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共同设计实践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1 06:23

共同设计实践的论文

首先在学会认知方面,学生到学校来的首要目的就是学会认知,除了小学课程中的知识的学习到课堂生活中的生活知识,无处不存在知识,也就无时不在学会认知。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相对较少,所以要学习的就更多,几近是从O开始学赶快 ,从1、2、3的起步学到几何代数,从a、o、e的起步学到散文诗歌,知识的递进正是学会认知的过程。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中,教学Y这个字母,学生在学的时候不仅学到了这个Y的知识,还学到了与Y相关的物品名称,更是学会了怎么去学习,这才是学会认知的根本。 其次是学会做事,其实我们小学生每天都在做事,来上学就是一件事,上课是一件事,回家是一件事,就连他在玩也是一件事,但怎么样把这些“事”做好,这才是“学会做事”所要教学生的。有些事在我们大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但对孩子来说,就是举步维艰了,就如洗手吧,我们想想很简单,但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用水一冲,用手一搓,难道这样就算“洗手”吗?显然,他们还没有学会怎么洗手,只有教会他们为什么洗手,怎么样洗手等,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下学会做事。更别说其他洗衣做饭等大事了。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老师时时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正确的事。 再者是学会共同生活。学生在学校里接触的集体生活,只有在这样的集体的环境里生活,学生长大后才能更适应社会。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早已是这样在做了,学生也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如何共同生活,平时上课时齐读课文是合作,小组讨论是合作,集体活动是合作,只有在不断地合作和不断的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而不拘泥于一个人的孤独世界里成长,他们才会更健康,才会有更健全的人格形成,长大后才能在我们这个大社会里生存。 最后,学会生存。其实,我个人看来,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只有学会生存,才能学其它,学了其它还是为了学会生存。简单从吃饭生活说起,吃饭是为了不会饿,为了延续生命,穿衣是为了不会冷,保证了生命的有机生活。随着学历的一层层深入出境,生存会变得复杂起来,除了自己日常的人本生存之外,还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求得生存。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好的生存吗? 总得说来,学会认知,学生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育的四个支柱对我们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四个支柱也都是你牵着我,我挽着你,互补互进,共同发展。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思考论文

一、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推动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的重要保证,是当前高校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大力推广,对推动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

(一)有助于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理论晦涩、难懂,甚至认为理论没有直接的用途,进而忽略了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系统软件操作以及参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等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决策分析“让学生将所有的管理环节联系起来,了解某一环节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真实的管理情景,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查漏补缺。”1另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回到学校能够以扎实的心态,并且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作用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工商管理学科具有专业自身的特殊性,知识点来自企业管理的经验归纳和总结,与企业实体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中,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如同身处现实的企业情景中,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连通,特别是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转变。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最好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形成亲密、互信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环境,主要以现实问题和任务的解决为实践目标,多以团队形式进行分组对抗,充分挖掘学生个人的特长和融人团队与他人协作配合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学生通过大量参与模拟实训,甚至到挂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到企业的现实经营决策过程中,可以逐渐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增强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教学实践基地的“预就业”模式,也会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21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和胜任企业的日常运营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两种模式。两种实践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普遍问题。

(一)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形式来看,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主要借助于专业教学软件来完成。从调查来看,多数高校引进了工商管理学科核心课程的各种模拟的教学软件,对实践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1、模拟实践体系非系统化工商管理学科模拟实践体系由多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模拟实践组成,各门课程是其中的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有较明显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系统和群组的状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工商管理学科群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统设计,将子课程进行合理地划分并设计成各个单项模块并能实现各自功能和体现差异,同时使得各个具有单项实训功能的子系统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又能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是目前各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资源优势分散,综合性实践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而且大部分高校由于资金、设施等各方面的考虑,往往只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模拟系统投人到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这将制约或不利于高校人才系统化培养目标的实现。

