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科技发展与人类存在的关系探究

发布时间:2015-07-18 10:00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32-02
  从宇宙诞生到地球生命出现经历了数十亿年,从最初的生命形式进化为智慧生物经历了数亿年, 从早期人类发展为现代人又经过了数十万年。从人类的时间感觉来看,这是多么缓慢地演进过程。但自从有系统的文字形成至今,短短数千年,地球和人类社会的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知识和信息的储存、传播及再生产方式,使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仅加速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正在改变着人类自身。当代人必须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的身体结构、生理机能、智力水平、心理状态都在被改变着,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问题,科技发展将走向何方,人类自身将如何发展,二者应为何种关系?
  一、科技高度发展的可能前景
  科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前提。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新设备的发明和改进,新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使人类社会呈加速式的发展。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面貌可谓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都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相较于茫茫宇宙,人类所知、所及不过是微尘而已。人类没有理由也绝对不会放慢在科学技术发展之路上追寻的脚步。人类的科技发展之路究竟能走多远、会去向何方?这样的问题恐怕最具想象力的未来学家也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但仅仅是依据当今的科技现状,一些专家给出的关于不久的将来科技发展前景的推测已经足以令人惊讶。
  就地球上的能量来源而言,为避免含碳燃料造成的巨大环境灾难,尽快寻求替代方案已是当务之急。太阳能可能会成为最终的能量来源,但在找到大规模有效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之前,人类可能不得不大量使用核能作为替代能源。可是2011年的“3·11”福岛事件给人们敲响安全警钟,使人们意识到科学技术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技术有限背后危险的不确定性相伴而生,核能使用被人们称作“天使与魔鬼并存”。然而,液态核燃料的研究成果[1],似乎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安全利用核能的希望。
  太空技术的发展可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改变。太空技术与生物技术和农业的结合将在制药、育种等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13年宣布,发现了3 颗迄今为止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据称这三颗行星“大小合适,位置合适[2]。将来也有可能在太阳系以外发现类地行星,在人口爆炸的未来将人类送往新家园。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发展。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智能器件效率更高、体积更小、功能更加奇特。计算机向着超高速度、小型化、并行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利用这样的设备,可在瞬间完成海量信息的处理,使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现实。例如可以在原子级别甚至更加微观的层面对粒子进行重新排列,使物质出现预期的性状;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各种复杂任务,还将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被证实存储于大脑多个独立区域[3],而出现的可植入人体的具有各种功能芯片,可与人脑交换信息,实现人机联网,人脑中的信息可以储存到设备中,设备中的信息也可以直接转化为人的经验。
  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由细胞级别进入分子级别,未来将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对生命现象加以解释。生命科学与众多学科结合,出现了大脑科学、神经药理学、生物克隆技术、直观人类工程、人工超智能等以生命为核心的不同研究领域。这些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不仅会使人类在智力、体力、寿命、疾病防治、遗传与生育方面不断提升和突破,甚至有可能完全重新定义和解释生命,进而出现非生育的和非生物的人类后裔。
  当然,这些罗列还远远不足以展现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将会给世界带来的改变,但即便只是一种透过微孔的窥视,那景观也足以给世人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
  二、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忧虑
  面对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有人欣喜期待,而更多的人则是忧心忡忡。人们无法忘记核能被发现后不久,就以核武器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威力,也无法忘记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的恐怖场面及对人类的长久危害。大量科幻作品中都对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进行了灾难性的描述。走出地球可能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成为个别国家和个人开发外空武器,发动太空战争,成就其统治世界野心的机会,甚至引发星际冲突,直至将人类引向毁灭。各种学科和技术的结合,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结合,使人类的生息繁衍可能不再遵循自然规则,而走向物种的人工进化之路,快速进化出具有高度智慧的非人类生物;或者创造出远远超越人类身心能力、并能够自行进化和发展的智慧型设备。人类将失去地球统治者的地位,进而沦为人类后裔眼中的原始祖先,甚至被奴役、被杀戮。
  无论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未来的幻想,都反映出人类视科学技术为一把双刃剑,善用则利、不善则毁。针对于此,从各类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各领域专家、社会活动家到普通民众,纷纷表示关切与担忧。指出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应持谨慎的态度,建议设立对其进行评估与限制的有效机制。例如,无论是针对核武器的研制与使用、还是针对核能的和平开发与利用都已颁布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公约,各国也都有相关的法律制约。又如,对地球外层空间的探索和利用,也早有国际公约加以规范。再如,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公开表示反对发展克隆人技术,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限制性法律,相关的国际公约也在联合国层面被讨论和推进着。
