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价值观建设教育模式研究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23:22

 

 第1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江苏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站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立法、执法、司法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促进了核心价值观由“软性要求”向“硬性规范”转变。为推动这个《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前不久,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又专门下发了重点项目分工方案。从江苏来看,省委把这项工作列入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让法治成为江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方面工作呈现出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还存在不小差距,有的法规和政策价值导向不鲜明,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意识还不强,依法治理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方法手段还不多,全民法治观念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进一步创新思路和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江苏建设,确保《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在江苏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立法。法律法规体现鲜明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围绕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立法需求,积极推进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诚信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地方性立法。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法规,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文明行为、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定期清理机制,对与核心价值观要求不相适应的,依照法定程序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制定出台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注重政策目标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形成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机制,实现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严格执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靠良法,又要靠善治。要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严格执法,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和惩处。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加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网络空间治理,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和平安江苏建设水平。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公德失范、誠信缺失的违法行为,大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完善“红黑榜”发布制度,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激励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等社会规范,用制度约束和引导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正义的道德天平。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正司法。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正公开司法和提供优质高效司法服务各方面,以司法公正引领社会公平正义。要提高司法公信力,严格依照事实和法律办案,注重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司法保护,加大涉民生案件查办工作力度,有效防范冤假错案;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畅通依法维权渠道,方便群众诉讼;完善司法政策,加强司法解释,强化案例指导,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公平正义,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守法。根植于全民心中的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要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渠道载体和方式方法,引导人们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党章党规和法律法规活动,引导他们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当好全社会的表率。坚持从青少年抓起,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要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把法治教育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推动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要结合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广泛开展各类道德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不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法治江苏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个方面,需要齐心协力,结合各自工作领域,发挥职能优势,主动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研究提出具体思路和政策举措。要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职能,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王燕文

  第2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我见


  一、深入开展“人人知晓活动”,以阵地传扬


  学校要求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橱窗、黑板报、宣传栏、电子屏、校园网站、专题报告、班级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创设浓厚的传播载体和阵地。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班团队会、师生集会等活动时机,通过国旗下演讲、签名宣誓、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培育。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周成长评价之中,引导师生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宣传到学生家庭,传达到当地村社,引领人们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良好家风和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开展“典型培树活动”,以榜样引领


  利用校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平台,经常组织师生观看“感动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等视频,学习榜样的感人事迹和自强精神,激勵学生传承中华美德,争做校园阳光美德少年。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楷模、谈感受、评先进”活动,每学期开展“十佳教师”“十佳学生”“校园之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礼仪小标兵”等评选活动,争先创优,榜样引领,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以实践培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才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学校坚持开展“十个系列”德育教育主题活动:一是温馨我和你,关怀到永远的“爱心教育”;二是志愿者在行动,实践中显才干的“责任教育”;三是携手架心桥,互动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四是挑战极限,自救自护的“安全教育”;五是警钟长鸣,珍爱生命的“法制教育”;六是快乐成长,成长快乐的“身体健康教育”;七是美好生活,绿色守望的“环境教育”;八是特别日子,特别关注的“节日文化教育”;九是学会感恩,成就人生的“感恩教育”;十是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四、开展“文化提升活动”,以文化浸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理念和“一训、四风”,构建支撑体系,夯实支柱支点,持续推进以“生命·责任·关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班级精细化管理和质量考核体系机制,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五、开展“文明行为培育活动”,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从重礼仪,提升文明素养;抓养成,规范文明秩序;爱环保,打造文明环境;讲诚信,开展奉献服务;强体魄,参加阳光体育;抒情怀,美化校园环境;促和谐,争创文明校园;树正气,加强作风建设等方面,开展好八大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夯实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六、开展“金种子”活动,以活动促养成


  以“播撒‘金种子’,立德树人”为主题,精心组织具有互动性、参与性、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养成活动。开展国学经典、中国少年说诵读,汉字听写大会、素质训练课堂等活动,在学生心田播撒“格物致知,自强不息”的金种子;创建“书香校园”,开展“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等活动,播撒“读书点亮人生”的金种子;开展“劳动美”“中国梦”、勤俭节约、争做环保小卫士等活动,播撒“三爱”“三节”的金种子;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扶贫助困、传递爱心等活动,播撒“奉献爱心、责任担当”的金种子;开展法制安全大讲堂、青少年模拟法庭等活动,播撒遵纪守法,安全第一的金种子;开展讲名人名家成才故事、感恩励志报告会等活动,播撒感恩忠诚的金种子。通过教育活动促养成,培养良心良知,培育有时代责任感的文明新人。


