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机械通气49例的管理

发布时间:2015-10-14 09:10

摘 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气管切开患者49例,护士在术后对这些患者呼吸道进行有效的管理。结果:在护士进行有效的呼吸道的管理后,能够明显提高气管切开术患者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正确有效的呼吸道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机械通气;管理
ICU需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大多数需要在气管插管的基础上行气管切开。护士在术后呼吸道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004年3月~2011年8月共收治气管切开患者49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8~70岁,平均42岁。其中颅脑术后25例,胸腹部手术8例,重度有机磷中毒4例,其他12例。
2 临床环境的管理
2.1  病室环境的管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舒适,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室温控制在22~26℃,湿度50%~60%之间,每天清晨开窗通风换气,严格控制陪探人数,减少人员进入。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1 h/次。每天用1% 84液拖地2次,擦拭床、床旁桌1次。
2.2  呼吸机各管道:雾化吸入器使用前严格进行消毒处理,气管切开护理盘每24小时更换一次,随时消毒灭菌,保持无菌。
3 气管套管的管理
3.1  正确的体位放置:为了减轻气管套管下端压迫,损伤气道内壁,并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患者应取半卧位使颈部伸展,亦可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
3.2  气管套管与呼吸机连接要紧密:防止脱落发生窒息,套关系带打手术结,松紧要适宜,松紧度以放入1指为宜。
3.3  人工气囊的管理:气囊管理是建人工气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咽部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具有重要意义。充气压力要适度,控制在2.45 kPa以下,2~4 h放气一次,3~5 min/次,放气时患者取平卧位,先要稳、准、快吸净鼻中分泌物。
3.4  保持创面清洁: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固定带随时更换。敷料每天更换2次,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预防感染。严禁用毛巾、被服等物品塞入导管口。随时观察切口出血,皮下气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寻找原因预以排除。气管套管外口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保持清洁湿润,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3.5  呼吸监测:随时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及胸部起伏情况,观察呼吸机参数是否正常,根据病情保持各项参数在正常范围。在使用呼吸机前后30 min和改变呼吸机参数30 min及时抽血做血气分析,从而使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正常水平。
3.6  气道湿化的护理:人工气道患者失去上呼吸道的温化、湿化功能,吸入的气体全部下呼吸道来加温和湿化,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水分丢失增强,而保持呼吸道良好的湿化能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正常排出分泌物的功能,因此吸入的气体必须在体外温化和湿化。①气管滴药常用0.45%盐水,200 ml/d为宜,每15~30 min滴入2~3 ml,温度保持在32~35℃;②雾化吸入常用0.45%生理盐水加抗生素、祛痰药雾化吸入,采用小剂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每2小时雾化10 min。
3.7  保证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有效咳嗽,使药物与黏液充分接触后促使痰液排出。痰液黏稠时可用纱布旋转黏出。有痰不能咳出时要及时吸痰,开放式吸痰时气道与空气相通、管口污染、工作人员手污染及无菌操作不严可增加感染机率,使用密闭式吸痰可降低肺部感染。吸痰前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加大氧气流量,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保持进入气管内导管,每次吸痰≤15 s,动作轻柔,禁止反复提插,避免“拉锯式”动作。吸痰后往往氧分压下降,应立即给高浓度氧3~5 min,密切观察各项指标。吸痰完毕,应观察痰液黏稠度、颜色、量、听肺泡呼吸音,以判定吸痰是否干净、彻底[1]。
3.8  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预防肺不张等并发症,加强营养的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神志清的患者深吸气、腹式呼吸、鼓励咳嗽等。
3.9  气管切开术后7~10 d:喉阻塞及下呼吸道阻塞症状解除,呼吸正常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先拭行24~48 h,注意气管套管拔除后的呼吸情况,伤口不予缝合,切口用凡士林换药,蝶形胶布固定数日后愈合。
4 参考文献
[1] 吴李花.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5(1):1.
[收稿日期:2012-05-09   编校:朱林]

上一篇:72例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及护理体会

下一篇:综合护理预防药物流产中并发症发生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