  三、科技发展与人类存在的关系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但在过去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其改造对象主要是客观世界,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其负面影响是局部的或可修复的。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人类所能掌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如果使用和管理不善,足以毁灭全体人类。未来科技则将更多地直接针对人类自身,从改造客观世界转向改造自身。这必然会使人类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应如何看待人的存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人应该如何对技术发展加以调控等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如何更深刻地理解人的本质。自19世纪以来, 众多学者认为人没有由自然遗传因素决定的本质,而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人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存在。随着20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遗传学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不少学者认为,人性或人的本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就产生了人的本质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由社会教育和环境影响决定的不同看法[4]。在现代技术可以干预人类遗传,并进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当代,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看法,从逻辑上也就导致了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人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且争论从未停止。要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将人纳入宏大的宇宙背景显得很有必要。脱离了这个背景,就切断了人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也就难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人对自身的理解依赖于对外部世界和宇宙万物的认识程度,就决定了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因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恐怕难有终点。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定会与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加深而得到不断深化。
  基于当代研究对宇宙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没有什么存在形式能够脱离宇宙的发展而发展,更没有能够独立于宇宙之外的存在,包括人与人的意识。宇宙形成后,除了最极致的微观粒子,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变化才是宇宙的主题。每一种存在形式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也必然发展为后续的形式。但任何新的形式都不能代表终极和永恒,任何过往的形式也并不意味着过时或失去存在的价值。人类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但演化不会停止,人类不会是宇宙的最终产物。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并没有什么特别,影响力也微乎其微。没有相伴而行的万事万物,人类根本就不会出现;没有后继的演进与变化,人类终将与地球一同回归为基本粒子。这样说并非要妄自菲薄,而只是要提醒人类应该平等地看待自身和宇宙万物,包括过往的和尚未出现的。
  人类对未来的担忧正是因为人类从未真正将自己与世间万物同等看待,而将自己置于万物之灵的位置,对万物,也包括同类,做出了许多肆意的行为。正是自身的不当行为使人类担心后人类的存在将会如何对待人类。人类处在宇宙中无限数量的发展路径中的一条,而且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或者一个点而已。也许人类已经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但一定不知道自己会向何处去。人类个体不可能成为永恒或终极,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那么希望人类整体成为永恒或终极显然也只是一种奢望。因此希望不断自我超越而不是被超越是一种明显的悖论,因为不断地自我超越最终将导致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自我。人类与人类之后的存在形式都是宇宙演化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产物。回避、限制后续存在形式的出现并不能使人类走向永恒,反而是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限制。当然,没有人愿意看到人类与自己的创造物发生冲突,甚至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毁灭。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对科技发展进行适当的管理显然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类自身,重新认识个人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改变人类对待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对待自身的态度。相信这种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将改变人类行为的目的与方式,从而会渐渐改变人类周围的一切,也会改变科技发展的目的和路径,最终形成人类与自身创造物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方锦清. 绿色核能未来之路[J]. 百科知识,2012(9): 7-9.
  [2]田丰. 寻找“新的地球”[EB/OL].2013: 1. ?FileName=RMRB201305080221
  &DbName=CCND2013.
  [3]张巍巍. 脑细胞或可被操控产生错误记忆[EB/OL].2012: 1. ?FileName=KJRB
  201203310022&DbName=CCND2012.

本文由第一论文 网选自《学理论·中》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上一篇:民族关系思想及跨界民族关系研究综述分析

下一篇:论顾宪成对王阳明心学知行观的批判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