  作者:常国宏

  第3篇:教育工作者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必须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不可否认,目前的教师队伍中,个别教师确实存在着思想动荡、浮躁、繁杂、肤浅等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工作上,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分析教材,认真备课,上面有检查,只是应付了事,只要电脑在,教案则信手拈来;在办公室里,表面上研究气氛很浓,实际上是交流炒股、买基金心得,甚至是有的还热衷于有偿家教,与上级文件精神对着干。


  教师静不下心来教书,潜不下心来育人。主要原因是教师自我修养有待加强,产生了职业倦怠。因此,要使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树立一身正气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兴国在教,兴教在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些话表明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告诫我们:“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一身正气。


  1.敬业爱岗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的正气首先表现在能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有了这种精神,教师才会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上,认真钻研教学教改,达到乐教勤业的境界,把教育这种平凡而艰苦的劳动当成光荣而充满乐趣的工作来对待。


  爱岗敬业的人最美,爱岗敬业的人最值得尊敬。如果把爱岗敬业修炼成一种习惯,我们就能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实现自身价值。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真正把教育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聊以谋生的手段;才能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热力四射,温暖学生;才能在教育事业上孜孜不倦地有所追求;才能达到一种对事业的挚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


  2.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关注教育过程的每一处细节,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适当的发展。


  叶澜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而智慧来自博览群书,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谈吐不凡,这样的课堂,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教师才能深受学生爱戴,并不断成长。同时,教师应是一名有“人格”的人,关于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自古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论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二、奉献一片爱心


  大爱无疆,仁者无敌。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对事业的钟爱,对孩子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1.爱党爱国爱人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思想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爱国主义从内涵上来看,有三个层次:首先表现为一种情感,对自己祖国的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这种情感随着理性的认识要升华为爱国思想,最终要转化为爱国行为。也就是说热爱祖国不仅表现在热爱自己生活的地域、疆土、国度,而且要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不仅表现在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表现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更要体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行动上。


  人民教师强烈的爱国之情,则表现为深深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爱孩子就是爱祖国,我要把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之情,倾注到我的学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教育事业中。”北京景山学校著名特级教师马淑珍老师是这样说的:“我虽然天天战斗在三尺讲台前,每节课教儿童认识几个汉字,但这几个汉字却连接着祖国。”一个教师对祖国的爱,既要像霍懋征老师这样体现在大的人生志向的确立,也要像马淑珍老师这样也体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


  2.爱生爱师爱学校


  教师应该热忱爱护青少年学生,全面关怀和培育他们健康成长的情感品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热爱学生是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教师必须把对党、对人民的爱,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


  热爱一名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只有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只有发自真心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爱是相互的。同时,教师还要爱身边的同事,爱自己的学校,视校为家,爱校如家。


  三、养活一团春意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棵穷骨头”。这是曾国藩一句自警的名言。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只要人的信念还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这种旺盛的生机,我们在道义和灵魂上已经足够充裕了,某些暂时困境又算得了什么呢?它激励我们对生活的信心,要坚强豁达。要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1.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


  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诱惑,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正确地认识自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积极、乐观、开朗、豁达、上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阳光教师。阳光教师最重要的要有阳光的心态,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成才的根基,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教师的言传身教实际上是教师良好心态对学生的影响。试想,一名自卑、怯懦的教师又怎能培育出自信、坚强的学生呢?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是一个自信、乐观、坚强的人。


  2.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


  《课程标准》指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要求老师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寻找学生身上的美好东西,给他们更多的表扬,赞许,鼓励。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赏识他们,宽容他们,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自由放飞,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还要着力营造良好的上下级、同事关系,养活一团和气,满怀豪情地努力工作。


  四、保护一方平安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要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校园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学校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以“保一方平安、兴一方教育”为宗旨,以保障全体师生人身安全、维护校园教学秩序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将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1.做一个党和政府政策的宣传员


  广大教育工作者地处社会基层,每天会跟各种不同的学生家长、社会人事交流。因此,要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俯下身、沉下去,察民情、接地气,当好引导群众理解和支持党政决策的宣传员,当好密切党政与群众关系的联络员,当好保稳定促和谐的调解员,当好维护群众利益的监督员,当好下情上传、反应灵敏的信息员,当好情系群众、关心冷暖的服务员。要勇于担当、主动参与,不做旁观者,做党和政府的好帮手、各界群众的贴心人,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不懈的努力。


