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大学生社会化的困境影响问题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06:08

 

 第1篇:浅议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体育文化的存在,是社会需求的某种体现,涵盖了运动与教育的范畴,既能够观赏也能够参与。对于高校体育文化而言,校园是主要的空间,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其主要内容是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体现的是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群体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高校体育文化本身源自社会大文化,更融入了校园精神的群体意识,能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高校体育文化本身不仅有着健身健心、教育导向的功能,还可以起到娱乐调节的效果,更能够发挥激励凝聚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含义与特点


  大学生在经历了中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之后,迈入了一个更高的社会化个体层次。大学阶段,是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关系到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接受政治、道德、角色、职业等方面的教育,以形成独立、成熟的品格与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大学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成熟度,对于社会化的内容,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求。学校和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其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在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每个人的选择与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性,因而其社会化程度也因人而异。


  三、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兼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体育固然能够促进自然属性的发展,但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进而促进其社会属性的发展。首先,优良的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其健康的性格。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有效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其能够更好地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再次,通过拓展大学生的交往空间,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離,培养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校园体育文化还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培养其社会角色的意识担当。


  2.消极影响


  尽管高校体育文化在很多方面,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无法忽略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在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不利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容易产生挫折的心理,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究其原因,既有大学生求胜意识过强、对竞赛缺乏信心以及个性特点等主观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的消极评价、所参与竞赛项目的性质、竞赛对手的实力等客观因素。


  四、如何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促进作用


  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


  在大学教育结束后,大学生将面临激励的社会竞争。不仅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更要具有基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说,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健身体育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其自我调节的功能。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实现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


  2.积极搭建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平台


  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建筑等硬件基础设施。面对当前体育硬件设施基础薄弱的情况,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的力度,加大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等。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生活作风与个人修养的培养,更有利于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的形成。


  3.弘扬体育文化精神


  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在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弘扬体育文化精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沉淀积累的学校精神,更是全体师生群体意识与精神力量的体现,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能够增强人们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让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作者:张小妮

  第2篇:转型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困境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为主体的大学生在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中,与社会活动不断调试,接受社会文化和行为的模式的教化、发展个性心理的过程,即指大学生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过程。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适应、认识、改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变现互相联系,如果更本不适应社会就谈不上社会化问题。其次,错误的对社会的认识也会导致错误的对社会的改造,这也许就是社会化中关键性的问题。最后,即便适应、正确的认识了社会,那么改造也是有选择性的,有没有这样的魄力去改造也是问题。所以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并且正确对社会认识,最后有勇气去改造社会的当代大学生。


  一、大学生社会化研究意义


  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体现与标志,其基本含义是指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的变动。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了全面而快速的社会转型,各种思想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着强烈冲击,大学生社会化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1、大学生完成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需要


  大学生在个性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交往和社会实践来认识社会、掌握社会,更能通过社会实践参与社会。交往是双向的,在社会实践的同时,大学生也就在真正意义上发展完善了自我。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思想。这里的“一切人”正是社会的主体。所以人们希望得到社会的薄重和承认,以实现自我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中坚力量,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社会的认可,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所以在把握青年的同时就掌握了整个时代。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至今仍然是重点。然而经济建设的重点是生产力,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发展的需要。由于发展生产力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化前沿研究。所以大学生作为相当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发展快慢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于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社会化,所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大学生作为准人才,必然应该受到重点培养。


  中国面临的转型时期的不稳定、急剧变化、复杂思想等等的冲击,需要思维敏捷和富有创新力的大学生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处理,所以他们将则无旁贷地接受历史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有提高自身适应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和素质,即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加速市场机制的运行,才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3、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府历来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展示人类文明的一个窗口,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影响和辐射作用,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在转型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4、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体制,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大学生是一个觉悟的群体,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先进的思想文化素质,所以最有公平、自由、进步、个人意识的思想。所以让大学生成为这些先进思想的领头羊,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和现社会的有力的助推者。


  二、转型时期大学生社会化的困境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价值的评价失当,市场经济下多元化思想,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失衡


  改革时代个体人格在形成和发展中,之所以形成落差较大的好坏两级,除了有其各自滋生的土镶,个人对于人格的主观选择即以什么样的人格作为理想人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好的人格选择大都以个人与社会的调适为目的;而坏的人格选择则大都强调、注重人格中的自然本性的实现,并以此向束缚、规范人的自然本性的社会性发出挑战。这种选择者总是追求个人人身的绝对自由,甚至向这种自由的社会宣战,最后导致不顾他人利益、以他人为对象的极端占有欲和纵欲。


