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拓宽育人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10 19:44

  [摘要]时至今日,在党和人民的协同努力下,逐步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主阵地,是发展学生的重要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而“课程思政”则提供了有效路径,相关课题研究备受热议。基于对课程思政的概述,着重就其在基础医学教育的强化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徐州医科大学党建课题(SZDJ201913)


  [作者简介]杨乐(1976—),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政办主任,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042-02[收稿日期]2020-04-08


  一、引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思政”格局日渐形成,各阶段教育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医学专业院校要想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当深入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累计经验,对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事业发展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乃党之大计。“课程思政”的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目标,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路径[1]。信息化生态下,社会多元价值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传统过度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局限性愈加突出,课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解决路径。综合来讲,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大思政”教育观,既不是具体的思政课程,亦绝非简单的几门思政课新增或叠加,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及综合素养课中的德育元素,有机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新生态,实现了“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创造性转化。如此,进一步拓宽了高校育人路径,对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化”现象作用显著,是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宏观时代背景下,医学专业院校应当紧跟潮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起到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制度是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价值。


  三、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


  如上所述,“课程思政”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植入,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一环。作者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视角切入,提出了以下几种加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健全环境保障


  课程思政力争打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工作新生态,同时关联到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的协同参与,其本身不单单作为校内事务,同步强调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整合所有可利用资源,从而突出其应有的效果[2]。为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充实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高校及相关教育工作者无后顾之后,强化他们的能动意识,促进系列工作有序展开。同时,校内党政领导要深入一线调研,亲自授课、听课,扩大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成果,逐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形成《纲要》,领导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如此,全国通力、全校同心,逐步建立常态化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力量参与热情,厚植其生根发芽的“土壤”,实现其应有价值最大化。在此过程中,高校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导向,细化岗位职责,确保各项政策落地。另外,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审慎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动态实践过程,从不同视角切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针对性地组织下一阶段的工作优化。


  (二)夯实师资支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师是关键,并对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扎实师资支持,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对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资战略地位,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办学特点,明确对各岗位教师的要求,并细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加强对其日常工作行为的分析,善于发现和总结其中存在不足,继而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可邀请学术专家、行业教授等广泛参与,深度解析“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价值,增强教师能动意识,不断充实他们的学识涵养,共享有效工作经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提升。同时,在充分尊重学术自由的基础上,激励教师创新创造,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深入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研,从而为有效践行奠定扎实的智力保障。另外,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作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动主体,亦需持续加强自主学习,紧紧把握每次来之不易的教研机会,善于通过网络了解学术前沿成果。


  (三)完善课程开发


  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重构基础医学课程,从中抽离各类德育元素,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综合来讲,基础医学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大致可分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和勇于探索的坚强意志,这也是定义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要素。为此,要深入对基础医学相关教材的分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学识特点,携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挖掘其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形成课程思政校本化教材,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链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活性。同时,筹建医学案例库,集整一些富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病案资源,以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的方式,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良好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其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基础医学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意蕴着科学的内涵,基于诸多先驱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是人类智慧创造的结果,富含着庞大的德育資源,对其挖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且强调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实现。因此,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是关键,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对此,亦可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减轻教师相关工作负担,携手推进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发展。


  (四)创新组织方法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处于被动地位,其彼此间的交互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思维发展。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应合理扬弃传统教育理念,突破固有的教育范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导向,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参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互,继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此,通过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让学生深刻体悟人人平等的概念内涵,面对疾病患者生命优先,并不被身份、等级而左右,从而塑造其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提高其高尚的道德素养[3]。例如,教师可充分利用上述建立的案例库,结合基础医学教学需求,选择经典的启示性案例,根据学生既有水平,提出一些富有探究性趣味的话题,组织学生协作讨论,得出有效解决方案,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其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注重尊重学生主观个性差异,体现教师浓厚的人本关怀,深入学生小组活动中,及时切入沟通引导,势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注重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锤炼其永不气馁的品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势在必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和选择,作为一项相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在实际践行中,应进一步完善配套保障环境,依托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持,优化课程开发,通过科学的组织方法引导,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基于“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对教学改革形势下开展基础医学教师临床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