2、模拟实践过程非互动化

在模拟实践教学开始时,学生往往对实践的目的和动机以及实践的步骤不太明确,指导老师往往自主编写实践讲义,或者直接从模拟系统的供应商处购得说明书,在实训开始前发给学生。由于讲义或说明书不够生动和形象,操作要点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也往往更愿意向同学之间互相询问,部分同学愿意向老师询问,却不知道如何与指导老师沟通。同时,部分同学在实训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应付了事。部分同学在实训结束后,觉得实训枯燥无味,不能提高自我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其他模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模拟实践情景非动态化

在仿真企业环境中,由于市场的变化,企业内部经营理念和经营决策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模拟实践系统的情景设计需要动态化。但目前高校购买的教学模拟系统往往不能模拟现有企业真实的经营过程。在专业教学系统价格高,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投人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往往会选择一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教学软件,模拟的情景设计往往比较简单,未能体系动态性的变化过程。有的模拟教学软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会偶尔出现死机,系统过慢,数据不能提交等问题。虽然市场上也有不断推出的各类新的模拟软件,但各高校往往选择对以往已经购买的教学软件进行系统补丁或者升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无法体验高仿真的企业运营过程。

(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形成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从具体模式来看,或者以就业为目标,根据校企需要定期接纳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习活动。或者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项目横向延伸的驱动形式进行。

校外基地实践教学一般采取学校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协调指导、二级学院具体运作、实践基地协助管理的方式进行,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教学基地建设整体规划、教学大纲。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多是企业单位,只是高校按照各类教学和人才评估的要求来挂牌一定数量的实习企业,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许多企业主观上接受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很低,即便是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也只是将学生作为低廉成本的劳动力使用,与学校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参加实践的初衷相违背,这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进行合格的上岗培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进行上岗培训又会带来隐患,从而会影响和扰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以盈利和稳定为目的天性不支持学生到企业实习这种行为。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客观因素和条件如人事安排、费用支出等制约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的行为。再加上企业基于内部资料和资源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很少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核心流程。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对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学习顺序上比较刚性,与理论教学的推行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

三、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趋势下,工商管理学科如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实践教学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企业输送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要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对接,发挥其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试验田”和“练兵厂”的作用。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往往希望招聘进来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能较快的体现为企业做贡献的价值,所以在人才选用时往往看重候选人的综合素质、潜力或实习及工作经历,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体系来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可行的方案是结合专业特点,由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订单化。在实践能力提高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项目的比赛和校外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能够以更扎实的心态投人到学习之中,获取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要求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要大胆创新和探索,可以考虑构建以“两体系(即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的综合实践体系)、两平台(即学校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三层次(即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为特征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1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各课程组、各教研室分工协作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建设,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编写指导书。同时由各课程组对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协调与衔接;最后组织进行各类型和各层次,各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过硬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挥专业实践教学功能的根本保证。工商管理学科实践课程主要以应用性为主,需要相关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企业管理的工作经历或在企业进行过实践锻炼,也就是说要熟悉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和经营管理。为此,必须抓好实践教学教师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形成合理的梯队。一是应加强现有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和专业学历的提高,以适应学校形势的发展要求;二是应将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转到实践教学队伍中,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方面的优势;三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引进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充实到学校的人才队伍中,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人才队伍的全面优化。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将在校教师送到相关企业中去挂职锻炼,或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对接,使教师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并将企业中直接获得的知识融人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积极聘请企业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充实和壮大实践教学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实践教学的展示台。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时间、范围、覆盖面、效果等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要逐步通过各省级和国家合格评估。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同时,高校要积极寻找合作单位,按照就近布点、分步建设、先易后难、互惠互利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本学科实践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资格认定”制度,设立专业符合度、学生容纳量等质量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鉴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借助别单位的设备设施,或是利用他们的教学场地环境,与基地单位仅是签署协定而已,对其并没什么实质性的投人或支持,学校可考虑通过这种途径让实践基地单位也从中获得一定的好处,比如:资金投人、声誉的提高等等,提高基地的使用率。要认真调研、分析已建基地的情况,分类整合,延伸功能,逐步建成一批适应于多个专业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践基地,积极做好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优秀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培育力度。

