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新时期以来《良友》画报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3-12-06 05:41

  摘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梳理新时期以来对《良友》画报的研究状况:《良友》文献资料整理角度、《良友》都市文化建构与“现代性”研究角度、《良友》“本体”和文学史研究角度、其他研究角度。最后,提出笔者对《良友》研究前景的一点展望。


  关键词:《良友》研究,都市文化建构,现代性,本体


  作者:冯伟


  《良友》画报由伍联德1926年2月15日创刊于上海,至1945年10月停刊,共出版正刊172期和特刊2期,共计174期。在我国画报史上,虽然之前已有1875年上海清心书院出版的《小孩月报》、1880年上海圣教会印行的《图画信报》、188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点石斋画报》等,但皆内容狭隘,未能持久。《良友》则以包罗万象的内容,二十余年的刊行时间,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学者公认的中国近现代最具历史价值的画报。


  新时期以来,对《良友》的研究论述资料并不多。下面,我将通过四个方面通过对《良友》研究资料进行梳理,以期对《良友》研究有所裨益。


  一、《良友》文献资料整理角度


  继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了《良友》画报全26册后,香港良友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良友》画报合订本21册,齐集了1926年到1945年间出版的全部172期画报及2期特刊,并包含所有插页、拉页、彩色贴图。所有页面均以原尺寸还原,忠实再现当年老画报的原貌。198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了原《良友》画报编辑赵家璧《编辑忆旧》一书。2002年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了《良友》画报第四任主编马国亮著述的《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一书,是关于《良友》画报的一本重要的回忆性著作。全书共25万字,并无严谨的历史体例,以与杂志有关系的人物为主线,串联起《良友》各个时期的编辑与报道,并且有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交代。这本著作是目前《良友》研究中最为全面可靠的一本文献资料。


  二、《良友》都市文化建构与“现代性”研究角度


  正如陈子善所说:“《良友》新闻性和文化性并重,多样化和大众化兼备,是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的出色代表。”他完全赞同李欧梵的观点,即“讲述《良友》的故事,正是在于它30年代有意识地为‘现代性’作广告,借此帮助了上海都会文化的建构。”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果中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在《从〈良友〉画报广告看其对上海文化空间的意义生产》一文中,她探讨了《良友》画报广告对上海消费文化空间的意义生产流程及类别。在《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一文中,她认为《良友》在营造都市文化空间的主导地位时,在同一空间里进行视野上移和下移的行规变化,将介入不多的政治话题(上移)和上海街头文化(下移)渐渐地并进《良友》的经营视域,导致都市文化空间的扩大。在论述《良友》对上海街头文化的想象性构建时,吴果中指出,《良友》采用平民化的传播技巧,尽力捕捉中下层市民及乡下人的街头生活图景,以故事的叙说方式和图文的双重表述体现媒介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建构了在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和市民文化景观,典型地折射出编者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吴果中在她的学术著作《〈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整合了她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良友》画报本体研究、《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的空间生产、多维文化视域中的《良友》画报。论述《良友》画报文化建构的文章还有李康化的《〈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和宋媛的《新旧共存,雅俗易位――从〈良友〉画报看民国二十年代文学时尚》。


  李欧梵在其《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26―1945)》一书的第二章“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中单独抽出一节研究了《良友》。他总结道:“至少在上海,现代性,正如它的译音‘摩登’所示,已成了风行的都会生活方式。因此《良友》画报开创了画报业的第二阶段――用以反映‘摩登’生活的都市品味――因30年代早期起开办的大量电影杂志而变得更加魅力四射”,“到30年代早期,《良友》画报上已营建了关于都会现代性的一整套‘想象’。”韩国学者金秀妍在《可贵的“现代”尝试――〈良友画报〉研究试论》中,系统论述了《良友》画报的“现代性”。一是现代知识与商品性的绝妙结合,这也是决定杂志性质的决定因素。关于《良友》对“现代性”的建构问题的研究文章,还有马中红的《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张琰的《〈良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时尚想象》、钱丽娜的《上海都市文化的图像叙述――解读〈良友〉画报》以及刘永昶的博士论文《作为时代图像志的〈良友画报〉――一个现代性视域中的媒介研究》。


