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壮族传统节日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6-11-24 17:07

  阐述壮族传统节日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分析以壮族传统节日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壮族聚居地传统节日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壮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这些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壮族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为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一、壮族传统节日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

 

  壮族传统节日凝聚着壮族人民的思想精华,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为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爱国精神。壮族同胞对于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在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汉族传统节日上,另外,在壮族自身的节日上同样有重要表现。例如,在龙州县,每到农历正月三十日的吃立节,都有青壮年以舞狮子、妇女儿童耍龙灯等欢乐的方式热烈欢迎将士们荣归故里。还有,一个名为莫一大王的节日盛行于广大的壮族地区,为了纪念他们心中的勇士——不甘于压迫、勇于与封建王权作斗争的莫一,在每年的六月二号,人们都会为他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有些地区还视其为先祖并祭有神位。柳、龙两江群众为了求得本族兴旺家人康泰,每家每户都杀猪宰羊,烧香拜祭。为了隔6年一次的特大祭奠,柳、龙两江群众都要在大型庙宇精心举行宏大的祭奠仪式。每年农历九月流行于大新、天等、靖西、德保等县的霜降节期间,当地通过举行民族英雄娅莫画像巡游、拔河、排球等活动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以上活动,无一不生动地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爱国情怀。

 

  ()和谐理念。壮族世代相传地把大地的给予、自然的馈赠作为民族的生存法则,从而衍生出关爱自然、感恩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个理念在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中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例如,对动物的爱护在壮族特有的传统节日牛魂节、爱猴节、蛙婆节中得到充分体现。一年中壮族人民都要举行专门的仪式敬拜心中的神灵,将中国农历的四月第八天(有些寨子在六月或八月的第八天)固定为传统的祭祀节日。当日,所有耕种的牛群休息一日,每家每户把牛打扮一下,把牛舍翻修一新。所有农家烹饪五色糯米饭,采摘枇杷嫩叶盛饭喂食牛群;族中长老挨家挨户评价牛,激起人们对耕牛的爱心。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广西靖西市岳圩乡怀汉村举行的爱猴节,人们带着食物到猴子出没的深山老林中,看着猴子吃饱喝足,将大南瓜搬进山洞后才离开。为了歌颂蛙神给当地百姓带来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日子,一些地方(诸如东兰、南丹、天峨等)会举办蛙婆节,一般选择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则为正月初一至十五,这期间会有各式各样的祭祀仪式来丰富节日内容。

 

  ()友善品质。壮族人民参与壮族的传统节日当中,也彰显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友善品质。例如鸡得节,在状语意为小孩节,主要在广西德保、靖西区域举行,在这个节日中,外婆应该在节日之前为外孙准备一只两斤来重的公鸡和一些糯米。节日当天早上,父母要蒸好糯米饭给孩子吃,随后孩子们可邀集朋友回家或到野外聚餐,玩耍至夕阳西下才各自回家。再如,每年的重阳节,儿子都会给自己的父亲理发,并穿上新衣服,而且即便是外嫁的女儿也要给娘家送鸡和米,以此来给老人祝寿。席间,子女儿孙先给老人喂饭,然后才进餐,以示孝敬。

 

  ()自由思想。壮族人民向来反对专制统治,乐于追求自由、平等。比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当日,周围所有村寨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共同庆祝,小伙子和姑娘们载歌载舞,对歌相亲,你问我答。姑娘们通过对唱感觉对方可心、可信、是心想之人,就会将绣球抛给对方,对方接到后,将一个礼品固定在其上再传回给姑娘,就表示着对姑娘满意,于是二人就确定了恋爱关系。对唱山歌的同时,还有碰彩蛋等传情活动。男孩用手里的彩色鸡蛋去碰撞自己心仪女孩手里的彩色鸡蛋,假如女孩子不喜欢这个男孩,那就要保护好手里的彩色鸡蛋,是自己心仪的就用手里的彩色鸡蛋和男孩的彩色鸡蛋相撞。两个人把撞坏的彩色鸡蛋吃掉,就寓意他们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以歌会友、以球传情、以蛋传情的活动中,表达了壮族青年渴望打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的态度。

 

  ()勤劳精神。壮族人民的祖先是不辞辛劳、勤耕细作的稻谷耕耘者,这些优良的品德在其传统节日里被后人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在桂西南地区举行的农具节上,农民把制作好的农具拿到圩上去卖,并且相互之间交流如何使用和改进农具的方法。六月初六在桂西举行的灯那节,人们除了白天要在家做丰盛的菜肴外,晚上还要到田地里通宵达旦地点灯,通过灯光杀死害虫。壮族的三月三歌圩活动也具有传授生产知识的功能。如歌圩中被壮族百姓反复吟唱的看牛歌锄地歌丰收歌种稻歌等民歌体现了劳动内容;“天气预测歌等歌曲向人们传授预测气象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劳作;“旱歌水歌等歌曲则给人们普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办法。

