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东巴文档案抢救保护的路

发布时间:2015-06-24 13:33

  东巴文档案,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原始记录载体,反映了纳西族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民族关系等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进程。东巴文档案是人类古老文化的残存,其作为记录着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吸引着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定义,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划分,我们可将承载着东巴文化的东巴文档案归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东巴文档案的理论界定与价值体现

  档案界之前对东巴档案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东巴经的探讨,然而在传统的东巴文化被现代文明浪潮冲击并面临消亡的今日,我们应该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东巴文档案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围绕东巴文化形成的、并以东巴文为书写文字的文献就可以被称为东巴文档案。

  (一)东巴文档案的理论界定

  本文所说的东巴文档案,其内涵是指以东巴文为书写形式,围绕东巴文化的产生、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录。其外延则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用东巴象形文书写的文献,不仅包括众多的东巴经典,而且还有东巴象形文书写的实用性书稿材料,如对联、账册、书信、东巴绘画、东巴舞谱等;其次是那些非文字图画类的材料,比如以石刻、照片、磁带等记载有东巴文字、反映东巴文化的资料;再次是一部分以声像材料保存的经文类的口诵材料,比如节日庆典、宗教法事时,东巴与东巴教徒们通过口诵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口述资料。

  综合上述纳西族东巴文档案的内涵外延,笔者认为纳西族东巴文档案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由纳西族社会机构、组织以及个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以东巴象形文字书写、表述或记录的,反映纳西族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科技、文化、宗教和民俗等社会历史情况,具有保存、参考和凭证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以及口述的历史记录。

  (二)东巴文档案的价值体现

  纳西族东巴文档案涉及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和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其研究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东巴文档案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其中多种题材的神话,是构成东巴文学的主体。在《东巴经》中,有不少东巴画具有艺术价值:如东巴舞蹈虽是原始多神教的舞蹈,以东巴舞谱表现出的内容简直就是纳西人民生活的图影,保留了民间舞蹈的精华。东巴文档案无论是从载体还是内容,都完美体现出其作为东巴文化的物化载体,肩负着东巴文化的传递使命。

  其次,东巴文档案具有深远的历史研究价值。纳西族象形东巴文档案,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纳西象形文字的产生和东巴经典籍的流传,对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东巴文档案的整理保护以及编纂利用于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研究区域民族发展、祖国历史的发展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力。东巴文字随着学术界对东巴文档案的研究而持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对于一个民族群体自豪感与自尊心的培养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再次,东巴文档案具有还原纳西族原始的民俗与宗教的积极作用。东巴文的使用最初源于东巴教在纳西族生活地区的盛行,当时负责主持纳西族村寨祭祀等宗教活动的东巴是不脱产的农民,东巴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式便是记录和表述当地与宗教相关的一切活动。这些宗教活动对于人们的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丰富着当地纳西族人民的业余生活,各项活动也完整而充分地再现了纳西族人民生产劳作的民俗场景。该民俗与宗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联系部分,目前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持包容理解的背景下,就应该被积极加以保护。东巴文档案作为其物化载体,不仅可以真实还原当地的原始民俗,把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反映出来,而且对宗教研究学者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最后,东巴文档案具有积极的自然环保价值。东巴文档案的自然环保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源于它的书写材料用料与制作工艺。东巴纸是用丽江地区特定植物的树皮,加入其他原料熬煮七八十个小时,再经过沉淀、制模、晾晒等工艺制成的。由于作为原料的树皮含有剧毒,经各种工序去除其绝大部分毒性之后,对人已无伤害,但任何蠹虫和霉菌都无法在其上生存,因此用东巴纸书写的书籍,千年不腐,字迹如新。这给当代仍以纸张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文件与档案如何进行长久保存带来了许多启示。其二源于东巴文档案的内容。东巴经典虽然含有宗教色彩,但是大部分典籍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如著名三大祭祀之一的《祭署》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做是兄弟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在“人与自然是兄弟”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引下,纳西族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自觉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这些良好生态道德观和行为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二、东巴文档案的管理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浪潮影响下急功近利、浮躁浅薄的社会风气直接反映在了目前绝大多数东巴文化的开发措施上,传统的东巴文化在现代文明浪潮冲击下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基于对东巴文化的无序混乱开发,作为其物化形式的东巴文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言而喻。在开展抢救保护工作之前,弄清楚东巴文档案的管理现状显得尤其必要。

