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深刻解读及其重大意义

发布时间:2016-11-21 1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重大场合都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和解读。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遵循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上;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利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指导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匹配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引言

 

  自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为主要特征的中国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标志着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紧紧融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本身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重要内核,而中国特色也在推动着社会主义不断创新。但是,毋庸讳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方面,还存在着各种与其本义和主旨、精神不同的认知,这些认知既有对社会主义的误读,更有对中国特色的曲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重要场合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进一步鲜明提出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在这些自信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宽广视野加以考察,以磅礴的气势指出: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的系列论述和深刻解读,作为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解,承接了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成果,同时根据新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标志着党在继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之后,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解读的基本遵循

 

  1.遵循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即我们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③。他反复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④这一经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社会主义方面的基本精神,即独立自主。如果说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那么独立自主就是中国特色的不变境界,反映了对中国国情独特性的实事求是的准确认知。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正是由于秉承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境界,中国的社会主义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的时候才能屹立不倒,成功地将社会主义推进到新世纪;新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又在世界资本主义反复出现经济危机时总是能渡过难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一枝独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可以说,独立自主不仅仅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体现着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的中国主体性原则。对此,习近平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用浓重的笔墨阐述了坚持独立自主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他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⑤

 

  当前,在总结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过程中,不少新颖的理论和观点对于整合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借鉴意义,但是这些理论和观点本身是不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义和主旨,则首先要看其能不能坚持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那些以别国的经验否定中国的实践、以所谓国际公认或者普世价值否定中国的制度、以发达国家的现成模式作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指向等思想和理论倾向,总体上都达不到独立自主的思想境界,事实上否定了中国特色本身的价值,其结果只能是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从而在思想方面干扰、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更谈不上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甚至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国家以政治话语霸权否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政治图谋。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充分发挥中国的主体性,才能正确地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才能使这些文明成果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抽象的社会主义概念是一个庞杂的社会思潮,是人类社会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弹性空想和对公平正义持续追求的思想表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虽然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政治底线,但是仍然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读为是为了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权宜之计;甚至有人认为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一系列新政策属于民主社会主义,但为了避免修正主义之嫌,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⑥。这些解读给人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内涵带来不少困扰。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是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⑦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取得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密切关联。就在国内有人公开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之后不久,世界性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爆发,包括那些奉行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其中,至今也难以看到完全摆脱困境的前景。在此期间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亮色的,不是这种论调中的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新欧洲,恰恰是果断地在党的十七大上否定了这种论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成就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鲜明对比,再次清楚地向世人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靠性。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动摇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基础,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共产党本身存在的必要性,最终也会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遭到根本性的颠覆。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的解读,排除了用泛化的社会主义抽象概念、特别是用民主社会主义观念阐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选项,对于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政治原则,弄清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政治方向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

 

  三、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解读的创新论断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重大场合都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和解读。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上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界定为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内的统一体。对此,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路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⑧这一解读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指导,而且已经是现实的社会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一次飞跃,经过这次飞跃,社会主义找到了实现自身目标的现实力量,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社会运动的转化;社会主义从一场社会运动到形成社会制度又是一次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这朵理想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而使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成为一个现实。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理想、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因此,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不仅仅要在政治上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在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中国的实践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在三者统一的阐述,是对党的十八大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的精准表达,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在坚持务实谨慎的同时,展现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不是中国模式,不寻求将中国道路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社会主义模式加以推广。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⑨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取得的骄人业绩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⑩这种高度自信所铸成的政治定力,破除了对中国特色的种种主观臆测和猜想,最大限度地压缩了通过中国特色否定社会主义、歪曲改革开放的想象空间,击碎了敌对势力试图通过中国特色从中国共产党内部改旗易帜、实现和平演变的迷梦,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创造新的业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2.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0131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B11将改革开放界定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并上升到最鲜明的旗帜的高度,是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又一个创新解读。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利益冲突频现,人们对改革开放也开始出现了各种迷茫和困惑,热切期盼党中央对还要不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革开放?怎样推进改革开放?”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做出回答。对此,习近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B12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态度,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更加坚定也更加清晰,在新形势下抓住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新阶段的主要矛盾,通过强化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封闭了重回计划经济老路和以政治运动治国的可能性,展现了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而且要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围绕改革开放这一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的建立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创造性地提出了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战略构想,使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图景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回答了新阶段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问题,形成了全面改革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道构成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基本方略,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新亮点。

 

  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20149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B13习近平的这一论断在中央政治局第16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列入党的正式文件,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最为重要的标识。

 

  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其他三项基本原则的前提。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没有社会主义的方向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因此,党的领导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在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作为政治底线提出来的,并与改革开放一起成为党的总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只要不触碰这个政治底线,就不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B14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初始特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涉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渡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危机,在总结这些闯关和应对危机的历史经验时,人们发现,那些以前被视为政治底线的原则,实际上恰恰是中国特色的优势所在。尤其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保证了统一驾驭改革进程的战略优势,保证了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问题上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失误。所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党的领导不仅是最为显著的特点,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由此可见,习近平提出这一论断,不能简单视作是对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原则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党的领导地位从底线思维到优势逻辑的提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自信的必然。

 

  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的论断在当前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党的领导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B15。党的领导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在当前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尤其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上,不仅要有坚持党的领导的意识,而且要有支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党风廉政建设中对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都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举措。其次,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我们当前的主要挑战还是党的领导弱化和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改变这种局面,就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甚至会断送我们党和人民的美好未来。”B16最后,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善于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必须实行纪法分开,实现以德治党、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4.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不仅仅是实践特色、制度特色,而且包括了社会主义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早在20138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B17在此之后的一些重要场合,习近平也反复强调了充分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始终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广大党员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习近平的这些论述始终给人一个强烈的指引,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如同一些人所说完全是外来的文化、外来的思想和外来的价值理念,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升华为当代中国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具有中国本土的渊源,民族文化特色十分鲜明。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虽然来自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但就其所蕴含的最普遍的价值理念(如社会本位、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来说,在中国并不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基础。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直接原因是因为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中国的失败以及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成为引领中国革命、建设乃至于当代改革的主流意识形态,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本来就有接近于社会主义普遍价值的诸多元素,并且这些元素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而是全面的、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元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能够实现结合、能够高度融合的内在根据。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这种文化创造力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也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身的溯本开新这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的重新整合与阐扬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无疑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容。”B1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十分丰富,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而且反映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B19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而在中国扎下了深厚的根基,成为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中社会主义元素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升华,获得了凤凰涅槃一样的重生,进而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的复兴,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内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治家的引领,也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聚集。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系列解读和论述,对于廓清中国特色本义主旨、总结中国特色创新成果和探索中国特色精准叙事方式,对于进一步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推动中国主流政治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提振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这些系列解读和深刻论述还对进一步凝聚、升华和总结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指明了方向。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时代性和中国主体性原则,他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B20这实际上也是提出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升华和凝练的新的要求。只要沿着习近平指明的方向走下去,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将会越来越鲜明、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服力,从而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成为凝聚党内共识、国内共识的思想基础,也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有应当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树立起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

 

  作者:肖泳冰 夏春涛 来源:中州学刊 20169

上一篇:浅析自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下一篇:以壮族传统节日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