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

初中英语课堂应留给学生的教学反思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31 14:07

 [作者简介]文俊(1973—),男,四川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民办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高级。 本文选自《教育观察·中旬》2014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杂志所有。
  人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因此,在人的初始教育中,应该尊重、利用并激发这一特点,让人的生命感得到充分的张扬。笔者曾对英语课堂提出“动脑、动手、动口、动心、动情”五项原则,但实践证明,孤立地提出这“五动”原则并不能根本改善学生的生命状态,它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丰盈的生命空间。这是因为,纵观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依然是主流模式,教师虽然激活了学生“五动”的潜能,但同时也将他们长期置于紧迫追赶的学习氛围中,以至身心疲惫,生命本身的成长受到影响。
  一、缺失生命空间的初中英语课堂
  思考休整空间的缺失、想象质疑空间的缺失以及交流合作空间的缺失,是学生生命空间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思考与休整空间的缺失
  首先,过快的教学节奏挤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由于课堂容量大,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往往采用快节奏的问答方式,如集体回答,或者逐个站起来回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当快速问答时,反应快的学生优先说出了答案,老师便快速地提出下一个问题。尽管反应慢的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却被迫中断思考,仓促地跟着老师进入下一环节。对他们而言,每一个知识点都半生不熟,甚至很快被下一个知识点挤掉。如此,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夹生的”知识链。在这种看似快节奏、大容量、热闹非凡的课堂上,真正受益的只有少数学生,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事实上不少学生思考的空间受到无情的限制。
  其次,高强度的教学过程迫使学生放弃休整的时间。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10-20分钟之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想的稳定状态,随后注意力开始分散下降。但是为了追求“高效课堂”,很多老师都采用高强度、无间歇、“急行军”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刚学会一些生词,或者大致读懂了一个语段,还没来得及理解记忆,就得进入下一个环节来运用这些新学的知识。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力不从心,却又不得不提防老师的提问,致使他们在20分钟以外的时间内,空耗时间而备感疲惫和焦虑。
  (二)交往与合作空间的缺失
  上述两种空间的缺失致使学生更无相互交往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在课堂上出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奇怪现象,这显然有悖于集体学习的初衷。集体(小组)学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学习过程可以是立体的、交互式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即可以通过交流、合作、探讨等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当某个学生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一定会及时察觉,但是如果同学之间简短交流讨论一下,可能很快就会解决彼此的问题。但是在快节奏的课堂上一般不会留给学生这样的交流间隙。虽然在英语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练习,但通常小组的建立一般是根据座位划定的,且一旦设定就不再调整。可想而知,长期和同一个人合作,同学间势必会失去新鲜感,从而导致information gap的消失。其实,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但由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缺乏互动,其心智自然得不到互补而难以完善,而不健全的心智又会成为他们进步的障碍。从学科特点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基本的功能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借助它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因此,交际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可以想象,英语课堂如果缺少真正的人际互动,那么学生学到的势必是“会做题而不会交际”的哑巴英语,这也正是十年前国家狠下决心推行课改的重要原因。
  (三)想象与质疑空间的缺失
  “高强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学生想象空间的缺失。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这是因为长期的“授受教学”使学生养成了无条件接受的习惯,遏制了自身想象力的发展。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从小就习惯了服从教师,对所有问题都渴望唯一的标准答案,久而久之,甚至害怕对开放型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对自己的答案也总是感觉不确定。尽管有时老师的解释并不能使他们信服,他们也不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大胆猜想。因为缺乏想象的空间,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却无法和现实中的知识建立连接并且扩展其使用范围。然而,没有想象力扩展的知识是没有生命的。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的重要性还在于,想象与记忆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想象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形成新的结合的过程”。因此,学生一旦失去想象的空间,其思维得不到拓展而永远囿于教室内、课本里。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石。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一个只会跟着老师学习而从不质疑提问的学生,他的学习永远都只能处于一个浅层次。因此,质疑提问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取英语学习资源的途径和机会大大增多,这就意味着英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和权威,英语教师的知识面、知识结构甚至知识本身的科学性都可能随时面临学生的质疑和挑战。但是过快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无暇分辨教师所言是否完全正确,即使学生头脑中闪过一丝疑惑的念头,他也不可能打断教学进程向教师提出质疑。至于“提问”,本应由学生发起,教师解答。可是在“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上,“ 问”的主、客体发生了颠倒,即发问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从新授知识到复习巩固,学生被一“问”到底。这样的模式不仅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弱化了学生批判质疑的意识。