  2.当一位热爱岗位的安全员


  教师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安全工作者”的思想,切实把学校安全工作与实际工作统一起来,提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首要工作来抓,列入议事日程,班会讲安全,坚持做到时时讲、天天讲,真正做到“警钟长鸣”。


  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珍爱生命。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大讲特讲安全的重要性。要利用板报、橱窗、广播等宣传安全;要提高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水平,掌握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要健全制度措施,保证落实到位。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管理才能有章可循。


  要时刻关注周围的一切,常走走、多看看、多问问、常讲讲、多动手。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及早提出整改意见,努力将事故抑制在萌芽状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又是倡导和培育的组织者,要充分认清肩负的重要责任,切实在积极引领上下功夫,在推动融入上用气力,在自觉践行上作表率,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声势,立起鲜明导向,真正使学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张志钢

  第4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意蕴


  引言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它对人们的导向作用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坚守它,这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也是目前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实际问题。首先,我们来阐述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理论依据平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某一程度上是超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是跟随世界发展的一大成果。”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许多的名词,比如:富强,民主,文明等等,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一一对应的说法,这也是中国历年一直在追求的价值导向,承载着人们的希冀。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营养,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上下五千年,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很多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人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像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孟子的“人性本善”,庄子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从过去现在,一直被人们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些观点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依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不可泯灭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还有很多传统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给人们以觉醒,早已为中国人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不管当官的,还是百姓,都在践行着这些传统文化,可见,我们一直在追求的价值观,其实不过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升华。说了很多,总结起来就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支撑


  核心价值观说白了就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判断是是非非,评判引导自己或她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它形成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这些历史文化历经数千年,还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在目前来说,暂时是正确的,所以,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中國传统文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很多外来文化开始涌入中国,给现在的很多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心理上的冲击。许多人开始对本国传统文化出现怀疑的态度,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就是封建文化,不应该当成是现在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观点,甚至对某些传统文化出现诋毁,嘲讽的态度,随着这种风气的盛行,许多刚入世没多久的小年轻开始找不着方向,失去了民族责任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加以深入了解就胡乱嫌弃。因此,现在的很多高校已经把这种现象作为重点整顿的问题,希望让现在的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会更多的做人道理,这其实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发展需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国文化底蕴


  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就是以下几个字“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然后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等一类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核心价值观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与改良发扬,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应的传统文化


  传统大家曾经提出的“仁义礼和忠孝”等很好的可以和当代的富强民主这些核心价值观对应上。尽管二者在表述上不一样,但是,其中的思想却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并且相互牵连。从仁义代表孟子,我们就知道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明民主的社会,才能赢得百姓的满意,这样的朝政才不至于很快被覆灭;而富强的思想在战火纷争的六国时期,就已经被广大统治者所提出,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富强政策;《周易》里面说的文明认为只有注重人文,天下才能太平,万事万物都有其应该遵循的规律,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违背社会文明。其实,文明和谐用以前的话说,就是礼德。每个人只有对他人相互礼让,谦让,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共同进步,这是文明社会一定应该遵守的法则,劝诫人们在实行自己行为的过程中,要懂得约束自己,恪守本分,否则,人类之与没有智慧的动物又有何异。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传统文化意蕴


  这四点是现代社会必须遵守的要求。自由是指人的权利,人的意识,发展不受其他任何条件的限制,除了法律;平等体现的是社会的阶段性,这和公正是连在一起的。指的是人类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发展到今天的价值观是:实现真正的平等。今天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的一个基本管理对策,法治的目的在于保护人类的自由平等的权利,让大家都能在公正的社会中发展才能不会产生更多负面情绪。在中国古代,早有很多思想家对比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最著名的应该是法家的思想,法家认为:法,是对社会行为的一个规范,每个社会公民应该遵纪守法,这也是实现富国强兵的一个手段,并且明确提出,违法相关规定的人必须受到惩罚,才能还给大家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当时的法家思想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强制性,让人们对法律产生敬畏,国家管理才更容易。


  (三)诚信友善的传统文化根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很重要,因为诚信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立国之本。做人要言行合一,交友要诚信,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善意尊重。俗语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新时代新的意义;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友善的基本理念,所有这些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性,因为它本身就是合理的。


