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马英九两岸问题思维和政策框架

发布时间:2015-07-14 11:25

  马英九执政后,出于度过岛内经济危机的现实需要和谋求******永续执政的长远考虑,将缓和与发展两岸关系作为施政重点,不走“法理****”路线,回应“和平发展”主张,与大陆共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由对立对抗迈向互利双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马英九以“和解、和睦、和平”为主轴的两岸问题思维渐趋清晰,以“对话、交流、合作”为重心的两岸政策框架基本确立。但马在发展两岸关系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功利性,并面临内外多重因素制约,呈现出发展中有曲折、前进中有逆流、缓和中有斗争的复杂局面。
  一、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思维
  纵观马英九一年多来的所作所为,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在两岸问题上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理念、新思维,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以“互不否认”为基点的两岸政治思维。马英九自2005年担任******党主席和21)1)8年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对两岸政治定位等敏感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并尝试抛出了许多新论述,诸如“******本土连接论”、“终极统一论”、“****选项论”、“台湾人民决定论”等,内容自相矛盾,引起了很大争议。当选上台后,马不断修正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论调渐趋一致、立场日益明晰。在法理定位上,坚持“两个统治当局,分别管辖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主权同属一中,治权相互分立”;在现实关系上,主张两岸“做不到相互承认,可以相互不否认”,以便搁置争议、化解分歧;在前途走向上,强调“不统、不独、不武”,核心是“不独”,而“不统”并非排除统一选项。马这些观念的核心是******版的“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虽摒弃了“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有助于消除“法理****”的现实威胁,但坚持“中华民国的主体性”,可能留下新的后遗症。
  (二)以“务实开放”为原则的两岸经济思维。马英九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受西方理论影响颇深,认为唯有减少管制、加大开放,才能吸引外资、搞活经济。面对岛内经济颓势,马希望充分借助大陆资源与市场的优势,以“活水经济”取代“鸟笼经济”,采取了开放全面“三通”和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放宽台商投资大陆金额上限,允许高科技产业西进大陆,启动人民币自由汇兑和陆资入岛等一系列措施,并有意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形成优势互补局面。马此举体现了他对两岸经贸关系“倚重大于防范”的积极心态,与民进党唯恐“台湾对大陆过度依赖”的狭隘思维形成鲜明对比。但马也存在着明显的单边思维,对台有利即开放,于台不利就紧缩,要求大陆作出更多的让步,这不利于两岸经贸交流行稳致远。
  (三)以“灵活弹性”为指导的两岸涉外思维。过去******执政时,两岸在国际间的互动与较量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四大模式,即“奥运模式”、“WTO模式”、“亚行模式”和“APEc模式”,这也成为马英九涉外思维的基础。马上台后明确提出“活路外交”政策,强调“里子比面子更重要”,主张“不能只从外交看外交,而要从两岸互动看外交”。为此,不再反对“邦交国”与大陆发展经贸关系;暂停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转而推动“以弹性身份实质性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低调开展“过境外交”,坚持“不举办公开活动、不接受媒体专访、不与美政府官员直接会面”。马此举与陈水扁的“烽火外交”截然不同,有助于减缓两岸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冲撞,但并未放弃拓展国际能见度的基本目标,其求实不求名的策略使大陆对台工作面临新难题。
  (四)以“止戈息武”为核心的两岸和平思维。马英九将实现两岸和平共存作为长远政治目标和政治抱负,积极寻求两岸战略契合点和利益交汇区,提出要尽其所能“创造台海之间至少30年和平”。基于这一目标,马着眼“预防战争”,调整确立了海岛守势防卫战略,淡化挑衅色彩;大幅减少了海峡敏感战备活动,避免擦枪走火;推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推动“二轨”对话。然而,由于这一问题事涉敏感,马当局坚持“谋定而后动”,现阶段保持观望,试探大陆底线,条件成熟后将优先讨论大陆“撤导、减兵”等问题,力争对大陆限制多、对台约束少。
  (五)以“全面交流”为目标的两岸文化思维。马英九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上台伊始,就亲自主持了“祭孔”和“遥祭黄帝陵”等仪式。此后又对陈水扁的“文化****”路线实施全方位拨乱反正,包括重新设置中国历史和文学课程,将企业、建筑、街道名称由“台湾”改回“中国”,将“自由广场”恢复为“中正纪念堂”,提出“识正书简”构想并倡议两岸合编《中华大字典》等,表现出了建立“中华大文化圈”的强烈意愿。然而,马坚持台湾沿袭了“中华正统文化”,有意掌控文化交流的主导权,并借机注入意识形态因素,发挥台湾“民主经验”的辐射作用,对大陆实施潜移默化的改造。
  二、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框架
  历经一年多的磨合与调适,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已基本定型,呈现出稳健、务实、温和、理性、开放的特征,其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总体方向是“扩大交流、深化合作”,长期维持两岸和平共存现状。马英九出生于******官僚世家,有着较强的“一中意识”和中华情结。上世纪90年代,马曾提出全面接触、政经一体、完全统一的“三阶段统一论”。执政后私下谈称,其父“化独渐统”遗洲是对两岸问题的思想结晶,要从“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大格局”思考两岸关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统一大业。前不久,马在******“五人峰会”上明确表示,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图骥实现两岸人民福祉”。尽管马囿于复杂的客观政治现实,任内不会推动统一,但将致力实现两岸全方位融合:政治上,坚持“九二共识”和“互不否认”,逐步累积两岸互信,力争建立“一中屋顶、两府并存”的基本框架;军事上,推动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消除两岸对峙,维持台海地区永久和平;经济上,以ECFA为基础,推动两岸经济全面整合,建立海峡经济圈,达成合作双赢;文化上,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强化彼此认同,以民族意识消融“****”意识,实现“血缘相亲、文化相近、心理相通”。
  (二)基本原则是“以台为主、于民有利”,厚植台湾综合竞争力和意识形态影响力。,马英九有着浓厚的“中华民国”情结,自诩为“忠贞的******员”,在“中国主权不容分割”问题上与大陆立场一致,在“维护台湾生存与发展核心利益”问题上则与民进党态度相近。其两岸政策轴心是“扞卫台湾利益、实现两岸双赢”,存在着明显的功利色彩与本位主义。在现实需要上,马追求两岸关系的平稳和政治权力的巩固,希望借助大陆的庞大资源和市场,为岛内经济源源不断地引入活水,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以提振施政绩效、争取长期执政,并增强自身实力,厚植与大陆谈判筹