  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过于注重“个性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不满足现成的结论,愿意通过自己的头脑分析解决问题。总之他们追求知识,喜欢新奇,超越现实,“理想主义者”可谓众多。把现实中的消极因素放大对待,而对美好的事物放大理想化与神圣化。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幻想,而忽视了现实的基石作用。所以只在校园里死读书本的学生刚步入社会便产生了陌生感和紧接下来的消极和不满,引起了自身价值取向的摇摆。


  市场经济的推进,务实和追求金钱成为当代大学生体现个体价值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大学生不再“耻于谈利”。这是由于大学生吸收了市场经济中的实用主义思潮。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显示,有62%的学生写到“追求实惠”最能刻画当代大学生的形象。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矛盾困绕着当代大学生们。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们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由于青年自身所具有的不稳定特征,青年中求真务实的观念一方面正在转化为生产力,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隐忧。青年的择业观在反复;功利色彩的社交观念正在形成;越来越注重实用学科,而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学生们也越来越注重实惠。


  2、应试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失衡发展,高校教材与社会脱节


  过去单一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上的失衡发展。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没有很强的能力,不可能有良好的素质,“恃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要转化,就要学习思考实践。孔子主张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说明要把知识、能力转化为素质要经过思考、实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考与实践中把渊博的知识转化并升华为强大的能力,进一步把它们转化并升华为高的素质,克服目前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只懂书本、不会实际操作。毕业生分不出去,不但给学校、也给社会造成了压力。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不发达地区仍使用八十年代初的教材,教材的陈旧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方法上,仍有“满堂灌”式的单项教学,忽视了教学中的“双边”作用。死板的课堂,难以使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反过来也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之。如果把这种学生箱送到社会,试问大学生的价值何在?


  3、自我意识增强,实用主义盛行


  “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等许多“自我”概念的产生足以说明他们的特点。大学生们在转型时期的变革中寻求静止,追求自我,从而忽视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利已主义”现象极为严重,使得个体无法向社会化发展。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问题上,有63%的学生选择“个人事业成功、生活美满”;对于“什么是人生最大幸福”的回答,居于首位的是“个人事业成功”。在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上注重自己的利益,追求自我实现。许多学生赞成大公无私的提法过时了,并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的、开放的体制,在这种体制的影响和冲击下,大学生的思维已由单向趋向多向发展。他们学会了感性和理性的思考,辩证与唯物地看待问题,所以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困惑他们的思维,减慢了社会化的进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观念、功利思想、竞争观念、自立自强观念,以及“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享乐主义”观念和“拜金主义”观念一齐冲击着学生们的心灵。这使部分同学迷失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偏离了社会化发展的轨道,采用急功尽力的方法作政治判断与选择。50年代“把教育献给祖国”的大学生风采,正变成以自我为中心来决定留去的实用主义哲学,经济法则似乎取代了道德标准。


  三、解决这些困境的对策


  1、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我们承认,中国现在暂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开放还不是很久,的确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窗户打开了,苍蝇蚊子一齐进来了”。现在社会的腐败现象确实比较严重,人际关系淡漠,“金钱万能”思想四处盛行,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是社会经济变革、转型时期的历史必然。反而这个时候大学生处于思想和社会的前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经得起社会的诱惑和打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武装自己,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架起以奋斗为乐的桥梁。


  当一个人思想上的矛盾的不到解决时,就会发生犹豫,从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和自己的信心,甚至引起自己信念的倒塌。可是只要是矛盾的到解决的话,就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立场。这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去强调这个问题。首先,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或矛盾我们要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意愿的东西,而现实是客观的存在;理想当然比较丰满美好,现实是却充满了缺陷和不满;理想从时间上来说是未来的,而现实却是当下的,等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也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然后,如果我们想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要通过实践的环节。理想毕竟只是一种设想,要将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实践。著名的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经打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可见,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困难和挫折,理想之舟的航行处处会碰到急风恶浪。因此,只有通过自己踏实的实践才能够将理想变为现实。


  2、从家庭出发增强科学教育,学校教育应转变成全面科学教育,同时加强高校教育制度改革


  社会化的起点就是家庭,这也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父母家庭的教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所以家庭教育相当重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从方式上都应该有所变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发展需求。应从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发展为一种有意识有明确目标的教育,应从单纯的重智轻德教育发展为德智体协同发展的全面教育,应从模式的经验教育发展为高效率的科学教育。


