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发布时间:2015-11-16 10:04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 娱乐化 亲近数学 愉快地 最喜欢 有滋有味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数概念不是直接教会的……”这说明儿童形成数概念必须通过他本身的大量感知、从经验中逐步形成。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因此,小班数学活动宜生活化、娱乐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实践也证明,幼儿必须通过对自己所熟悉事物的感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知识,那么,我认为最佳途径就是幼儿的生活。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就使小班幼儿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就依据每一个日常生活过程来渗透数学活动内容,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吃饼干时,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这样小朋友在吃饼干的时候便不知不觉的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而且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总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的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数学的乐趣。
  又如家里、幼儿园的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到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教师可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当各种颜色的毛巾集中在一起时,教师可告诉幼儿这些都是毛巾 ,从而初步渗透集合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 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活动中我们常常会提供一些和数学学习相关的材料,使幼儿在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探究和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系统的构建数学知识。操作材料本身的特点及由这些特点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因而,提供材料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活动目标为出发点,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发掘材料的潜能,使之能实现多项目标,发挥最大的功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概括能力低,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因此,材料的提供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针对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更多提供的则是一些动手操作类的内容。十二月份,随着天气的变冷,冬天悄悄的来临了。孩子们逐步发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树叶都落光了,河水结冰了,小乌龟冬眠了……于是,结合“冬天来了”的主题,在区角游戏“数一数”中,我为幼儿设计了一张“小雪人”的图,让孩子数数每样东西的数量,如2个雪人,3个铃铛,4只小鸟……再把数字贴到相应的标记处,使幼儿从形象的图片上感知物体的数量关系,并通过具体实物在头脑中产生的表象,再经过思维过渡到数字。而且在设计时渗透了事物的多向性。如:树有大小之分,鱼有颜色、方向之分等。多元思维元素的渗透促进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实际动作,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更要通过提供材料,让幼儿在学学摆摆、看看想想中去促进他积极思维,获得经验。“造房子”也是主题“我爸爸我妈妈”的一个游戏内容,我为幼儿提供 了画有正方形的房子底版和剪好的形状各异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幼儿可以通过图形和水在塑料板上拼搭组合成一幢漂亮的房子、各种小动物、汽车等自己喜欢的物品。要拼满很简单,但如果要比谁选择的图形少时,则对幼儿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性,能力强者选择复杂的组合图形拼搭,能力弱者选择简单的图形拼搭。在照顾到幼儿个体差异的同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变通性。这也说明在为幼儿提供可探索的操作材料的同时还要体现层次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从幼儿的学习心理看,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小,控制能力差,注意集中时间短,所以更要注重孩子学习的方式。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最自然的形式。只有重视形式的多种变化,将学习融入于游戏之中,才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刚入园,我班开展了“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为了使幼儿喜欢来幼儿园,我特别注重了活动形式的设计。如:比较多少,选用了幼儿喜欢的“火车开了”游戏,将小椅子搭成一节节车厢,每个幼儿带上头饰扮演某种小动物,老师邀请小动物坐上火车,让幼儿通过小动物和车厢的比较来获得多少、一样多的经验。这种情景式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此外,我又设计了游戏“变魔术”,让幼儿闭上眼睛,再让幼儿睁开眼睛,看看老师变出的苹果和梨哪样多哪样少,比比谁说得又快又对。孩子们兴趣浓厚,集体活动的快乐激发了他们来幼儿园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观察思维的敏捷性。
  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节和气氛, 幼儿的智力是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提高的,而幼儿的思维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发展的。所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只要教师能从主题的目标出发,细心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将数概念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那么主题背景下的数活动自然也能有效地开展。而且在主题背景下所开展的数活动不仅仅是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则是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我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这样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的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现将我是如何在游戏与体育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年龄的特点,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可是,在我们组织幼儿观看老师表演的童话剧时,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的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我在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复习时就利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在摸袋中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了眼睛观看到底变出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图形,而且还期待着下一个老师将会变出什么来。这样枯燥的数学活动就变得有趣,而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效果也更好。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的孩子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特点,在认识空间方位“上、下、里、外”这一概念时,我让每个幼儿拿了一个呼啦圈,孩子按照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上,孩子马上把圈举得高高的;下,孩子马上把圈放在下面;里面,孩子赶快跳进圈里;外面,孩子马上跑了出来。整个活动孩子一直情绪高涨,在趣味化的体育游戏中,把这一概念了解的滚瓜烂熟。
  又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活动时,我则利用皮球、羊角球、海胆球,创编了一个“我给球儿来排队”的体育游戏。结合图形教学活动时,则创编了&ldq uo;跳房子”的游戏等等。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的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
  它能提高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味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数学活动组织的不好,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对小班幼儿尤为重要。因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作为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个任务。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和成人正确的引导、恰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良好的活动方式成正比的。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幼儿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本领(采蘑菇)从中可以学习“比较多少”、“比较大小”、“1和许多”、“点数4以内的数”等知识。认识“上下、前后”,我设计了“捉迷藏”、“逛公园”的游戏,让幼儿在不同的地方找到其他小朋友和小动物,并能完整的讲出:“我在树上找到小松鼠;小猫藏在桌子下。”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方位词。还有“小羊过生日”、“小猫钓鱼”等游戏都是为完成这些目标而设计的。
  参考文献
  [2] 杂志《幼儿教育》家教版
  [3] 《现代教育理论》

上一篇:幼儿自主阅读的“三指导”

下一篇: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