码;在长远考虑上,马谋求台湾对大陆的思想渗透与制度侵蚀,希望扮演“亚洲民主灯塔”的角色,通过“意识形态输出”,用台湾的民主价值观影响和改造大陆,为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两岸融合创造条件。
  (三)实施步骤是“分步渐进、由浅入深”,推动两岸关系沿制度化轨道发展、马英九基于岛内二元政治格局的现实,在高度敏感的两岸议题上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其基本步骤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先经济、再政治、后军事”的顺序,循序渐进建立“三大机制”。第一步是建立互利性经贸合作机制。马将密切两岸经贸联系作为第一任期的施政重心,在出台一系列开放性、松绑性政策后,将全力推动两岸签署ECFA协议,强调这是“相当重要、相当紧迫、相当关键”的议题,“最迟2010年攻下这一目标,但不必把限期说死,以免引起民众恐慌”。第二步是建立政治性协商对话机制。在第一任期后半段或竞选连任后,有可能启动两岸政治性协商对话。马在******中常会上明确表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后,政治议题将无可避免地被摆上议事日程, “这是客观发展规律”。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和平共存机制。在累积了一定程度的政治互信后,推动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逐步向“和平协议”过渡,使两岸关系由常态化向制度化迈进,奠定永久和平的基础。
  (四)具体策略是“兼顾各方、保持平衡”,扩大两岸政策的包容性。针对两岸政策面临多方质疑,马英九采取圆融手腕,强化政策的平衡性与包容性,力图“稳住内部、牵住大陆、拉住美日”。对内,保持蓝绿平衡。在凝聚蓝营共识的同时,积极化解绿营阻力,由出身绿营的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作为缓冲,倡议朝野两大党在两岸政策上展开“良性竞争”。据悉,马在党内会议上强调,民进党作为绿营共主,“大陆政策发展方向具有指标性意义”,只有促成朝野联手朝“两岸和平发展”这一共同目标迈进,两岸关系缓和趋向才无可逆转。在持续发展两岸关系的同时,适时对大陆提高要价,包括加强对岛内经济的“输血”,给予台湾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撤除东南沿海导弹等,力求“不示弱、不吃亏”。同时,保持三角平衡,与大陆、美国“等距交往”,用美台关系平衡两岸关系,以打消美日等西方国家的疑虑,并借助“美国牌”增加与大陆打交道的筹码。
  三、马英九两岸政策面临的制约因素
  马英九的两岸政策面临多方掣肘,既有个人政治思维的先天局限,也有在野党“为反对而反对”的干扰牵制,还有外部势力插手干预的复杂因素。
  (一)马英九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与大陆的政治分歧难以消除。马英九青年时代赴美留学长达7年,人生观和世界观深受西方思潮影响,崇尚自由、民主、****,返台后又长期追随蒋经国,****立场坚定,在意识形态上对大陆抱有很深的误解与敌意,马曾公开扬言“****不翻案、统一不能淡”,并在台北市长任内为“******”活动大开绿灯。当选后,马因有求于大陆,对敏感问题的态度转趋谨慎,攻击调门有所降低,但他外柔内刚、形柔实刚,凡事很有定见,“认准的事不会轻易改变”。随着两岸关系渐趋热络,尤其是台湾经济逐步脱困,马可能在交流往来中夹带意识形态的“私货”,对大陆主打“民主牌、****牌”。加之******已基本实现本土化、台湾化转型,逐步成为选举型政党,不排除基于岛内政治需要,两岸政策出现“倒退”的可能。