(五)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管理标准化是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保证。从实践活动的主客体来看,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纳人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来。教学管理单位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体制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过程监控、督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管理措施到位。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要有明确目标和合理性。对校内实验室,可安排在学期初由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提交本学期的实践教学预安排表,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排课和核查。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考虑安排在短学期和寒暑假等其他时间,让学生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进行现场实践学习,同时也要提前和实践企业进行沟通,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与企业的工作日程相冲突,使得学生缺少实质性指导。

另外,要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360度的绩效考评办法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办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整体评价。也可以按照实践前的教学准备,如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计划等的完成情况,学生对实践项目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程度,实践过程中的教师指导情况,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现场表现,实践后的学生实践报告或成果等来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论文应考虑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目录

基本定义
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编辑本段教育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 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
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 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无可挑剔的)的被动接受者; 3.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4.分等划类的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形式或最好形式,质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 5.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 这些课程理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到充分展现,也必将会向其他课程领域逐步渗透。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就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 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 ⑴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 ⑵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⑶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 ⑷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垦站与实施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均衡与整合,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编辑本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 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综合实践上的社会责任非常多,可是从2001年以后,我们对于这种活动给予的关注又越来越少。 3维学习模型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纲要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具体推动的几个举措如下: 1、继续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化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对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等各阶段的实践活动流程模板进行确认。 2、建设实践活动标准评价与档案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标准电子档案。 3、加强教育部门与共青团组织的联系,推动开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模式,建立开放社会实践基地,逐渐取消当前封闭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经营。推动青少年荣誉体系的建设。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各部门的关联。 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 改进分数评价,逐渐使用素质模型、荣誉体系、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程度。

浅谈社会实践论文精选?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历史,特别是1987年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处在一个持续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规模”活动内容和制度建设上都有较大发展。1997年开始明确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建立完善了从中央到各省完整的推优评优制度。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形式日益多元丰富,大量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型别包括“课外家教”“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竞赛活动”“岗位见习”“创业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积累了经验,提升能力的同时服务了社会。这些活动为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生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尽管种类较多,但从参与人数比例和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着应付心理,只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提升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应该具有更高的目标指向性,也应该接受到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目前来看,能缓解就业压力的创业活动,所引起的重视还有待提升,这表明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是一种示范行为,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培养普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有机结合的程度还不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真正与“专业锻炼”“就业储备”紧密联络,还需要相关部门包括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学生服务管理部门为普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机会。

二、医学生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科学,她不仅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保驾护航,也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当代中医学子在复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道路上更是任重而道远。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的意义,积极把握实践机会,锻炼自我、服务他人。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的特色,不使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为自己成为合格的医生做准备。比较适合中医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特色治疗,为义诊型志愿服务提供途径。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针、一缕艾条、一双手便可轻松治疗多种疾病,因其操作简单、装置简便、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非常便于中医外治疗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型别走进社群、走进群众。中医学子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医术技能,服务千家万户,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社会实践方式。第二,寻师问道,寻找遗落民间的高手。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无数彪炳史册的苍生大医,但仍有沧海遗珠之痛,在民间存在着大量医道高手,他们或有祖传的一技之长,或对中医理论有独到见解,或在自己民族传承千年而不现于历史,这对立志于要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当代医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大量的中医学生,借助社会实践的机会,寻访自己身边或者少数民族中隐藏在民间的医道高手。这既是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方式,更能让遗落在民间随时可能失传的中医秘方为现代医学所用。第三,亲近自然,体会中医博大精深的奥妙。中医大夫看病,离不开理法方药,而支撑著中医学大厦的阴阳五行理论离不开象数理三位一体的理论,从取象于天地,到类比于人身,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大自然的中药也是当代医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产药的山区,来到大自然,随药农们一起,走进原生态的中医中药也是拓宽视野,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理论联络实际的过程中,夯实自己的知识。

三、着力提高中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虽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从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实践教育发展趋势和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具有无限的潜力与重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医学子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大力挖掘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坚持价值取向上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内容和形式上以提高技能为重点,实施体系上以机制建设为突破口,评估环节上以就业储备为核心,各个环节配合到位,才能够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援,要坚持努力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社会实践,喜欢社会实践。

