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健康心理学研究对策影响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3:42

 

 第1篇: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教育体制也随之开展深入的改革。在特殊的教育发展时期,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活跃的思维,情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加丰富、立体。以大学生群体中情感更为丰富的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样本,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关注学生由学习引发的问题,如学习困难、专业选择、自我品德发展等,但心理健康不能以一般性的学习良好来衡量。在当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应具备更为优势的健康心理,如成熟、负责、爱的能力、独立、智能性等。优质健康心理学是健康心理学的深入发展,1977年安格尔(Enge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健康与疾病是心理参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locialmodel),直接促进了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在健康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上,其目的不仅局限于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持和促进,更包括形成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和情感适应性。国内的孟万金教授主张健康心理应从优质的标准出发,设立系统化的优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目前已在多个学校获得应用,其较高的体系化评价标准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情感丰富、感知敏锐、思维活跃的优质心理特性,同时也存在文化薄弱、控制力差、个人主义突出等不健康现象,体现出优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需求。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普通大学生。例如,在闫瑞红、雷璇等人的《大学生健康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研究》中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远低于普通类大学生;吕根槐的《农村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中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也较低。虽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但是抑郁、焦虑、敏感等因子问题的检出率也相对偏高,因此有必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从优质健康心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二者优质健康心理发展的异同和特点,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分层抽样和调查访谈等方法抽取2300名大学生。本研究共发放2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0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19份,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相关研究学者编制的《中国大学生优质心理品质量表》,此表主要将优质心理元素分为认知、情感、节制、人际、超越、公正六大项,以整体测试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的统一发放和回收,通过分析得出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研究结果


  1.优质健康心理发展现状的结果分析。通过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统计,优质健康心理的六大项以降序排列依次为超越心理、人际关系、情感控制、情绪节制、公正心态、认知能力。艺术类大学生发展最好的应为心灵的共鸣力、真诚度、团队合作精神、善良的品质、爱的能力;发展最差的依次为创新能力、学习热情、领导能力、自制能力和热情品质。


  2.艺术类与普通类大学生优质心理品质的差异。如表2所示,艺术类大学生的优质心理品质在六项得分上高于普通类大学生,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情感、认知、节制、公正四个方面。20项具体的优质心理品质的样本检验结果中,10项(学习热情、创造力、坚持、洞察力、社交能力、公正力、领导能力、幽默感、审慎、信念)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类大学生,在感知能力方面略低于普通类大学生,其他表现出微弱的优势。


  3.艺术类与普通类大学生优质心理品质的差异。如表3所示,在六项优质心理品质的数据比较中,情感、公正、节制、超越、认知这五项艺术类大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得分,人际方面也有所增高,但差距不大。在具体的20项心理品质的比较中,爱的能力、善良、好奇心、团队合作精神、宽容、感知力这六项的得分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但在创新能力、学习热情、真诚度、坚持、领导力、洞察力、谦虚、自制、幽默、审慎等12项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4.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内部优质心理品质的差异。如表4所示,对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内部比较显示,年级对优质健康心理中的六项影响显著,性别与家庭所在地的影响较弱。具体来看,一年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认知力要低于城市学生,二年级却形成相反状况,三、四年级只有微弱差异;情感方面,二年级的农村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同样的,城市学生在认知力和情感方面二年级学生要低于一、三、四年级的学生。其他方面如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影响较微弱。对各年级数据的多方面比较可知,一、二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差异微弱,但与三、四年级相比,认知力普遍较差;情感、公正、超越、人际四项上,二年级学生显著低于一、三、四年级,其中以四年级最高;节制方面,四年级学生也占据最高优势。


  四、讨论与策略


  1.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的发展情况。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发展六大项中得分最高的是超越,其次是人际关系,得分最低的是认知。超越包括优质健康心理中的感知力、信念力和幽默,感知力是感恩和审美的融合,认知则包括好奇心、学习热情、创造力、思维能力等。艺术生的感知力发展极好,学习热情发展最差。这与艺术生的学科特质是一致的,艺术生在审美方面的素质更高,审美能力更强,具有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精力充沛的人格品质,这也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在超越一项上的得分最高。同时,艺术类生源主要是文艺特长的艺术考生,文化分数的要求标准偏低,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象。另外,艺术类大学生因专业原因需要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学习时间和精力相应减少,导致认知得分比其他五项低。


