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如何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本体性与实践性

发布时间:2016-03-28 15:09

  初等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学前教育,维续中等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初等教育专业是师范教育中的新兴专业,本科阶段称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阶段设置的教师教育专业。2001年新课改实施后,义务教育调整为九年一贯制,通常认为,初等教育专业主要侧重1-6年级的学校教育。

 

  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有关小学数学本体性与实践性知识的现状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贱性知识。其中本体性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言传数学知识,也包括隐性的默会知识即数学能力、素养。而实贱性知识也是在掌握好本体性知识的前提下更好的把握学科内容基本思想,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现在小学教师在本体性和实贱性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丰富和牢固,知识水平总体是零碎的,不成体系,不具有整体性,不能高观点地把握小学数学教材内容。2.隐性的数学能力不强,特别表现为以认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般数学能力,比如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理解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数学交流能力等。3.关于数学思想及方法论的认识比较粗浅,不了解现代代数学诸多思想方法,不知道数学思想演变发展的脉络。4.缺乏必要的数学史的知识,不了解数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对小学数学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5.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教育评价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

 

  三、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本体性与实践性知识的对策

 

  1.调整、充实初等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随着小学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师范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小学数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其内容看似简单,实际涵盖的范围却非常广泛,渗透了集合、对应、函数、概率统计、极限等数学内容和思想方法。这就要求师范生必须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驾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其中整合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开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各方面科目,从而使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小学数学各学习领域内容的理解。另外,考虑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需要,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从而增强师范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2.转变初等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前的高师教学课堂上,教学重学术性,轻师范性。所谓师范性就是要培养和锻炼未来的数学教师,从而使在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善于进行教学法加工,转化为易于认识的教学形态。同时,在高师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做好榜样的力量,在重视数学知识的演绎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数学眼光,形成数学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讲台做好充分的准备。

 

  3.强化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觉意识和技能训练。初等教育专业培养最需要的就是通过拓宽和加深他们的数学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本体性知识。这就需要他们的内省与发奋,没有个人的认识的提高,单纯靠外部的推动,培养的实际效果不会很明显。也就是说,我们更多要注重学生内在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的自觉意识。

 

  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是小学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然而对于小学教师而言,端正的三笔字、标准的普通话、流畅的口语表达却依旧是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而看似简单、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仍然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小学教师的魅力也来源于此。

 

  4.丰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贱中的运用,实贱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的丰富着我们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但往往对于现在的大学生,理论总是大于实贱。所以对于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就是多参加课堂教学,让他们提早感知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听课、评课、备课、讲课,获得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逐渐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思路,增强教育理论运用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其次就是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当学生进入小学的校园,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班级,小到批改作业,大到班级的管理,不论简单或复杂,都蕴含着教育实贱中的各种规则和规律。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小学内部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使理论知识在实贱中得以体现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实贱中进步的快乐。

 

QQ截图20160317114748.png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我们的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学生要具有不断的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职业生涯才能更加丰富和精彩。

 

  学生对一些地名和地理事物不熟悉,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地理位置。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积累较少;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常识性的地理知识关注较少。学生头脑中若有简单的脑中地图,就会很容易辨别出那些常见的区域,也能简要地分析和评价该区域地理位置的优劣。

 

  学生无法有效地将头脑中原有的相关信息迁移到面临的问题上来。迁移使得地理知识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断积累,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信息的本质联系,提高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生无法快速、准确地觉察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组成和空间排列方式等。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学生头脑中没有可调用的地图,无法判断各个区域的空间关系及成因,不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

 

  初中、高中的教学资源有限,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生接触地图的机会较少,对地理的认识较为模糊。若能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研究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趋势,使学生不断熟悉地图,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迅速地在头脑中形成地理知识的空间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对学生进行地图训练直接影响学生头脑中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在运用各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形象、准确的地图,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学生会逐渐将地理知识附着到地图上,头脑中就会形成地理框架。

 

  地图是表达地理空间现象的一种主要的图形形式,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地图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对于脑中地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图教学是脑中地图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地图分析问题,凭借地图记忆知识,由读图想象地理空间格局,根据文字描述画出简单的分布略图,从地图中找规律下结论。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让学生在运用地图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丰富的脑中地图。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除了利用传统的地理挂图或板图等教具之外,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前后联系。但是多媒体的使用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使教学内容与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脑中地图的形成。

 

  教师要将地图运用到整个地理教学中,频繁呈现地图来讲解释地理知识,使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离不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呈现的地图应是各式各样的,如不同区域范围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国家地图等)、不同专题的地图(有自然地图、人口图等)和不同投影方式的地图(有墨卡托投影地图、高斯-克吕格投影地图等),指导学生进行辨别和区分,学生通过反复读图、用图,丰富头脑中的地图框架。

 

  地图的空间性突出,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等特点。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中隐含的信息,但是教学中使用的地图一般不宜太复杂,应简单明了,如果增加读图难度,就会降低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不利于地图教学的开展和脑中地图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一图多思、多图叠加的方法教会学生分析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后再逐次叠加综合分析,也可以针对一幅地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上一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下一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脑中地图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