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浅析

发布时间:2016-04-18 10:49

  自1992年“社会主义本质”提出,到2012年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已经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导下走过了20年。带着这20年的风雨历程与成就,再认真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地位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w73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作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括。这一科学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论的科学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认真学习、领会和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更自觉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非常有必要。


  2在社会主义的特征基础上谈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邓小平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之前,谈的一直是社会主义特征,即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种提法在理论上漂亮得多,可是后来常提的只是社会主义本质,我想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的特征来探讨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2.1社会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概念辨析


  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两个概念可以通用。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都是社会主义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只是表述不同罢了。在我们看到的文章里,部分仍沿用过去的概念“本质特征”;有的把社会主义特征分为“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一般特征”三个层次,并且把“本质特征”认为是最高层次的;有的在论述本质问题时,在同一层次上同时使用‘‘基本特征”和“根本原则”等概念。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不能混淆。他们总结,过去的“本质特征”有些含混不清,它把本质混同于特征,或用特征掩盖、抹杀了本质,导致了后来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扭曲。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与课下的读书研究,我更倾向于认为二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象征和标志,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同时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主义本质贯穿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具有相对稳定性。


  2.2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公有制讲的是所有制,按劳分配讲的是分配制度,而计划经济是用国家行政力量调控经济,调控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所有制、分配、人与人关系角度的,都是生产关系方面的,也就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生产关系。这样的理解是合理的,但是会走入误区,即既然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关系,那么若是生产关系推进,就能接近共产主义。这种误区还导致了像大跃进那样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发展的错误。所以,邓小平用五句话代替了社会主义的特征,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3浅析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


   3.1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探析


  (1)邓小平五句“本质”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有关生产力的任务,而且是首要任务。首先是解放生产力,“解放”一般用于革命变革时期,指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发展的桎梏,需要打破旧制度。而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放在第一句,强调了生产力的任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若处理不好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也可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为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革命性变革,使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相适应。社会主义是个过渡时期,它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极不稳定,甚至极不成熟,需要不断通过改革加以自我完善,所以邓小平没有讨论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倘若定下固定的生产关系、所有制,都会自我否定的,因为实践是发展的,他讨论的不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而是生产关系的实质。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系统中最根本的决定性要素,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础。社会主义若求得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快的发展,“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层面,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它不是单纯的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决定的社会现实。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138同时,“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避免两极分化”。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避免两极分化,一直是我们党在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中坚持的原则,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


  (3)“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目的层面。实现共同富裕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落脚点,且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应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纵观近几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在实践中领悟到我们的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有关西部发展、农村发展和内陆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都是在共同富裕目标指导下开展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终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最后,根据20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必须做到对社会主义本质三个层面的全面、客观认识,不可以片面夸大其中某一个层面。但是也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依据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和中国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将工作重心合理调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将其发展、完善,发挥其应有的理论魅力和社会功能。

上一篇: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下一篇:再析“先富带动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