  作者:邢桂花

  第5篇: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主力军的青年人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思想觉悟、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特质,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举止、职业道路乃至人生格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标配”,微信、微博、手机APP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精神养料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不可抗拒的浸润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和优势,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全国五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样本分析,剖析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探寻新媒体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变革,以期从新媒体应用层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现状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共五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样本。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为全国高校聚集地,选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国内最高学府;全国第二大教育中心上海选择一所(复旦大学);东部发达地区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占全国比例均较高,选择了综合排名靠前的浙江大学;西南地区选择的是广西大学,同时也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的211大学。


  样本分析时间为2017年3月6日—12日共7天,这期间各大学都已正常开学1—2周,各微信公众号的宣傳、发稿进入正常状态;样本统计及制表时间为3月14日。


  (二)样本统计


  笔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要求,分成三个层面:第一是国家层面,即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是社会层面,即全社会的价值导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是公民层面,即公民个人的道德观和个人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五所高校微信公众号相关内容的发稿情况统计如表1、表2:


  (三)样本分析


  从数据统计的情况来看,五所高校微信公众号发稿总数量普遍不高,大多为每天1—2条,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相对比较多,说明我国高校普遍重视通过新媒体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发稿总数量最多(12篇),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占比最低(33.3%),许多内容为校内动态消息和实用信息。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最多的是清华大学(7篇),是因为3月11日中央电视台在《朗读者》节目中播出了清华大学赵家和教授捐出全部积蓄1500万元匿名资助贫困学子的感人故事,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3篇赵家和教授的相关文章。


  从内容来看,涉及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较多,涉及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方面的内容较少,这主要与高校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重点有关。具体来看,样本分析时间恰逢全国两会、植树节期间,所以各高校微信公众号都发布了有关两会的内容,包括本校代表、委员的提案和议案,以及本校师生热议两会报告等,关心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植树节相关新闻讲述植树节的历史及本校师生植树造林的故事,如广西大学的“好大一棵树”讲述植树节与孙中山先生的渊源,清华大学的“姚维坤:一个清华博士的乡村情怀”讲述清华学子的环保情节等,关切和谐主题,传递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层面,本校师生典型人物报道传播身边的感人故事,将爱国、敬业、友善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如浙江大学的“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课堂”,清华大学“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场巡讲进清华”等。在社会层面,因主题词离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对较远,关注度普遍不高,但因恰逢三八妇女节,各高校通过关注三八节,表达男女平等、女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如复旦大学的“女神节特别策划:来自复旦‘男神们’的特别祝福”、北京大学“墨上花开缓缓归——记2017年北京大学女书法人作品展”等。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变革


  新媒体改变了传播的要素,革新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正面的推进作用,也有模糊消极的消解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融合与隐匿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中,主题明确、目标清晰,教师每次授课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学生也“别无选择”的接收到来自教师的教育。而新媒体内容传播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强调对权威、中心的消解。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需进行主题融合,将主题融解在具体人物、事例中,将多个主题融合在一篇文章里,而且避免功利性和目的性过于明显,让大学生自觉、自愿的选择接受,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如“清华代表在‘两会’”、“清华大学师生关注‘两会’热议《政府工作报告》”,通过本校师生之口表达国家富强“鼓舞人心、令人振奋”,清华代表参政议政体现政治民主。复旦大学的“‘女神节’特别策划:来自复旦‘男神们’的特别祝福”,通过学校校长等“男神们”为全校“女神”送花、送祝福的情节,体现了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风尚,也描绘出复旦校园男女和谐的美好画卷,同时传达平等、和谐的价值观。


  (二)碎片化传播特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和平板)与人类形影不离,人们利用等待、吃饭、睡前等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不愿意浪费五分钟甚至一分钟的片段时间。这就要求传播内容必须适应新的传播要求,化整为零、浓缩精华,将大段文字精简,将长段视频压缩,在文字表达和视频制作上都进行碎片化处理。


  复旦大学的“‘女神节’特别策划:来自复旦‘男神们’的特别祝福”只用了图片、视频两种方式,一段时长3分零2秒的短视频,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演绎复旦“男神们”对“女神”的“表白”和祝福,视频下方配发的每张图片是来自视频的截图,带有一句“男神”的同期声,串接在一起又组成了一段新的祝词。这种碎片化的短视频和对短视频的再次碎片化加工——截图,非常符合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传播规律,既言简意赅,又意趣盎然。