  2.艺术类与普通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的发展差异。总体来说,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状况比普通类大学生好,尤其在公正、情感、认知、节制四个方面呈现显著差异。大学生品质的积极性与其健康心理存在重要的相关性,积极性越高心理越健康,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在具体的优质心理品质方面,艺术类大学生也远远高于普通类大学生。这与艺术类学科强调艺术创作、艺术创意是一致的,艺术创意与实践要求艺术类大学生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但也存在集体意识淡漠、个人主义较强等问题。


  3.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的对策。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优质健康心理,首先,要加强学习交流,让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理念在高校之中普及,并且上升到政策高度,实现常态化的理念普及。其次,要进行科学评测,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正面的引导。例如,重点教育个别有问题的学生,预防恶劣事件发生,充分应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提升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的效果。


  研究显示,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良好,因此应通过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来进行强化。例如,对艺术家作品进行赏析并开展创作任务,从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赞美的形式促进学生优质健康心理的更好发展,增强学生的信念力;充分利用高校社团的艺术性,举办各类书画创作、歌舞文艺等活动,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合作、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优质健康心理品质;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讲座和展览,营造活跃的校园氛围,以艺术的形式宣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的培养,同时也带动普通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的培养。


  研究显示,年级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重大,所以要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分年级、分类别的优质健康心理培养。对于一年级的新生,要全面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帮助其解决适应性、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对于二、三年级学生,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培育,如专题班会、心理课程、专题讲座、社团活动、学校宣传等,充实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塑造他们优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四年级的毕业生,要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专注专业和自身发展,确定社会目标、人生方向,以优质健康心理应对学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


  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发展状况较好,其认知、情感、节制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具有显著的优势,更因学科特点表现出感知力、创造力的心理品质优势。但是,在当前开放性的教育思维和社会经济化的冲击下,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着比普通类大学生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学业、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也更大,心理安全教育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系统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状况,提出积极有效的对策引导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作者:何岩

  第2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及其对策


  信息时代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高效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高校尤其成为网络负面影响的重灾区,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上网成瘾的现象较为普遍,给学校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问题。针对目前严重的"网瘾"这一网络文化异质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综合治理,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症状及其状况


  网瘾是网络成瘾症的简称,所谓网络成瘾症(IAD),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出现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是一种与上网有关的包括病态行为和认知适应不良的心理障碍。高职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由于对网络使用熟悉、有便利的上网条件,学习、求业等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其自身的心理特点等等,高职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患人群。其主要症状有:


  1.1强烈的依恋性。上网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上网也演变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网时间和精力所占比例逐渐加大,进而导致了个体生物钟的紊乱。当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强烈的渴求,甚至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及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


  1.2情感淡漠。成瘾者对网友如胶似漆,相比之下对现实中的亲朋则显得比较冷漠,另外网络成瘾者由于家人对其上网的限制而与家人时常发生冲突。


  1.3人际交往范围变窄。网络成瘾者将自己的人际交往转入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或恶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另外,网络成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1.4意志力薄弱。网络成瘾者虽能意识到过度上网所带来的危害,企图缩短上网时间,但总以失败告终,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最后成瘾行为反复发作。


  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可分为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注: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6):50-53.,)虽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网络成瘾都会使身心健康受损,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实际交往减少,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兴趣减少、情感错乱、价值观扭曲等诸多问题(注:黄晓斌:大学生的“网瘾综合症”与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2003,(1):14-18.芮光来,王伟,姚应水,刘新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33.)。一些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存在轻度的网瘾,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的比重有增加的趋势(注: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邓锐,周兴生,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5,(11):70-72.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3):85-87,)因此,网络成瘾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大学生中较为困惑的问题之一。