  二、教师应为学生营造生命的空间
  (一)建立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教学空间
  高强度、大容量的教学课堂实际上破坏了学生生命状态中的平衡的过程。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平衡,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认为,“人的大脑皮层有不同的区域,管不同的事情,从空间说,某一个区域兴奋的时候,另一些区域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它就是休息”。因此我们要建立循序渐进,张弛结合的教学空间,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动思考与休息的间隙。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同学有更多的时间主动思考。教师的每次提问不应走过场、形式化,而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尤其要避免“有人举手就回答,有人答对就pass”的模式。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设置不同形式的练习进行重复训练,以确保大部分学生对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教学环节之间老师可以留出一点思考发问的空间,让学生快速消化一下前一阶段学到的知识,并利用这个机会查缺补漏,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建立情感交流的场所
  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其生命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全面开放的系统,他们伸出的所有接收养分的“根须”都有价值,理应受到保护并得到全面发展。交往,特别是情感的交往是人的需要,并且在人的需要系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社会刺激是人的智能赖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任何形式的长期禁闭都会造成智能损害。”因此,人为地阻断交往不但会造成心理缺陷,以至人格的不完善,于近期会影响学习能力系统的完善,于长远则会影响社会能力系统的建立。所以,将学生成绩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看起来是对学生的关怀,实际上是披着一层虚伪的面纱,它是以扼杀学生生命空间为代价的。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的间隙,给学生一个相互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应依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尽量设置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讨论、争辩、互助、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然地发展情感。同时还要有意识地避免为他们指定搭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扩大交流的圈子。在课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小组活动,如辩论小组、才艺展演、英语短剧等,让同学扩大交往的空间,自主地选择合作伙伴,更有兴趣地学习。
  (三)建立教学相长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教学相长”与“因材施教”是我国历代教育家总结出来的宝贵教育经验,也是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模式。《学记》中最有价值的命题就是“教学相长”,它告诉我们“‘学’是通过教师的‘教’才知不足的;‘教’也是通过学生的‘学’才知困惑的。教与学共同组合为一个过程,教与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说到底,是“教学相长”的良性关系构成了学生成长的生命空间与生态环境。
  首先,教学相长要求转变教师主动地“教”与学生被动地“学”的教育模式。既然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老师就应该适时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其次,教师应该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无论其整体水平如何,其中的个体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提问、家庭作业以及课后辅导,都应努力体现差异性、层次性和个别化,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剔除冗余时间置换生命成长的空间
  观察发现,许多英语课堂一方面存在学生生命空间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各种冗余低效的现象。因此,构建宝贵的生命空间完全可以通过删减冗余的时间得以实现。
  (一)以学定教,重构教材
  首先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规划教学进度。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师应根据学情设定合理的教学进度,努力避免因赶进度而不得不压缩课堂空间的做法。同时,教师应当依据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删繁就简,去粗存精,重置模块顺序,让教材为教师服务,课堂的张力就会放大,学生也就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二)精简高效,努力剔除低效的课堂内容和环节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可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完整,依然给出两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skimming的技巧找到答案,因此浪费不少时间。同样,对于有些学生已经熟知的词汇,教师依然有滋有味地反复讲练。这就是典型的冗余现象,删减这些冗余的环节就能换取更多的空间。
  (三)以“学”为主,尽量减少老师“灌”的时间
  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有些学习内容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再经老师的点拨便可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过多的讲解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总之,教师应当认清学情,定准目标,精简内容,挤出时间,从而赢得休整、思考和交往的空间。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成绩更容易量化和认可,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和生命状态。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并据此建立起一个符合正常教学关系的体系与模式,以此对抗社会的浮躁,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丰盈的生命空间。
  参考文献:

上一篇:普通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论学校教学改革的课堂立场与文化建构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