1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

如何厘清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位置关系,现实中还是有不同处理方式。过去传统普遍方式是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教学,甚至于部分高校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计划中根本就没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和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实效性往往因授课教师理论素养和授课风格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难改实效性不强的事实。近来年,随着上级有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颁布了系列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政策档案,强化和拓展社会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正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有关领导和教务管理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之下,有些人认为要想切实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唯有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效确保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需要大大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环节体系中的地位,让其与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对此,笔者认为在这两者的关系的思考中,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走原来那种教师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为主导的“老路”肯定是不行,过度依赖社会实践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的做法也不可取,还是要基于课程概念的角度考虑,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进行主次层面的有机结合。作为课程而言,其基本的推进过程应是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不可否认,理论传授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完成的,课堂理论教学由于其能保证传授知识的连贯性,并且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述系统、准确,对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有益处,为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所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都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指导而展开的,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基础作用,更不能以社会实践教学来代替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还应该是主线,发挥基础性本位作用。当然,对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又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教学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印证,在理解中接受,在体验中学习,因此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延展和完善,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重要性还不足以让其越位代主,舍弃或削弱课堂理论教学的社会实践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

2教师与学生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也不例外。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必须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主导和组织下进行。但由于社会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部分教师对社会实践教学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学生也敷衍了事,结果是导致社会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教师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到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规模庞大的学生群体“新主角”上位,教师则由台前走到“幕后”,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把社会实践任务布置下去,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少作过问,则社会实践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对社会实践环节的主题确定、提纲拟定、报告撰写、优秀报告选定成册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安排和明确要求,尽可能避免学生随便应付走过场,甚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借用”以应付的现象;二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及时指导。学生的整个社会实践过程都与教师密切联络,教师始终在幕后引导启发、传道解惑。在定题阶段,教师要与同学保持联络,在尊重学生自主选题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实践要求和学生实际能力等因素帮助他们选题。学生实施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社会实践程序,及时予以指导,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前,教师要求学生先写一份比较详细的提纲,这份提纲必须得到教师认识或按照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后,学生方可着手拟定实践报告。在成绩评定和优秀报告选定成册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评分细则的制定者,而且是评优成册的评委和编辑组重要成员,自始至终参与、协调和监督。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发挥主体性功能,社会实践教学实效如何最终还是取决于“主角”如何“唱戏”。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充分参与践行的过程,他们的主体性功能体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主题确定、拟订计划、组织实施到成绩评定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虽然社会实践主题是由教师主导的,但学生在具体选题时并不是完全被动接受。教师给出总的要求或范围,只要在教师要求的范围之内学生即可自行拟题,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这样学生选择范围比较广,自主性较强,积极性也较高。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度,全过程均由学生自行掌控,当然期间教师要学生保持联络,在他们需要帮助或有疑惑时及时提供支援。在成绩评定、选优成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成立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成绩评定组,评定过程保持公开与公正,这样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取得理想的社会实践教学效果。

3内容与形式

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是影响其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教师根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准备、实施和总结活动,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自身实际情况的各种具体活动。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能够理论联络实际的各种方式或手段。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相互配合,在内容中突出形式,在形式中反映内容,从而使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和实施要环环相扣,结果务实而不空泛。如何完善和创新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需要共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科学规划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为此,要面向社会现实,在紧密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要与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相结合,便于他们开展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要明确体现思政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开放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仅仅靠教师是很难达到要求的,还必须有其直观性、实践性、便于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合,如实地参观、社会调研、访谈等。在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上,应坚持小型多样、灵活方便,在可行性上下气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因时、因事、因地地选择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切勿千篇一律,宜集体活动的则统一组织,宜小组调研的则分组进行,宜个体活动的则单独进行。同时充分结合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两个时间和空间维度,系统规划实施。在处理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要树立如下几个方面认识:首先,实践不是实验。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教学,它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要从实际出发探索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整体推进的模式;其次,务实不是务虚。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学生主体不是被动地务虚性简单完成任务,而是要主动务实性地参与其中,真正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形散不是神散。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开启的不是有形的教室之门、校园之门,而是学生的思想之门、心灵之门。要充分运用师生交流、课内与课外的联结、校园与社会的接触,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上一篇:适合企业报纸的文章

下一篇:浙江林学院学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