  2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大学生网瘾的成因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人的行为都可以从人的需要追根溯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7层,第一层为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玩、性等,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是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是尊严的需要;第五层是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第六层是审美的需要;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相信人类的需要是呈层级分布的。他认为一至四级的需要属于缺失需要(deficiencyneed),五至七级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growthneed)(注:参见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版.。)


  网络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无非就是在这些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之中,人类正常在网络上所达到满足的需要都是看似合乎人的基本需要的。然而,网络成瘾主要从需要满足的手段及其造成的后续影响上造成了对个体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


  2.1当今大学生年龄基本处于青春中后期,加之思想活跃,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可以为在网上吸引异性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谈情说爱往往成为许多大学生上网聊天的主要内容,而一旦发展成网恋,就会更加地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此外,网络上有很多非法内容,有些学生由于认知力和自制力较差,无法正确对待这一看似便利实则危险的生活方式,将其经常化甚至沉溺其中。


  2.2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因而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里会遇上许多挫折,同时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得大学生备感压力。在网上大学生可以随意发泄或倾诉,所以网络就成为很多人负面情绪首选的宣泄场所和获得心理压力快速释放的渠道,长此以往,网络社会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养成受到影响。


  2.3网络可以相对安全地以比较低的交际成本来满足人们的社会交际的需要。通过网络聊天、网上交友、写博客等人际交往的行为,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释放心理压力的要求,而且在精神交流中获得人际交往的快乐,甚至于较现实世界的复杂来说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群体,获得集体的归属感(注: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79-280。)。相比较而言,现实生活交际成本明显增加。因此很多大学生更愿意在网上表现自我真实的内心世界,寻找感情寄托。此外,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人们获得社会支持的可能性较之现实生活要丰富得多,一个在现实世界的无名小辈可能因为文采或口才卓越而在网上得到更多的尊重,一个现实世界的文弱书生大可能由于在网络游戏中英勇善战而获得虚拟世界的认可和崇拜,一个网游中的高手可能会得到现实世界无法得到的“万人景仰”,从而虚幻地满足了其内心获得尊严的强烈需要(注: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5-96。)。


  2.4大学生处于人类的心理断乳期,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渴望了解书本外的各种知识、信息,了解外部世界。网络的功能齐全、信息丰富、雅俗共赏、自由开放等特性正好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需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计算机性能或网络世界的优化升级。如果过度迷恋这些活动,就会导致网络成瘾。


  2.5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正是其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大学生特别渴望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在现实世界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还面临着诸多限制,可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如网游、社区、论坛,人们可以说随心所欲,不仅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价值追求,得到一种虚拟的价值认可和成就感,甚至于还很容易获得某种短暂的高峰体验。强烈的个体价值实现欲望与网络提供的相对容易的价值虚拟实现方式,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3防治大学生网瘾的对策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迷恋网络进而成瘾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缺失性需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便利安全的方式获得一定的满足,他们自我价值可以通过所谓的、来自于且只存在于网络世界的价值承认和自我实现来得到满足。


  然而,这种对虚拟世界的需要的无限追求和满足会导致一些大学生逐渐远离现实社会,情愿与现实世界产生越来越无法跨越的隔阂,从而最终形成网瘾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既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理性上网,也要从其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满足的角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其内在促动力的形成,把他们在网络世界获得的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的满足转移到现实社会。


  3.1积极引导和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运用内在主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网瘾问题。(1)通过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和对待网络,正确区分和对待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不同作用。(2)通过课堂内外教学与实践、校园文化宣传、社会舆论、家庭教育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把对网络的好奇和沉迷转向现实世界,主动从内心需要出发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投入现实生活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2主动占领校园网络阵地,积极引导、趋利避害,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把大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有利的方向上来。通过建立一些健康有益、适合大学生品味的融政治性、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站,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并集中到这些网站中来。


  3.3建设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寻求健康途径满足自身需求。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尽可能为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创造条件和机会,尽可能促使学生贴近生活,走进校园,融入社会。“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9-339。)


