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

浅谈对******同志发展观的多维审视

发布时间:2015-09-09 09:36

〔摘要〕 ******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中国如何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在发展目标、发展地位、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的发展观,不仅体现了他对毛泽东、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而且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 ******;发展观;多维审视
  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中国如何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在继承和发扬前两代领导集体社会发展观的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入阐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地位、发展价值等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的发展观,不仅体现了他对毛泽东、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而且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同志在邓小平提出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目标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必须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在他看来,经济全球化促使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政策和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方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和动力机制,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性的潮流。同时随着我国社会逐步从温饱进入小康,只有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发展。所以在1989年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后来,他又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同志详细阐述了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他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又一次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一方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建设思路的进一步深化,因它不仅着眼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广泛地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建设,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社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又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确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政治体制与改革的利益格局的重构过程中,却使社会阶层分化加快,财富分配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出现了失业者和农民工等困难群体,劳资矛盾也越来越普遍,城乡之间、东西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些不和谐社会关系的存在,不仅有违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从而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立足于中国国情,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条件的现实调控目标,它反映了我国发展到目前阶段的一种社会关系和谐的必要性要求。
  二、发展地位——发展是第一要务
  ******同志坚持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并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新要求,从执政党的兴衰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所以,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进入新世纪,******同志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执政党兴衰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硬道理”上升到治国理政“第一要务”的高度,认为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再次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他对于中国发展的这一新认识和新论断,深刻揭示了发展既是我们党执政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不发展,就没有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志的发展观为党完成在新世纪的执政任务、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指明了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伟大创新。科学发展观在秉承“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基础上,把科学发展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纲领,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巩固现有的社会制度等种种功能性需要,还是出于振兴中华的民族夙愿、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想等等,都要求中国必须将经济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三、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
  关于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质的认识,是******同志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进行的理论创新。二战以后,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都忙于经济的恢复和国家的重建,于是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问题,战后20年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经济的增长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发展道路本身进行反思。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便逐步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我国也曾一度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遍地开花搞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人口过量的增长更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1996年3月,他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1995年,******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其基本要求是: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强调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同志又再次强调: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但是我们以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也是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辩证发展,片面地强调人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对自然的索取的节制,忘记了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成员,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最终破坏了生产力。所以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同志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且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将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生产力必须以保护生产力为前提,而保护生产力的实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深化了唯物史观对生产力的认识,更全面地把握了生产力的现代性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在******同志“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就强调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科学创造的一条发展目的合理性和过程合理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
 四、发展战略——新三步走
  ******同志在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党的十四大报告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五大在高度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进程,我国正处于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长期性的同时,他也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他在2000年6月9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指出,在这个长过程中,我们已经经历了若干个具体发展阶段,还要继续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阶段性发展理论,把“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分解为三个阶段,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构想:第一步,用十年时间,以2000年为基数,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用三十年时间,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根据十五大提出的远景目标,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同志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段话实际上是把“新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在内容要求上做了细化,因为“第二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它对于“新三步”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志的“新三步走”较之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内容更具体、更明确,它将大的“第三步”具体细化为新的三步走,将21世纪的前五十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各阶段的目标。正是在科学务实的规划中,中国共产党人将要把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成功地转变为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正是在对“新三步走”的正确领悟中,科学发展观以“坚持五个统筹”作为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城乡一元化结构,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有助于解决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与共同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推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助于解决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代内发展与代际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有助于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只有坚持好了“五个统筹”才能成功走完“新三步”,实现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五、发展动力——创新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势,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和创新。******同志敏锐地看到并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21世纪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即在坚持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的同时,坚持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核心就是创新。******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一个民族自主创新的能力上不去,一味靠科技引进,就永远无法摆脱科技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兴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无从实现。中国社会发展该如何实现创新?从******同志来看,首先是要“思想解放”,因为思想解放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运用当代最新的知识丰富自己,不唯书本,不守教条,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其次是“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同时理论创新要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要反映世界变化的要求,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要求,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发展的要求,在创新中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再次是“体制创新”,在******同志看来,新一轮更深层次的改革即将展开,能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此,******同志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这一观点,把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邓小平对科技的论述多侧重于科技在历史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方面,而******同志的“科教兴国”战略则强调了科教对社会历史巨大作用的实现方式、途径,阐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现实实现问题,使唯物史观对此问题的把握更为全面、深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各国的基本国策,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同志提出的“科技创新”,再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都体现了对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充分重视。
  六、发展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交往范围越来越大,需求越来越丰富,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多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功,最终决定因素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明确提出“促进人民素质提高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新思想,明确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追求的目标。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升华,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的新发展。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统一发展。******同志认为促进人的发展不仅是要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并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前进,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和社会的统一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并行发展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创新。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同志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他说,在可持续发展中,关键因素是人,人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问题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利条件。这是******同志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处于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时期,由于改革进一步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国家复杂的形势。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现实情况和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明确回答了发展“为谁”和“靠谁”的核心问题。突出强调了社会发展要实现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更要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更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和依靠力量,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广大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而进行的事业。

上一篇:浅谈破除思想障碍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简论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