  学校是有计划、有系统、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技能、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它在社会化中占首要地位,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学校通过教材、教学、教师人格和各种组织及组织的各种活动等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作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最狭义地讲,它可以指职业训练,帮助他们在各自的社会中掌握生存并发挥作用的技术和技能。古人云:“授人一鱼,可供一饭之需;交人一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可见,学校教育是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课堂。目前,我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素质教育,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它是一种立体和动态的精神生态学,其内核在于开发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本质大力弘扬其创造性活力。因此,涵盖面宽广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实质是由以自主、能动和创造为特征的主体性教育辐射开的。这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必将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


  3、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既定目标而进行自我行为调控的活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大学生自我管理行为的内容看,既有对由合理需要、正确动机而产生的良好目标选择、行为监督,又有对由不合理需要、错误动机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的目标高速行为限制,还有对那些虽然合理需要、正确动机产生的行为,但受主客观条件影响而目标偏转的行为调控。从大学生自我管理行为所采用的手段来看,有法律、道德、纪律和习惯四个方面。


  新时期的人文精神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主体意识,独立思考和社会批判精神;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意识,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全球眼光;精神与物质并重,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民主参与意识,法制契约观念,开拓进取精神,效率效益并重观念;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宽容、合作、互助、奉献精神;理性、求实、创新、自由探索争鸣、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开发与保护自然兼顾,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环境意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礼仪修养等等。具备和强化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重要表现。


  作者:李白

  第3篇: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德育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社会化发展中出现的负面结果和影响,还应看到个别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显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如价值观念扭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日益增多、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品格修养存在缺陷、心理沟通存在障碍,等等。我们必须从德育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德育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价值定位


  (一)德育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导向作用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全球范围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从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看,我国正处在一个大改革、大调整、大发展和大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学校以政治理论课与德育课为主渠道,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青少年学生爱国、成才、奉献意识的不断增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达到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导向目的。


  (二)德育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动力作用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一般的说,一个人的追求目标越远大而崇高,则学习的热情越持久而富有动力,德育的功能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习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并同他们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就使青少年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充沛的学习热情,不会被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压倒,能以坚强的学习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德育对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精神动力的作用,这种动力体现在学习中的自觉性、持久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理念陈旧


  高等教育中的德育存在着内容与实际脱节现象,缺乏说服力与实践性。集中表现为德育的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无法解答学生的内心困惑和实际问题;理论不能适应学生的思想实际,难以形成沟通;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正面性,很少提及或根本不提阴暗面,说服力不强;过分强调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脱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的力度不够。这些现象的出现易导致德育效果失效或不明显。


  (二)德育工作缺乏对称性


  由于社会发展变化较快,大学生思想变化也较快,但德育工作仍停留在严重的模式化水平上,缺少创新性,以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观念、内容、方式等仍被今天的德育工作者使用,这种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未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时代性这就导致了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缺少与当今时代需要相符的新的德育内容和方式,使得德育工作缺少实效,从而使大学生出现与社会发展需要相悖的社会化问题。1、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有些大学生在言行中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心理,这种排斥和抛弃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心理的出现,就与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滞后性有关。2、德育工作应具有超前性、预防性,事出后的教育就如“亡羊补牢”般,只是一种不适宜经常采用的补救措施。然而,现实中的学校,往往是学生当中出现某种思想“大症状”(偶尔个别思想苗头或行为的出现未成气候,是引不起学校的注意和重视的)时,如学生夜不归宿以致酿成恶劣后果,因上网而逃学,交上损友等事件的发生,才引起学校的紧张、恐慌,找学生谈话,组织人员讨论,研究应对策略,进行事件处理,然后在全体学生中就事件进行宣传教育。学生呢?只是当作“热闹”议、讲一段时间,随着时间推移,事件淡化,除了档案文字外似乎没再留下其它痕迹了。一所学校学生个性形形色色,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总会不断出现,如果学校不重视前期工作,仅停留于事件的处理的话,则会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疲于应付的状态。


  总之,德育对大学生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而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德育的价值,从本质上讲,就是它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所以,德育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任务的效果。


  作者:史津女

上一篇:精选优秀的敦煌变文论文范例欣赏(共7篇)

下一篇:精选优秀的端午节论文范例赏析(共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