  3.4运用外在被动力促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瘾问题的严重性,促使他们正确把握和调控自身上网的度。外在被动力是“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驱动力,是因外在压力作用于接受主体而产生的一种动力。它是有形无形地强加给接受主体的一种力量,迫使接受主体不得不接受一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注:外在被动力与内在主动力是刘居安提出的。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3.5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运用专业手段和科学方法耐心引导在校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烦恼。除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外,学校更因当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运用专业手段和科学方法耐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压力和烦恼,而不是过度地依赖和信任网络带来的暂时、虚拟的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的满足。


  另外,还要采取其他一些制度性的措施,对大学生网瘾进行综合性治疗,建立学生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减少学生网络依赖;家中电脑,尽量不要放在孩子的单独房间里,家长要改善不良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的紧张关系,必要时可同孩子一起探讨网络;在咨询、治疗网瘾的过程中,还可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和技术,如转移注意法、循序渐进法、限时报警、生理反馈等技巧,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人包括大学生的必需工具,但大家要健康地上,不能迷恋网络甚至成瘾。经过如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网瘾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把当代骄子们由“虚拟人”变为“现实人”!


  作者:张艳花

  第3篇:新体质改革下大学生体质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2013年教育部颁布《新学生体质健康评测标准》后,全国各省开始了新一轮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因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并且没有很好的抑制住下降趋势,所以全国各高校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去改变。健康自评作为健康社会学和健康心理学中一个简单而重要的测量指标,不但可以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同时也综合了健康状况的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1]。并且有利的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健康问题的态度和适应性调整[2]。因此,本课题尝试运用健康自评的方法,让大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正确的认识和更改态度,进而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10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进行实验。随机抽取5000名男生和5000名女生。发放问卷共计10000份,收回9645份,有效问卷9221份。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符合要求,可以开始测评。


  2.研究方法。采用回归模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和生活方式指标进程进行影响分析,选取因变量和自变量为体质健康主观自评变量。


  二、结果与分析


  1.自变量特征分析。社会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变量、身体素质等级变量和体质健康自评频数分布如表1。


  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有33.1%为每周一节的体育课,其自主去参与锻炼的占65.2%,说明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都是被迫参与体育锻炼,并且健康效果多为中和良。睡眠时间的调查中,虽然有93.4%的学生都保证了基本的睡眠时间,但是学生晚睡或熬夜现象严重,白天不起床,或是去课堂上继续睡,睡眠时间充足,但是多为不良休息规律,身体健康效果多为中和良。


  统计表明体质健康自评与身体素质指标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特征,r=0.350,p<0.01。中等效应量的相关表明,身体素质等级在最高位置的大学生,其体质健康自评成绩也排在最高位置。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多的大学生,其体质健康自评等级也相应变高,r=0.434,P<0.01。


  2.体质健康自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每周体育锻炼次数(x=426.373,df=15,p<0.001)和身体素质测试成绩(x=419.731,df=1,p<0.001)是显著的预测变量,而睡眠时间则不显著(p>0.05)。大学生体质健康自评的R值随着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的提高而增大。


  三、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高校培养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和让学生提高主观意识自发去锻炼,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根据国家提倡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后,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团体活动,表面上看似积极向上,蓬勃发展,但实际上则是每一次活动都基本上是那些固有的学生,例如学校团委下校学生会的学生和各个学院团委下学生会的学生,这只是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都“猫在”寝室睡觉,或是打网游,或是“低头族”看视频,或是打麻将赌博之类的,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主观意识。目前的每周一节的体育教学也完全不能激发起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让学生感受到身体素质改善后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的事实。这些说明问题不在于教学的理念和目标,或是方式和手段,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从小培养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傀儡惰性根深蒂固。治病要除根,重病要用狠药治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办法,例如配备给学生体育锻炼卡,每天早上辅导员和专业体育教师带队出早操,不出勤的学生要对其进行惩罚制度,每周去各个体育场所进行刷卡锻炼只是3次以上,每次不能少于2小时,相应的管理人员认真负责的检查学生的穿戴用具,并在体育场所中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辅导,发现只是进去混时间的学生将其驱逐并进行惩罚。这样一剂“猛药”完全针对于惰性强的大学生们,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资源,可以进行尝试。


  作者:张丽红等

上一篇:设计与消费心理学创新论文(共2篇)

下一篇:社会交际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