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6-04-18 10:44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特别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能有人会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真的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吗?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在现阶段,我们又怎样认识目前存在的私有经济?我们现在能够消灭剥削吗?对此,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两者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经提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马克思已经看出,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李嘉图评价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说: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对于他那个时代来说,李嘉图是完全正确的。他希望为生产而生产,这是正确的。马克思认为,在李嘉图看来,只要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结果是毁灭土地所有权还是毁灭工人,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即使生产力的进步引起工业资产阶级的资本贬值,李嘉图也是欢迎的。


  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这种毫无顾忌不仅是科学上的诚实,而且从他的立场来说,也是科学的必要。这是因为,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在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辟道路的时候,还是具备科学理性的。他们当然要考虑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但这种考虑还没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他们在看待经济现象的时候,还是能站在科学的角度上。


  其实,马克思对李嘉图的肯定,说明马克思从来不是从道德义愤和伦理关系上来分析资本的作用和剩余价值的。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生产关系也就达到什么程度,阶级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就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联系了。


  因此,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商品经济情况下,


  私人资本不可能被人为地消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也不可能随之消失。如果人们硬要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人为地强制消灭私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那么其结果并不一定就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悖于生产力发展的事物,一定也有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甚至认为,为生产而生产就是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如果把个人的福利同这个目的对立起来,那就是主张,为了保证个人的福利,全人类的发展应该受到阻碍。而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福利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损害的现实,也正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必然,或者说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代价。在人类这个种群利益的发展过程中,就如同动物一样,需要牺牲某些个体利益来为种群的整体利益开辟道路。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不可回避的现实。


  虽然马克思赞赏李嘉图这种早期资产阶级的科学态度,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马克思也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那就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毕竟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会给社会创造出巨大的文明和财富,另一方面,它又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覆灭,为消灭私有制关系创造了前提条件。这才是马克思要得出的更为深刻的结论。也许有人会问,马克思的结论只是单纯从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上推论出来的吧,这里究竟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呢?我们不妨从资本为什么要使用大机器工业谈起。


  从人们的常识来说,使用大机器或者使现代工业中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为了节省人力。问题在于,资本家在使用大机器或者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效率的时候,真的是为了节省劳动力吗?马克思发现:“机器体系的出现,不是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而是为了把现有的大量劳动力压缩到必要的限度。只有在劳动能力大量存在的地方,机器体系才会出现资本使用大机器,或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压缩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剩余劳动在整个劳动过程的比例,从而可以让资本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861~18?)》中总结了资本使用大机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八种后果5:第一,必要劳动时间被相对地缩短。因为工人的一部分必要劳动被机器运作所取代。但是即使总劳动日不再延长,资本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却还是相对延长了。第二,为什么资本在使用机器后,还会延长总劳动日呢?马克思认为,因为在使用机器后,工人的技能已经转移到机器上,工人失去了原来利用自身具备的技能反抗资本的能力。资本可以用非熟练的、更容易受到资本支配的工人来代替熟练工人,如女工和童工。第三,一旦机器的应用缩短了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时间,就会使这个商品的价值减少,使劳动效率更高,因为这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提供的产品量更多了。马克思说,还有一种情况即资本通过浓缩劳动时间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第四,机器体系代替了简单协作。这当然也是为了提高效率。第五,发明和应用机器是为了抵制罢工和提高工资的要求。发明和使用机器后,工人数量被缩减,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增加.罢工臟被削弱,提高工资的要求也因此失去了更多劳动后备力量的支持。第六,工人会果敢地要求享有因采用机器而使自己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部分果实。因为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方式,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大幅度增加。工人有理由将其中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其所要求增加的工资。当然,资本即使做出这样的让步,它所获得的仍然比原来要多得多。第七,劳动的连续性会因机器的采用而增大。机器采用的程度越高,其连续性就会增大(如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加工流水线)这就会节约更多的原来在中间环节所停留的时间,增加劳动产品的数量。第八,代替劳动。机器代替了工人在操作中原来不得不付出的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以及在转移旧价值中的辅助性劳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工人创造新价值的劳动是机器永远无法代替的,只不过由于高新技术的使用,使得工人创造新价值的劳动量被大大地浓缩了。


  尽管今天的机器体系是用所谓信息化、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装备起来的,而问题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当然,资本使用机器过程中曾经在早期阶段出现的情况,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其最本质的东西仍然存在着。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业工人的队伍在萎缩,劳动后备军的队伍在扩大,失业人数在增加,进而导致工人阶级的愤怒和反抗,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20世纪80年代就有英国默多克报业集团的工人反对采用先进激光照排技术而罢工的例子。这是工人在反对先进技术吗?是工人在反对先进的生产力吗?其实都不是,工人阶级反对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如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群众联合反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全球化过程促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采用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如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量设立制造加工工厂,从而使资本(如今的主要形式是跨国集团)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这种做法势必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因失业而陷入贫困。虽然这种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活动还只是偶然的、小规模的,但它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实质却是客观存在的。