 

  二、以壮族传统节日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淡化。民族传统节日经过了漫漫历史长河,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扬。然而,目前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正在面临着淡化的趋势,原因有二:一是作为民族传统节日主要传承者的年轻人,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观念在悄悄变化,在参与壮族传统节日中,只关注自身感受,只关注节目好玩不好玩,而很少重视节日本身蕴含的文化和意义。二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一味地把壮族传统节日作为为经济唱戏搭台的材料,忽视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甚至为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追求经济效益,故意改变传统节日内容,把传统节日低俗化,使得壮族传统节日失去了教育功能。

 

  ()壮族传统节日传承链的断层。当今时代,壮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面临很大的挑战,壮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人出现老龄化趋势,大多青壮年对壮族传统节日不重视。比如,著名的民族文化研究员邵志忠发表的《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发展——以广西南丹县那地村壮族蛙婆节为例》一文就明确说,根据他们的相关实地调研,发现当地一些年轻人对于传统的蛙婆节漠不关心,传统的祭奠、仪式等也没有什么关注度,他们在意的是各种现代科技生活。2014年广西防城港市政协委员李林珍在防城港市人大、政协会议上指出:由于部分少数民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感,从而对本民族的服饰、山歌、语言以及楼房并不感兴趣,这一现象在青壮年人群中更为突出。那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衣着、装饰、民俗、传统正在渐渐地消失,失去了传承,那些前人智慧的结晶,令人惊叹的民族工艺开始失去其原有的色彩,被曲解、篡改,甚至消逝。我们不难看出,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存在严重丢失情况。

 

  ()壮族传统节日外来推动力的不足。壮族传统节日得以发展,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关系密切,更与外来的推动力分不开。在这里,外来的推动力指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给予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以及企业的赞助等。如果推动力充足,壮族传统节日会逐渐地发展壮大,反之,则逐渐消失。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一些壮族传统节日重视不够,投入的资金不足,导致节日规模逐渐缩小。例如,邵志忠曾对壮族的习俗和文化进行过调研,他在《壮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发展——以广西南丹县那地村壮族蛙婆节为例》一文中说:因为国家对那地村给予了大量资金资助,所以2005年的蛙婆节是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壮族文化活动,招引了来自五湖四海数以万计的旅游者,场面浩大。但近年由于没有外部的资金支援,蛙婆节的格局小了很多,人们觉得好像没有搞活动。

 

  三、优化壮族聚居地传统节日推进壮族聚居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经济和文化有机融合。将经济和文化有机融合,两者相互推动,才能将好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设立民族传统节日专项经费,政府经费不足的,有关部门还要充分引导市场、发展经济,从而推动传统节日商品市场发展,让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在市场商品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同时,加强节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节日活动在宣传和开展等各环节中足够的经费,以确保民族传统节日的质量。

 

  ()官与民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传统节日这个平台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充分调动民众参与节日的积极性,处理好官与民双方的关系。在传统节日中,双方应该是以民众为主体、政府为指导的合作关系。政府在进行节目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节日文化认同,不能以发展旅游业、提升财政收入、增加地方名气等不符合人民要求的动机为基础,应以民办节日为主,联合各级宣传、教育、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组织,充分发挥民众的积极性,重视民众的欢乐体验,使民众在节日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老与少的结合。壮族传统节日少不了有技艺、有影响的民间老艺人,少不了对节日习俗了如指掌的老一辈人,更加少不了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是传统节日的重要传承群体。民族传统节日中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将直接影响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并且整个节日活动也缺少年轻人所带来的活力和创新力,从而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质量。为了调动年轻人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积极性,就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设置相关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开展民俗知识竞赛等方式开辟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到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去。此外,还应该打造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如陈竟在国务院参事室春节文化继承与创新座谈会上的发言稿《如何让青少年过好传统节日》中提到:重视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共享节日内容;或者在节日中引用街舞、游园、影视、竞赛、狂欢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青少年通过身体力行的行动接触以及借助形式多样的节日文化形式,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民族传统文化要继承,但不是要全盘继承,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生活需求的变化,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会产生一些过时的、不合理的成分,这将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传统节日进行改革,把传统节日与现代融合起来。确保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协调,打造一个具有传统属性的现代节日。既保留原本传统的文化内涵,又植根于现代人的生活土壤。

 

  ()“引进来走出去的结合。壮族传统节日要想保持与时俱进,不被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淘汰,既要引进来,即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外来节日,汲取其他节日的文明成果;同时发展走出去战略,这就意味着要高度重视壮族的传统节日,通过向各民族宣扬本族的传统节日,加强该节日在各民族当中的影响力,最终达到使本族人民团结一致,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作者简介】潘翠兰(1981—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 珍(1980— ),女,广西北海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深刻解读及其重大意义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