  (三)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传播的目的是使传播者的意图能最大程度地作用于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观念认同,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树立健康积极、向上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行动的效果如何,要看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反馈情况,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很难真实、准确的把握大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動态,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开放、民主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点赞或留言完全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反馈及时、真实、客观。


  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3月8日发布的“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课堂”,讲述了物理学系应和平教授面对仅有一名民族生的课堂,依然激情澎湃、声音洪亮的讲授课程内容,以亲身经历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敬业”课。这篇文章在短短几天里阅读人数达到42269,收获了1624枚点赞和无数留言,网友抹茶麻薯留言:“我一个外校人看的都感动”,网友陈凯大吹留言:“何谓师道?这就是最好的阐述。”网友你的梦留言:“没有什么人,比敬业的人,更值得尊重”,每一条留言又收获了几十到几百枚点赞。一目明了的反馈机制,让传播效果不言而喻,有助于传播者寻找规律,进行更有效的传播内容的组织。


  三、新媒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


  创新是新媒体的天然特质,新媒体的多变性、创造性、融合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和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丰富教育形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各种应用和形式层出不穷。微视频、微电影、秒拍、微博、微信、直播、动漫、游戏......等等,以“微”和“活”为标签的新媒体产品,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形式和途径,让原本呆板、教条、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给大学生感觉教育者与他们是在同一个“语境”对话,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容易入脑入心。


  广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注重运用动漫元素,设计制作了72集《“可可小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公益广告》,以清新时尚、活泼可爱的动漫宝贝可可和小爱为主人公,通过日常故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集时长35秒,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意韵深远。此外,还开发了《全民酷跑3D——奔跑吧邕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游戏,以“我们的价值观”为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融合在游戏环节。这些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产品,在多所大学的公共电子屏、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反复播出、转载,成为广西大学生耳熟能详的品牌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利用公共平台,打造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阵地。


  互联网的本质是平台的建立与连接,平台最显著的优势是聚合,聚集各种相关信息和资讯,汇集思想和观点。


  当前,在高校和大学生圈里,慕课平台是使用较广泛和频繁的公共教育平台。2016年3月的一天晚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在学校的报告厅授课《国家建设与青年成长》,与以往不同的是,他的听众除了报告厅里的复旦学子之外,还有无数在网络和手机前聆听的听众,这堂课在慕课平台采用在线视频与跨校直播互动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课程跨越了地点的限制。有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万多名高校学生通过共享学分课“蹭”到了复旦大学的优质资源。但在几家排名靠前的慕课平台上(如爱课程、学堂在线、酷学习等),虽然开设的课程成千上万门,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却寥寥无几,只有2—3项,且大多是包含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课中。通过公共学习平台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大学生们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作为。


  此外,微博、微信公众号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当充分利用的新媒体平台。2015年,由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辅导员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活动,评选出了2014年度100个优秀博文奖、10个优秀博客奖、10个优秀博客提名奖。位列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第一名的王超是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辅导员,他的博文选题范围主要是与大学生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与大学生思想动态密切相连的话题,通过对正能量事件的讲述以及与大学生及时的交流,王超老师的博客成为师生沟通的网络平台,更成为了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摇篮,具有启发意义。近年来日益受到大学生喜爱的微信公众号应用也应受到重视,通过搭建高校微信矩阵、集中推送信息,形成统一的培育平台和机制,将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精准、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重构教育关系,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角。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权威,学生是客体、是被教育者,两者之间是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单向灌输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得以发挥,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探索,导致理解和认同程度偏低。新媒体没有权威,从而为人类的个性张扬创造了契机,能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在老师面前不敢表达的观点、思想,大学生在微信群、朋友圈更乐于分享,也更乐于主动参与、制作一些新媒体的产品。


  当前,智能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度很高,只要稍加摸索,大部分大学生具备使用智能软件制作新媒体作品的能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授课老师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作激情,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与课程相关的创作任务,如创作一段动漫,拍摄一个小电影,讲述一个故事,分享一段感悟,等等。在每次课程中安排学生分享时间,由学生上台“讲课”;组建班级微信群,让学生发表观点、转发信息,形成民主、轻松、和谐的讨论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既丰富了新媒体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制作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不失为与时俱进之举。