  再进一步地来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生态恶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困境,无一不是跨国集团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恶果。目前人类的知识已经明确: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剧烈破坏臭氧层;热带雨林的减少会让空气质量下降;大量野生动物的灭绝会给我们人类的生存带来极为可怕的结果……?但这些错误的做法每天依然重复出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跨国集团大肆砍伐亚马逊和非洲的热带雨林,大肆偷猎野生动物,不都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吗?美国布什政府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不愿意承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义务,不也是为了美国能源资本的利益服务吗?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都在扩大。据2002年6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据美林证券公司和盖普■扬公司6月17日发表的《2002年度世界财富报告》所公布的数字,全球财富继续向少数富人集中。各国百万富翁又增加了21万人,达到710万,其拥有的财富高达26万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高出3%。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同一天发表的《2002年度最不发达国家报告》指出,全球最贫穷的49个国家的人民经济状况继续恶化。每天生活费用不到1美元的人数已达到3.07亿,到2015年还将增加到4.2亿人。联合国面对以上贫富差距扩大的现状也基本是束手无策。也许有人会说马克思所提到过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在发达国家已不复存在了。虽然这一点在部分条件下也许是事实,但由于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性体系,局部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状况并不能代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状况。


  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看起来似乎不像马克思当年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结果。其实,当年马克思只是没有具体给出矛盾发展的细节,但他指出了矛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诸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脱干系。


  事实证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各方面诸类矛盾的发展。这些矛盾又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或将要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现实至少证明了一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内在根本矛盾的发展和激 激烈的程度,资本主义的崩溃也并非就在眼前。这是因为:只要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内部还存在着对生产力相适应的部分,还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形成极大的阻力,那么这一生产方式就还有继续存在的可能。其实,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另外一面,它除了增加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以外,也向社会提供了逐渐向新社会过渡的有利条件。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避免收入差距的拉大。如果政府置之不理,那么社会内部贫富向两极分化就将无可挽回。然而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过程的一个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是一个自觉认识并实践历史唯物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有可能通过生产力发展的实践逐步认识到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支配一切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并不占有支配一切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关注、关怀是与对生产力发展的关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市场和资本还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对生产力和对人的关注下,资本的影响必然要受到必要的限制,而且生产力越发展,对资本的限制就会越大。这个过程就是邓小平所提到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生产力总的发展情况下,还会产生一个趋势,那就是社会劳动时间的缩短。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使人类越来越摆脱劳动强制的束缚,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关于机器体系所说的这些情况,同样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结合和人类交往的发展。)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6劳动的时间,但是这毕竟带来了劳动日的缩短。劳动日的缩短还带来了闲暇时间的增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冲指出:“社会的现实财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并不是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和这种剩余劳动借以完成的优劣程度不等的生产条件。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的同时而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7这也就是说,在生产力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时,人类就不能摆脱必然王国的束缚。这种束缚既包括来自自然界的统治,也包括来自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法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除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以外,劳动日的缩短给人们带来的闲暇时间使人们有了可能摆脱分工的束缚,向着自由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条件。劳动日的缩短只是提供消灭私有制的条件,它还不能自发地解决私有制的问题。但这个前提条件比人的任何意识活动都重要得多。


  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如何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自觉的行为来接近自由王国呢?在这里,我们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进一步的分析。 进生产力,其实就是在诸多现实生产力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生产力。在我们对生产力的常规定义中,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三个要素。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包括了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这两部分。显而易见,能够提出发展要求的,只能是人的要素。因为物的要素只存在发展趋势的问题,不存在提出发展要求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毋庸置疑,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当中的劳动者的发展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初,有人就认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代表高新技术产业资本的要求。另有人则更进一步推论道:就是代表一般资本的发展要求。理由是,只有高新技术产业资本或一般资本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无疑是很大的误解。资本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中起过巨大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P274^但资本并不等同于生产力。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资本也不例外。资本追逐的惟一目标是利润。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资本会不失时机地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同样,如果不使用先进生产技术也能带来更大的利润,资本就不会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发生兴趣。如今天美国的金融市场,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动力,就与生产力先进与否无关。同时也要看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长期处于低速增长、停滞有时甚至是衰退的状况。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润滑剂作用越来越不那么灵光了。


  今天的劳动者范围无疑包括大量的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阶层。同样,今天的产业工人也不仅仅依靠自身的体力来进行劳动,在高技术产业中,他们的智力劳动在总劳动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在当代中国,作为先进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都有哪些要求呢?首先是生存的要求,即满足最基本生存状况的需求。只有生存需求解决了,才能谈到发展要求的问题。在发展要求上,大约涉及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是劳动者自身技能不断提高和扩展的要求;其二,是劳动者自身知识层面不断扩大,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其三,是劳动者自身精神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劳动者要求自己更接近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在各个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生存和劳动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实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中劳动者的发展要求。但是,这种代表离不开发展生产力,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代表着劳动者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中劳动者的发展要求,不能脱离发展先进生产力本身。这种对人的发展要求的考虑是结合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来进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通过对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来提出和实现劳动者的发展要求。因此,在考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必须关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把物的发展趋势与人的发展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能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已经成为能否真正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一,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原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有可能以非常规的速度大力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要做到做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首要就应该真正做到做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科学技术是要靠人来掌握的。没有具备科学素养的人,硬件再先进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人的发展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和解决生产力发展要求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不解决人在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是一句空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存在一定的障碍。


  第四,解决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还要注意处理和平衡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关系问题。一般说来,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人的要素,其发展问题当然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但另一方面,作为投资者和企业家在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了解和解决。两方面的关系要处理好,要协调,要做到综合平衡。如果片面忽视投资者与企业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那么劳动者自身存在的发展问题解决起来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为自己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和要求,要真正做到做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要的是加强在高技术高效率的生产力中对人的要素的关注。同时,邓小平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正是通过解放对生产力发展中人的要素的束缚,


  羁使他悲观厌世,悲观厌世又反过来使他更加放纵自己,这样构成了恶性循环,产生了一系列链锁反应,最后以肉体的毁灭而告终。另外,还必须看到贝里曼特殊的个性,他生命中充满没有净化的激情才能真正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上一篇: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下一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