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时期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9 07:26

  摘要:通过查阅文献并对其的分析与整理,总结出河南省的高等师范教育在与地方接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即:政府角色扮演弱、指导有偏离;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毕业生重理论轻实践、社会认可度偏低;专业设置“脱节”于区域产业。


  关键词:新时期;河南省;高等師范教育;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色扮演弱,指导有偏离


  (一)河南省高师院校分布不均衡


  目前,河南省共有高等师范院校62所,其中省会郑州30所,占全省将近一半,其余焦作3所,商丘4所,新乡3所,开封3所,漯河3所,其他城市只有1—2所。可见,河南省高师院校分布不均衡,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高师院校师生数量相对较大,他们享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优势。此外,大多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国家应充分考虑分布不均衡这一问题,各地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师范院校比例。故而,政府需要加强合理规划,整体统筹安排,改善现状。


  (二)高等师范教育法制尚不健全


  高等师范教育只属于高等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体系。高等师范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更关注重点在于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由于在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保障,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在办学指导方针、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等存在诸多问题。按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师范教育评价和河南省整体状况不符甚至相悖,这样一来,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高等师范教育财政投入远远不够


  由于政府对高等师范教育投资的责任不明确,许多高等师范院校资金短缺,发展缓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经费。河南省虽然加大了高等师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地方财政拨款按高等师范院校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标准来衡量却远远低于,高等师范院校学费收入占学校整体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因此,许多高校为了学校生存为了自身的发展,只得通过增加学生自身负担增加学费和低分数低层次来广开渠道来扩招以增加教育经费。同时,实训大楼在审批手续、经费筹集等存在诸多问题,实践培训的教育资源短缺,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校企、校地的合作,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由于投入不足,高师办学硬件软件设施落后,教学条件设备陈旧简陋,教师只能通过传统的简单的教学,阻碍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因为教育经费不够,教师不能参加正常的培训和轮训,教师专业知识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更新,导致教育水平低,学生择业难就业难。因此,各级政府加大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非常及时,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政府没有对高师院校进行监督


  因为各地地方政府是高校的主宰者和管理者,因此他们必须积极履职,对高师院校的发展给予充分评价和监督。但是,从我省各地政府目前情况来看,他们并没有全完履职,切实尽到对高师院校进行监督职责。如何办学、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模式、教育经费划拨、实施等监督均不能到位。由于政府资金有限,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中资金需求无法满足。因此,出现了用连年扩招增加学校经费收入、缓解贷款办学困境,导致学校债台高筑,严重影响学校发展。虽然国家投资每年随经济增长都会增加,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监督被挪用或者借用,无法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导致了本来有限的资金的滥用,无法投入到正常的教学教育上来。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


  目前,从河南省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使高等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一)办学宗旨办学思路不明确


  不少高师院校盲目设置专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并非“精致”,缺乏特色的专业建设。尽管一些学校开始重视校企校地的合作,开始服务于地方,但所学专业与现实脱轨,学生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的需要。究其原因,还是学校定位不准。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应加强与地方联系与沟通,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及时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充分利用现有高校有效教育资源,打造高等师范教育响亮品牌。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不具体


  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相对单一,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虽然大部分高校注重了服务于地方,开展了校企校地联合,但明显受到地方区位经济、区位产业的影响与制约,导致不同产业与不同区域不同区位之间的不和谐不平衡。故而,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忽略了地方发展态势,存在着重基础学科轻实用新型专业、严重偏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现象。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理论上落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缺乏精湛的优良的实用技能,导致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毕业就业难的难堪境地与局面。


  (三)师范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培养机制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职称型”教师,教师在获得教师执教资格证的同时,又获得了另一项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高等师范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不断扩招,短期内对高学历一专多能的教师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普遍存在博士或博士后高学历年龄又趋于低龄化,为高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普遍重视高学历,在人才招聘方面使得一些学历低和工作经验少而某些方面某些专业有特长的教师难以进入高等师范院校教师队伍。这样直接导致双师型教师缺乏。加之目前双师型教师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训测评体系有待提高,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三、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偏低


  (一)人们对高等师范教育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教育教师待遇没得到全面落实,加之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社会上许多人对高等师范教育有成见或者不公允的看法。由于这种认识片面,当这些学生经过高考,选择进入高校学习时,由于分数不理想,高师院校各专业成了他们无奈又痛苦的选择。此外,当毕业生走上社会就业时,学生会受到各个雇主歧视与慢待。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师范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成为受人敬仰的行业,这种歧视近年来有所改观,但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各种招教、特岗考试所录取人数凤毛麟角且待遇薪水很低,社会地位仍然没有太大改善与提高。而随着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规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源短缺,教育特色不明显,导致高等师范教育在独特教育理念独特教育特色方面尚未形成。这样,形成了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社会对高等师范教育缺乏公开性


  经过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的今天近三十年艰难曲折探索,高等师范教育社会接受度并未得到提高。人们仍然认为,高等师范院校不能等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关键在于高师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人们对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缺乏深入的认识。它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普遍缺乏很高的认识。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实施,要加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兴起和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重用程度,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们才开始逐步认识到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四、专业设置“脱节”于区域产业


  目前,专业设置与中原经济产业存在“脱节”现象。通过对商丘市三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高师毕业生就业倾向于北上广深等等文化经济发达地区,“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商丘一座房”,成为高等师范毕业生最真实的就业追求。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文化经济发达地区,各类高端科技各种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商丘本地经济相对落后,各种工业产业相对较少,这样很难吸引本地毕业生在此创业与就业。无形之中“孔雀东南飞”人才大量流失,导致人才短缺和人才短缺。双重矛盾这就要求地方企业与高等师范院校强强联手,密切合作,寻求共赢。高师院校应服务地方,设置利于社会发展社会急需的专业,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使当代毕业生真正为当地区位经济和地方服务。

上一篇:搞好师范教育是发展普通教育第一位的工作

下一篇:师范教育视角下课程与教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