,纠酸5% Na2CO3 2.5~3.0 ml/kg,治疗过程中,注意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及恰当的应用);③吸氧、保温。
1.5  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患儿24 h以内循环得到较明显改善,尿量恢复正常;有效:48 h内循环改善,尿量明显增加;无效(死亡):48 h内,休克症状无改善,循环紊乱,始终无尿,死亡。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儿放弃治疗。27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中,24例患儿痊愈,其中显效患者15例(15/27,55.56%),足月患儿10例,足月小样儿5例;有效9例(9/27,33.33%),均为足月儿,无效1例(1/27,11.11%),为早产儿,且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2例患儿放弃治疗。抢救成功率为88.89%(24/27),死亡率为11.11%(1/27)。
3 讨论
  近年来,现代医疗手段日益改善,新生儿重症病例的救治成功率也有上升的趋势[4]。早产儿易发生感染性休克且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为早期的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需要多提高警惕性,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哭声弱、反应低下、体温不稳、嗜睡等。早产儿易体温上升,体壮儿伴有发热症状。病程中出现拒食、腹胀以及黄疸表现加重等。由于初期新生儿的代偿能力不佳,脉搏细速、嗜睡、肌张力降低等早期症状表现较轻,持续时间短,容易忽略,若在此过程中及早发现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则患儿的预后可明显改善[5]。感染性休克是分秒必争的重症,为防止不可逆病理变化的发生,要在早期治疗时改善外周循环、增加心搏出量,恢复细胞的功能。因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改善微循环的基础上,及时稳妥扩容、纠正酸度,纠酸的最佳方法是恢复组织的血流灌注,向组织细胞提供更多的氧,从而使循环容量得到良好的恢复,早期应用,可解除周围血管痉挛导致的微循环功能障碍[6]
  本院治疗的27例感染性休克患儿正是在以改善外周循环为治疗目的,及时采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者是林格试液快速扩容,后对症给药,吸氧,保温。Carcillo等研究资料中提及儿童和新生儿第1小时的复苏措施,即推注液体时的总容积为20 mg/kg,观察灌注以及血压值是否有所改善,同时密切观察是否有肺部啰音、肝大等液体过量的表现[7]。在第1小时液体推注的最大容积可达60 ml/kg,从而在治疗后通过检测仪器达到以下的目标: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2 s;周围和中心脉搏的强度无差异;四肢变软转暖;尿量>1.0 ml/(kg·h);精神状态恢复正常,血压值正常,氧饱和度>95%。接受治疗的患儿,除2例患儿放弃治疗,1例患儿由于多脏器衰竭导致死亡,其余患儿均健康出院。
  综上所述,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对患儿的危害极大,目前儿科领域针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缺乏,临床医生在诊疗此类患儿时应详细的询问病史,做全面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合理用药或观察疗效,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仔细,及早的发现,有效的治疗,充分认识,才能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作进一步的治疗计划,防止多脏器衰竭,提高抢救的成功率[8]
4 参考文 献
[1] 文寒冰.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治疗体会[J].中国农村医学,1994,22(10):42.
[2] GohA Luml,sepsis and septic shock in paediatri cmul-Tipleorgand ysfunction symdrome[J].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9,22(5):488.
[3] 刘康乐.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选择与应用[J].中华现代儿科杂志,2005,26(1):35.
[4] 周  勤,孙雪芳,姜善雨.新生儿院内获得性感染致感染性休克11例临床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10):82.
[5] 邵立萍,孙燕萍,李晓华.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诊疗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6):95.
[6] 王  薇,陈  丽,王多德,等.新生儿感染性休克63例临床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4):394.
[7] Carcillo JA,Alan al practice parameters for hemo-dynamic support of pediatric and neonatal patients in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2,30(6):1365.
[8] 柴斌英,钱  锋,王海英,等.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疗[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60.

上一篇:股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的并发症分析与预防

下一篇:168例急性乳腺炎的外科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