  学者吕新雨则反对将《良友》研究定位在对上海新都市文化中消费主义“现代性“的论证上。如果对《良友》画刊的研究多注重它的商业成功,把它看成简单的市民刊物、时尚杂志,从而把它追认为今天中国大众传媒商业化之前身以及合法性论证,就遮蔽了《良友》的启蒙主义价值追求,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当时的《良友》在全世界华人中能够迅速受到欢迎。


  三、《良友》“本体”和文学史研究角度


  如果说对《良友》都市文化建构和“现代性”的研究是从宏观框架出发,剖析《良友》的微观要素加以论证,那么这里的“本体”研究角度就是从剖析《良友》微观要素出发,试图得出某些宏观结论。


  杨春晓解读了《良友》画报的封面。在174期《良友》中,只有11期的封面是男性,剩下的各期全以女性为封面。“封面所营造出来的女性新形象,富足、时尚、年轻、漂亮。她们预示的这种生活,对于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难以效仿和追随的……”张品也在他的毕业论文中研究了172期《良友》的封面女郎,还以美国为例,将《良友》封面和当时国外的封面杂志女郎作了比较分析,探求了它们风格上的关联。


  马媛媛和李同法在《〈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一文中,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揭示了“良友遍天下”的原因。刘永昶在《大众文化认同与消费主义策略――论〈良友画报〉的电影栏目叙述》一文中,通过对《良友》画报电影栏目的剖析,个案考察了《良友》画报对于都市中兴盛的大众文化的理解。黎宁则在上个世纪初期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为背景,解读了《良友》中的女性形象:封面――为人们提供了妖娆多姿却善解人意的富有女性,成为女性读者羡慕模仿的对象,成为男性读者心中女性完美形象的符号;内容――通过展示上流社会女性的生活轨迹,满足了大众在日常生活层面对新的都市生活方式的需求;广告――美女主角比比皆是。郑绩的《从〈良友〉看左翼思潮在大众层面的传播》一文,通过对《良友》进行纵向的考察,梳理了左翼思潮在该杂志,尤其是文学部分的表现,从而对左翼思潮在现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形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了《良友》吸收、表达和改造左翼思想的渐进过程,并以此作为自身销售的保证和促进。吴福辉的《海派文学与现代传媒: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以《良友》画报为例,探讨了报刊与文学的关系,指出《良友》画报实际上成为了当时文学的载体和文学家们的公告空间,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文学传播功能。


  四、其他研究角度


  除了上述三个研究角度外,还有一些研究文章另辟蹊径。


  从美学和艺术角度立论的有:汤静的《〈良友〉画报与美术传播――新型的美术大众传播载体》,阐述了以《良友》画报为代表的新型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美术进程之间的关系。王跃年的《从〈真相〉到〈良友〉――1912―1937年中国摄影画报简论》认为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摄影术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中国出现了一批以《良友》画报为代表的摄影画报。他以《良友》画报为个案,理清了这一时期摄影画报的发展状况。


  吴果中的《民国〈良友〉画报影响力要素的综合解析》一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良友》传播魅力的要素。马媛媛在她的硕士论文《伍联德与〈良友〉画报》中阐述了伍联德的办报思想及《良友》画报对其办报主旨的贯彻,并分析了《良友》画报成功的原因。郭巍在其硕士论文《〈良友〉画报研究》中,从传媒特性的角度,分析了《良友》画报。


  五、结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年,《良友》是国人望眼世界、开启智力、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也是外国透视中国的一扇窗口。时至今日,《良友》以其图文并茂的内容成为我们了解中国20世纪上半叶近20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景的珍贵历史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对《良友》画报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良友》都市文化建构和“现代性”研究方面已略成体系。无疑,《良友》画报以视角意象构建的“现代性”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但如果只是纠缠于《良友》表层要素(包括其文章、图片、办刊宗旨等等),就会阻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良友》话语体系与中国现代文化生发过程之间的关系。


  另外,目前从出版发行史、编辑史、美术史等角度切入《良友》研究的文章已出现,但是,从现代传媒大视角出发研究《良友》,尚是一片空白区域。《良友》画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重要一份子,其与现代传媒精神、现代传媒理念、现代传媒“传播―接受―反馈”效果研究等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有待突破的切口。本文来自《内蒙古画报》杂志

上一篇:电力调度运行中电力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内蒙古自治区地热资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