  作者:唐彩虹

  第6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论化表达,是现阶段评论思想是非、行为善恶的最高价值尺度。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人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和认同的程度,并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意义重大。探索培育“95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并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育部思政司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持续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积极向上;但也不可否认,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加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和竞争压力的增大,部分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虽然能够在理智认知和情感上认同核心价值观,也的确出现了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却缺少责任心,自我意识强却自我评价弱,功利心强却淡化理想等不利现象[1](P.2)。这些现状就是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时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的认知认同


  构建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教学体系,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能够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力求全面解读核心价值观,使之贯穿“95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全过程。能够做到在理论上的彻底理解,是大学生可以在核心价值观形成认知认同的重要条件。


  对“95后”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并非传统教育中所提倡的历史传承,也并非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浅显对话和相互沟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引领大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通过大学生自身完成自省、自信、自强的不同阶段,实现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一般认为是他们可以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进而能够正确掌握核心价值观文化精华的深刻底蕴。


  在对“95后”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程的作用非常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的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从课程具体内容来说,属于具体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育人才角度来说,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能极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价值观教育,有意识地对“95后”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引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授课教师不仅要针对课程内容,阐述其理论性阐述,同时还要对课程针对性批判,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变化,适时对不利于“95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价值观念、社会思潮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终身受益”。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根据观察到的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用日常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过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95后”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等构成了认同的基本要素[2](P.32-36)。这些基本要素相互配合、彼此互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同教育的基础内容;思想教育工作者则是教育主体,“95后”大学生就是认同过程中的教育对象,逐步确立各自的理想信念很重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们在比较中选择明确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并最终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


  二、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观的理想状态。对它的认同教育,不可能脱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环境因素的良好与否可以增强或弱化“95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学校教育是促成“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主要阵地,但是他们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范围,针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必须同无所不在的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其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与系统地进行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传授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育不同,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全面而灵活,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多样性,多变性。在社会教育中,人人都是施教者,又都是受教育者。


  社會生活的一切实际现象,来自于社会正、负两面的信息交替作用于学生,都会对“95后”大学生产生相当影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身边的信息良莠不齐,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和面临情感利益冲突时的两难境地,往往使他们难以做出正确的果断抉择。这时就需要对大学生身边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们对他们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带领学生因势利导,甄别比较其中蕴涵的各种价值取向和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影响,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过程同时也是“95后”大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净化,有助于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95后”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是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任何一个理论被广泛认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通常都會经历一个少数模范人物向大多数人扩散拓展,并能够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过程。[3](P.8)同龄人的榜样示范和现身说法,对“95后”大学生的鼓舞和感染作用非比寻常。


  三、创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开拓社会实践渠道


  “95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是否能够创建他们所在的校园文化良好氛围至关重要。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灵活运用信息时代提供的便捷性,要注重对形象更加生动的载体和方法的运用。校园网上链接的红色网站、网上党校、网上红色之旅、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比较推崇的中知名度颇高的B站(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中的若干视频流传很广,爱国主义题材的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涉及到大学生乐于了解但不甚了解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及建国以来的一些军事和外交的若干重大事件,《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中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局座张召忠的相关视频都为学生津津乐道,对这些资源善加利用是创建高校校园文化良好氛围的有效渠道。


  进行充分而扎实的社会实践教育是“95后”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关键一步。他们崇尚个性与自由,趋同意识淡漠,排斥直接接受前人的具体结论,除非经过自己的亲身验证。对于现在大力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同样更喜欢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95后”大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可以亲身了解社会需求,缩短自己与社会的距离;也使他们明确知晓自身所具体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不足,促使他们主动寻求建立完善的能力结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才能心悦诚服地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


  在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过程中,找准时机进行恰当引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勇夺金牌。中国女排拼搏近40年,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的“敬业”概念、“爱国”示范。面对众多强敌,可爱的女排姑娘们屡次克服逆境,全队空前团结顽强拼搏。她们的比赛早已突破了竞技体育的范畴,她们展现的顽强拼搏、意志坚韧、奋斗到底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延续。


  作者:候俊等

  第7篇:实践取向下的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探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高校、社会、学生个人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解析


  核心价值观最初为企业用词,英文翻译为“corevalue”,意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须信奉的信条”。[1]现在的核心价值观一词逐渐被引入国家政治层面与教育领域,通俗来讲,我们将核心价值观一般界定为:“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地方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和人才培养进程中所折射出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等潜在的东西,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方向与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诉求,尤其对高师院校来讲,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同时也是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与提升青年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征