  (一)保存机构分散,管理部门之间互动性差

  历史上东巴经的数量本来很大,但近现代以来,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东巴经的数量已锐减过半,据《纳西东巴文化要籍及传承概览》统计的“东巴古籍国内外收藏情况”约是32 746册。但是,东巴经的流失很严重,现存的三万多册东巴经就有三分之二是流失在海外的,国内的也分散于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档案馆、私人收藏以及民间。保存东巴文档案的机构各自独立,虽然大部分都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链接,然而真正能互动交流的却几乎为零。

  (二)东巴文档案保管条件地区差异大,难以推行统一化的标准

  受到历史、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东巴文档案已经或者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损毁。东巴文档案不仅包括以纸质为载体形式的文字档案,也涵盖了东巴舞蹈、绘画、音乐、工艺、占卜、祭祀仪式等方面的内容,载体与内容的多元性也决定了东巴文档案的保管难度。然而东巴文档案的保存机构又相当分散,不同地区的机构存在着巨大的内外部差异性,从库房建设、人员配备到库内设备的购买、安装,再到具体的修复经费都无法达到相同的水平,这样的现状也给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管理标准的进程带来巨大的障碍。

  (三)编研工作进展缓慢,困难重重

  实施对东巴文档案的有效开发利用,首先得实现高水平的编研工作。设在丽江的云南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全体人员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于2000年9月出版100卷的四对照本《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这部著作为社会各界研究东巴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信息。然而,通过祭祀仪式形成的档案必须通过特定的祭祀主持人才可以译读以便还原其真实的内容。据目前调查与统计的结果表明,可以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东巴文献译读工作的老东巴几乎全部过世了,这对东巴工作的传承提出了挑战。

  (四)东巴文字识读人才培养困难,传承工作面临断代

  纳西族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文字的使用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东巴象形文书写方法并非逐词逐句标音,而需要靠东巴们的死记硬背,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原始性、适用面特别窄、不能清晰表达当代的语言实际等先天的缺陷,并没有发展成为整个纳西族共同使用的书面交际用语。为了切实可行地抢救保护、延续传承纳西族灿烂的东巴文化,就必须培养更多的东巴文字识读人才。然而开展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给当地政府以及民间组织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才培养需要从年轻人抓起,就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年轻人都以外出就业作为首选,留守本地的人群中,又肩负着许多农活,学习东巴文字无形中又挤压着他们本来就不富余的空闲时间,因此本项工作的推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培养工作的缓慢曲折发展最终影响的将会是整个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传承。

  (五)东巴文档案保护修复工作缺乏技术支持,抢救速度滞后

  绝大部分的东巴文档案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这些档案有一些是纸质的,还有一部分档案则由各种木牌、器具、布料等构成。载体材料的多样性还体现在目前为了抢救老东巴们口口相传下来的、关于当地民俗或宗教活动的内容,学者们对这些非实体信息资源进行了现代化的采集,从而形成了很多以声像设备为记录载体的口述档案。这些东巴文档案的种类繁多,给保护技术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实际困难。众所周知,我国档案保护技术虽然有许多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但是对于档案载体微观的变化及其保护却远远落后于国外。对于散落于国内外民间各处的东巴文档案,我们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预防措施;对于保存于国内外各类博物馆、图书馆与档案馆内的东巴文档案,我们目前缺乏科学合理的保护标准与抢救方法。正因如此,许多东巴文档案的抢救速度跟不上损毁速度,给我国切实推行“非遗”工作带来了无限的阻力,也给档案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三、东巴文档案的抢救保护

  基于目前对于东巴文档案的管理现状分析,笔者深感东巴文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的迫切与严峻。在全国掀起“非遗”保护热潮的背景下,作为东巴文化承载物的东巴文档案,也应该被因势利导地加以深层次、可持续性的研究,并且赋予其正确健康的开发形式。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理论与实践技术两个层面对如何抢救保护东巴文档案进行论述。

  (一)汇编国内外现存东巴文文献目录,搭建抢救与保护东巴文档案的数据平台

  将分散在国内外各级研究、收藏文化机构保存的东巴文目录进行汇总,编制国内外统一的东巴文文献目录,公开向社会出版发行。汇编目录可提供国内外东巴文历史档案的收藏线索,实现档案文献的资源共享,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东巴文档案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东巴文档案信息资源可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使用东巴文献,并可在网络上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二)开展对东巴文档案载体的数字化保护与信息的标准化处理

