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影视资源与生命教育的精神对应性

发布时间:2016-05-11 14:22

  近年来,学生中自杀、他杀、虐待动物、性生活堕落等事件屡屡发生,表现出生命意识的淡薄,必须引起我们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进行生命教育应该选择具有对应性的精神资源,而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正蕴含这种精神资源的对应性。影视作品如同一个个现实的案例,一段段丰富的生活片段再现,把人性中健康的、病态的方面都鲜活地呈现出来,给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深切触动。每个观众正是从自己的潜意识去认同影片,与生命情结获得同构,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自己的生命体验,整理自己积淀的情绪,在深层次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重新接纳自我,带着如阳光般温暖、轻盈和纯粹的好心情,投入生活和学习中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一、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本体存在

 

  人之本已存在在于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应使其认识到生命的神圣。生命由自然孕育而成,既是创造之源,又是创造之果。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生命对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无法从头再来。每个人的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生命的存在有限而脆弱,偶然的天灾、瞬间的人祸,都会使生命消逝。人应该对生命有敬畏的态度,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保持永恒的信念。

 

  《入殓师》中以失业的年轻大提琴师身份入行最终成为出色入殓师的小林,在庄严静穆的纳棺仪式上态度虔诚,手法轻盈地为往生者献上最后的美丽,用坦然的心去面对死者家属的挑剔,其一举一动,守护的是人的生命的尊严,不仅体现出对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更表达了对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的个体生命的尊重。入殓师与艺术家的身份合一决非偶然,寓示着入殓师是最为特殊、最为神圣的艺术家。没有什么比生命还要美丽,入殓师正是用自己的双手,逾越生与死的界限,给人以最后美丽的升华。由此,我们可以反观生者的存在本质,捍卫我们人所应当具有的尊严和高贵,进一步增强我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当然,人只是生物系统的一个种群,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关涉到方方面面,与其他动植物生长一样,都必然要遵循自然性或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在地球上一个生命不会比另一个生命更加尊贵。把生命教育置于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进行关照,在生命教育的实践历程中,指引生命个体着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让人尊重人,让人热爱自然生命,关照人类生态环境,体悟人生的社会价值。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动物题材电影就开始悄然发展壮大。动物题材电影通过展现与人类共存于世的另类生命状态,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审视自然和生命的全新视角。纵观近年来引起广泛轰动的精品如《微观世界》(1994)、《迁徙的鸟》(2001)、《虎兄虎弟》(2004)、《帝企鹅日记》(2005)、《阿凡达》(2009),展现动物的视角从早期的人类的附庸、朋友或敌人,到越来越趋向于将动物表现成独立的生命个体。这种对待动物的观念显然超越了单纯的对动物的爱与怜悯,而是一种更平等的生命尊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自省力量的复苏。

 

  教育要高扬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性,这是生命本体教育的价值追求。将影视作品中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与生命本体的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是人的生命共同体中彼此拥有和互相承载的统一体,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神奇和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生命、追求生命,渴望成长。

 

  二、探寻价值——重视生命的意义支撑系统

 

  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靠生命存在自身说明的。人的生命总是要有方向或者意义的,否则,现实的人生即使展开也是在茫然无措中。因此,生命的存在与实现,首先必须是建构自己的意义支撑系统,去探寻个体生命可以怎样为自己的存在植入意义,即探寻生命的价值。这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立志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首要环节。志就是人的志向、信念和追求,立志就是要确立志向。影视作品中多有展现主人公为理想奋斗、拼搏的题材,即所谓励志片。

 

  《张小五的春天》就是一部健康、清新有品位的青春励志电视剧。主人公的成功靠的是拼搏、努力和奋进,是排除万难、绝不回头的坚定信念。张小五办公司历经多少辛酸和磨难,她的境界逐级提高,在创业的过程中最终完成了灵魂的升华。张小五这样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提升人生意义,实现人生价值,才是真正的幸福。而人要实现幸福人生,就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对幸福的追求抱以平和的心态:创业艰难而又充满了欢乐,只有百折不挠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才有可能成功,千万不要去做一夜致富的美梦。

 QQ截图20160511141352.jpg

  生命存在是价值体现的载体,价值体现是生命存在的灵魂。珍惜生命的最终关注点是人的生命的价值。保全生命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可可西里》中,生命的价值是比生命更为可贵的东西。

 

  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珍贵高山动物藏羚羊的反盗猎行动。《可可西里》的亮相让观众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执着而无私的行动肃然起敬。这是一个孤独的小群体,他们没有编制,没有给养,没有工资,自发地行走在美丽而苍茫的可可西里。野牦牛队这一自发团体有着巨大的献身精神与道德自律,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野牦牛队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进行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两任队长先后牺牲。尽管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他们的生命价值探寻过程是有限的,但其精神却是永恒不灭的。

 

  生命是一种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外表的富丽,而在于心灵的善良、人格的健全。这些体现生命价值探寻主题的影视作品就是以艺术形象引领学生精神前行,激活生命潜能,固化生命意志,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真正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实现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转换。

 

  三、反对异化——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

 

  追求生存条件和追寻生命意义是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追求享受和享受人生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固着在生存问题上,一切为了生存,一切只有生存,满足生理性需求、生理性欲望即成为他的生命的全部内容,当人们形成肉体欲望最重要的生命意识,进而执著于有形可见之物,就会建构起物质主义的、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应的生命境界。

 

  西方学者达拉里认为,教育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是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于是,现代社会最为深刻的生存悖论就是:人在物质上越丰富,在精神上就越贫困。把生活中的拥有等同于生命存在本身,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时,无疑会痛感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痛苦,寻觅不到生命的幸福家园,结果导致精神萎靡,甚至轻贱生命、放弃生命。

 

  《雨人》中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生活中充满了算计甚至对立、情感世界极度失衡的查理对单纯木讷的自闭症患者雨人雷蒙从最初的冷漠到同情理解,再到真正地尊重和喜爱,他褪去了功利和贪婪、冷漠和怨恨,逐步学会了心灵的沟通,学会了体味亲情。短短的七天,他完成了一次奇异的成长。在人们追求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对人性自然发展的压制,所谓的正常人丧失了应有的淳朴和本真,于是,所谓的发展实际上却成了一个异化的过程。反倒是心智上存在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可笑笨拙的人物恰恰因单纯幼稚凸显了自身尚未迷失的本性。

 

  此类反对生命异化、呼唤人性本真回归的影视作品启示现代教育需要突破太过关切人之生存的现实性,而忽略人的精神性存在的困境。只有关涉人性、情感的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历史的助力,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人类的进步。只有不断审视人类生存境况的教育,才能把人从非人的世界、非人的境遇中解放出来。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就会有对学生当下身心活动的超越和统合,执著于超越的生命意义追寻与实现,建构起理性主义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应的生命境界。

 

  对完美人性期待的影视作品的背后,渗透着艺术家们对人类生存的关怀和思索。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有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都能把这些哲学家、艺术家的课题和责任贯彻在生命教育当中,贯彻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存过程当中,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其幸福生活或许才有指望。

 

  作者:唐湘宁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上一篇: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分析

下一篇: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