  (一)方向性


  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人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准则,也是高校办学的价值诉求,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对组织的运作状态和个人的思维方式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带有方向性的导引作用,指引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


  (二)教育性


  高校自身办学不仅是为学校自身发展,也是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高质量人才。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有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并不局限于一般而言的普通标准式教育,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展现思维方式与习惯时带有柔性化色彩的教育。


  (三)实践性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时刻关注时代变革的教育,高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需要关注学校实践发展的现状,与此同时,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理论范畴内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去加以运用乃至升华。


  三、地方高校建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举措


  (一)构建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模式


  高校在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同时需要确立起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的理念,需要始终将“立信、立人、立业”三大主题置于教育模式建构重要位置。


  1.开展修身诚信的“立信”教育


  开展此类教育主要适用于大学一年级阶段学生,主要利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一学生进行以“立信”为主题的修身教育,大学一年级阶段是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分水岭。为此,我们将价值教育与制度教育结合起来,注重该阶段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适应大学生活节奏与环境,使大学生在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接受熏陶与洗礼,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以积极乐观、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个挑战。


  2.实施理想信念的“立人”教育


  大学二年级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舞大学生努力拼搏,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所以,该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以科学的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其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心理预测。


  3.开展报国创业的“立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一度出现创业潮,高校借此机会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开展立业教育,该阶段是大学生活的尾声期。毕业在即,学生面临着社会角色进一步转换的压力,能否帮助他们做好走向新的社会生活的准备,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所以,该阶段的教育是把握改革与创新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培养勇于创新的学习和实践勇气,并走在时代的前列。将“立业”教育作为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制度教育的结合点。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好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估,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连接在一起,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择业、就业、创业观,科学地作出“立业”定位。


  (二)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模式


  实践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系统中的枢纽工程,而实践育人模式又是当代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节点性工程,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实践育人的每一个环节,确立起以第一课堂为主战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同作战的“三”课堂互促模式。做到“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平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2]。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以第一课堂教学为重点,将核心价值教育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并在实践取向下丰富更新理论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来深化核心价值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在学术科技文化形成、素质拓展和实践育人中承载着教育发展的重要地位。高校需倡导以科技文化为中心、凸显人文精神,以科学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校园文化。打造不同层面的学术文化品牌活动,主办特色鲜明的“三节五赛”活动,即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三节”活动和“红烛杯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赛”“学科知识竞赛”“广告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五大赛”,推动各类学生组织社团形成富有自身特色、具有廣泛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3.开展社会服务,砥砺学生道德品行


  第三课堂是第一、二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体验社会生活的平台。为此,高校需将第三课堂视为将实践内化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促进师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服务社会,体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课程设计上,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注重专业性服务与普适性服务相结合,品牌活动的打造与自发性团队活动相结合,集体参与与个人参与相结合,发动志愿者与服务志愿者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灾难贫困,尽己所能服务社会。


  (三)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模式


  1.培育大学内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动机


  高校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时,需关注大学功能内在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动机,重点关注现代大学每一个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为此,高校需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强调学生在大学教学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坚持循循善诱,而不采取以往习惯运用的简单灌输,尊重是最有效的沟通,是社会公平正义最为朴素的基点,是形成主动接受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同理,我们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领域,挖掘并运用各领域的文化内涵,从中发掘并倡导核心价值在相应领域的研究文化、服务文化、传承文化中的地位,在各个层面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机制


  学者高巍翔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构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机制,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3]。首先,大学生本身需接受实践锻炼。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为社会做贡献,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高校需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三下乡”“实习支教”和社会考察等实践教育活动,有目的地拓展实践领域,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正如学者蒋永穆指出高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4]。最后,社会上可成立各种类型的爱心协会,让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和社会服务过程深化认识、升华自己的思想,磨炼意志,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


  3.构建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构建服务型学生管理模式重在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将过去的以管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化为生活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保安、校园环境等各种形式的服务,建构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并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项服务,在服务中渗透教育,在优良的服务过程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中。在这一服务型的学生管理模式下,高校需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加大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指导的重视力度,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日常生活教育的浓厚氛围,把日常生活教育活动系列化、经常化、责任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真正地建构一套实践视域下的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模式,以促进高校、学生、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作者:付琳娜等

上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文

下一篇:核心价值观策略方法构建应对探究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