  在此,笔者只针对东巴文档案中数量相对多的东巴文纸质档案、东巴文木牌档案以及记述祭祀等社会活动而形成的东巴文声像类档案作为载体进行相应分析,东巴文档案保护工作需要根据其载体多样性而适当地进行选择,从而解决载体寿命有限性与利用需求长久性之间的矛盾。东巴文纸质与木牌等载体的档案都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因此在收藏进馆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复与还原。一方面对其内部是否含有微生物与有害昆虫做出相应的评估与处理,另一方面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数字化录入,如建立东巴文输入系统,使东巴文档案信息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于借助现代技术记录下来的口述东巴文档案信息材料,应采用现代新型载体存储,针对以声像材料为记录承载物的载体,相关部门应采取现代化的保护技术对其载体进行有效保存,对其中的信息则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

  (三)加强东巴文档案的编研出版宣传工作

  东巴经的流失是一个很严重的现象,现存的三万多册东巴经就有三分之二是流失在海外的,丽江地区保管的东巴经极其有限。所以随着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东巴文档案有了抢救与开发的良好契机。除了要保管好现存的东巴文档案外,更要积极归档,使更多的东巴文化得到有效的物化和保护。东巴文档案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现,例如,设在丽江的云南省社科院东巴文化研究所全体人员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100卷的四对照本《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已于2000年9月正式出版,它为社会各界利用东巴古籍文献资料提供了翔实的参考。有关部门也可以东巴档案为基础,出版发行一些有东巴文化特色的画册、图书和音像制品。这些浓郁着原始气息的东巴文化的商品将会极大地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和东巴文化的扩展。

  (四)做好东巴文档案的开发利用规划工作

  随着文化与旅游事业的良性发展,当地档案部门在保管好现存的东巴文档案外,也要积极开展档案归档工作,使更多的东巴文化得到有效的物化和保护。许多以东巴文档案为蓝本开发面市的商品不但推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正面宣传了东巴文化,并且给致力于研究东巴文化或是希望了解东巴文化的人们带来了实际的帮助。然而,如何协调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对东巴文档案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好以下一些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保护性原则;3.还原性原则;4.效益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

  (五)稳步推进东巴文档案译读传承工作

  纳西族当地政府对于东巴文化的保护、传承措施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方式:成立研究和展示单位,从组织上、人员上给予保证,制定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从宏观上引导,对一些具体传承组织给予经费资助。1981年,东巴文化研究室的成立,从组织、人员上保证了东巴经的翻译、整理和研究的顺利进行。1998年6月,东巴文化研究所和力民研究员等人成立了纳西文化研习馆,聘请老东巴为老师,组织有志于学习东巴文化的纳西族青年学习东巴文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纳西人郭大烈于1999年3月,主持黄山完小开办了东巴文化学习班,利用兴趣课的时间教授东巴文字、东巴经典和东巴舞蹈。该学习班由县政府提供经济资助,由东巴文化博物馆、东巴文化研究所的人员负责东巴文化教学。译读工作是传承东巴文化的一项重要环节,关键是培养掌握东巴文化的年轻一代,因此建立东巴文学校、推行纳西族双语教育是件非常迫切需要重建的项目。

  (六)为东巴文档案保护建立科研基金会,加强国际间互动

  建立东巴文历史档案科研基金会的作用和意义在于:运用中国文化的积极力量,吸引国际一切友好、关心、支持东巴文化的人士,通过体制化的非营利组织形式,提供最普遍广泛的知识网络体系以及长期有力的科研学术支持。根据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的科学程序,民主程序和体制化的合法程序,以科学的方法,把东巴文档案纳入国际社会保护人类遗产的工作中,不仅是东巴文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东巴文档案史料、馆藏更加丰富完整地积极可行的措施。

  (七)建立与完善抢救保护东巴文档案的技术支持

  东巴文档案类型比较丰富,包括了纸质类、木制品类、石刻类与声像类的载体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东巴文档案各类载体材料不论是高聚物性质或者是无机质性质都避免不了会逐步老化变质,以致最后完全丧失使用价值。引起档案载体材料老化变质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外在的因素有热、光合机械力等物理因素,氧化剂、水、酸和碱等化学因素,微生物和昆虫等生物因素等。内在因素则有东巴文档案载体材料体系内部组分的构成和性质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建立并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技术支持,引进或培养保护技术人才,对发生一定程度损坏的东巴文档案,通过修复或转换载体保存等措施来阻止其损坏情况进一步恶化。此外,由于我国档案保护技术起步较晚,许多实践经验技能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投入一定量人力物力支持,建立并完善东巴文档案的保护技术工作对于最大限度保证东巴文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延长其寿命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对伦理学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历程的回顾的综述

下一篇: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