  (二)民进党将“反中、打马”作为主要政治诉求,对两岸关系迈向缓和百般阻挠。民进党败选后,保守僵化的两岸政策备受批评,党内一度出现要求转型的呼声,并随之演变为“登陆热”。然而,在新一波权力与路线较量中,“基本教义派”逐步占据上风,先是发起“抵制ECFA公投”,继而能过“三不一没有”(不辩论两岸政策、不制订党员登陆注意事项、不陷入政治操作,没有鼓励赴大陆交流)决}义,后又决定开除参加“国共论坛”的许荣淑、范振宗党籍。这充分表明,民进党内只有权力之争,而无路线之别,蔡英文“穿新鞋走老路”,基本政治立场仍是“反中、打马”,而“打马”的核心正是“反中”。面对政党发展陷入困境,该党无意向“中间路线”靠拢,仍试图通过固守“****”立场稳住基本盘,下一步将坚持“议会”与街头抗争双管齐下,持续为两岸人员往来使绊,为经贸合作降温,为对活谈判设障,其牵制力和破坏力不容小视。
  (三)岛内主流民意与大陆渐行渐远,在两岸交往中维护台湾主体性的要求强烈。当前,“求和平、求发展”日益成为岛内的主流民意,但“台湾主体意识”仍在逆势上扬。台“行政院研考会”最新民调显示,岛内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高达65%,远远超过认为是中国人的11.5%;有65.7%的人不愿为经济利益在政治和“主权”问题上让步。在两岸关系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种民意趋向折射出岛内民众对大陆有明显的戒备心理,对两岸前景有强烈的怀疑态度,对当局两岸政策有苛刻的审视标准,反映出李登辉、陈水扁长期对大陆妖魔化宣传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其负面影响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发酵。尤其是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疏离感、隔阂感更为突出,动辄被“****”势力挑拨利用。因此,一旦两岸关系出现类似“千岛湖事件”、“问题奶粉”等突发状况,岛内民意很容易被误导扭曲,对马当局形成直接压力。
  (四)关日等国对台湾前途走向心存疑惧,制约两岸交往过密的意图明显。美日虽在公开场合对台海局势趋缓乐观其成,但实际上却担心两岸关系发展过快将弱化“台湾作为东亚战略棋子”的作用,影响其在台利益。奥巴马中国问题核心幕僚强调指出,两岸关系取得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突破,东亚地缘政治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对台湾问题的影响力有所下滑,并建议美国政府对台海政策作出全面评估,适时干预约束两岸关系发展速度。据悉,奥巴马政府对此已有所警觉,鉴于现阶段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朝核问题上有求于大陆,考虑采取“弹性调控”策略,包括批准售台先进武器,在两岸问打下楔子;提醒马英九放慢两岸经济合作步伐,尤其是不要急于解决政治问题;鼓励民进党表达“不同声音”,增加马当局重大决策的顾忌等等。可见,美国希望两岸关系长期维持“不战不和、不冷不热”的状态,在两岸战争阴云消除后,将实施反向调控,台海政策的“钟摆效应”逐步显现。
  总之,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框架的底线是“弃独遵宪”、上线是“渐进融合”,基调理性、温和、务实,与大陆对台政策存有不少战略契合点。尽管其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一些消极因素,落实过程中也将遭遇方方面面的干扰牵制,但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方向不会逆转。对此,大陆既要着眼维系******政权,协助马英九脱困,又要对马进行必要的敲打,防止其向大陆予取予求;既要扩大与岛内其它政党的接触。形成政党多元交流之势,又要坚持原则、讲求策略,不让其捞取过多的政治红利;既要加快两岸文化整合,厚植民族意识,又要严防其借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保持对台工作的主动权{既要借助美日对台影响力,维持两岸长期和平稳定,又要阻止其深度介入两岸事务,避免造成台湾问题国际化。

上一篇:试论密切两岸交流是我的责任

下一篇:试论新局面下打造两岸交流合作先试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