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试论日本“中国台湾股市对中国大陆股市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7-14 11:24
  摘 要 中国股市在经历去年一年的糟糕表现,目前面临着新的突破方向,东北证券在前段时间抛出万点论,引发市场的热议。然而在东北证券万点论抛出以后,市场并未走出凌厉的攻势。本文将借日本、中国台湾股市的发展进程给中国大陆股市未来的走势提出一些预测。中国与日本、台湾省有着类似的经济发展以及转型的态势。也同时面临着本币升值、热钱涌入、房地产价格狂飙的情形。对于中国大陆的股市未来走势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日本 台湾省 股市 中国股市
  一、中国股市与日本、台湾省股市的异同
  中国股市近年来曾经历经多个牛市和熊市,然而对比邻国日本,日本股市似乎已经长期得走入了死寂期。日本东京日经225指数自从1989年12月29日达到38957的历史高点以来,至今仍然未能达到最高峰的三分之一。距离最新的收盘指数为10254点。中国台湾省台股加权指数自从1990年2月1日达到13608点的历史高位以来,也未有机会突破前期高点。
  尽管两地股市仍然未有机会突破前期高点。然而台湾股市仍然和日本股市有着不小的区别。台股在1997年、2000年、2007年都曾突破10000点甚至有突破1990年高点的可能。而日股自从1989年下跌以来,走势是一个标准的缓慢下降通道,多方的反击很微弱。而对比两国经济就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两地股市走势端倪。台湾人均GDP由1990年的813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6855美元。而日本的人均GDP由1990年的30000美元缓慢攀升到2007年的34000万美元。
  2007年市场的空头派谢国忠依照日本和台湾省的股市预测中国的股市自从6000点后将成为A股未来很难企及的高点。然而谢国忠只看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及日本相同的情形。确未能注意到以下:
  1.中国人均GDP所处的阶段、中国2007年人均GDP还未能达到3000美金。而1990年日本和台湾省的GDP已经分别达到8000美元和30000美元。中国企业盈利状况完全可以再依靠技术改善、管理改善、人员素质改善得以提高。在忽略此前提下预测中国大陆股市是不科学的。
  2.1990年台湾省和日本股市崩盘与中国大陆2007年崩盘原因截然不同。台湾省和日本股市与中国大陆崩盘相同原因来自于前期经过大幅上涨、乐观情绪弥漫、本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流入等等。而最大不同的原因是台湾省和日本自身的经济已经无法再支撑快速的增长。在外部的导火线下,股价大幅下挫。而中国股市的本轮大幅下挫更像是收到外围经济波动而出现的技术调整。经济的内在动力仍然存在。
  然而,台湾省和日本对中国大陆股市的启示也是值得深思的。笔者认为有几点特别值得提醒:
  1.泡沫是一定会破灭的,无论是出于新兴经济的大陆和中国台湾、日本。崩盘前股市都已经累积了相当的泡沫。依照中国大陆而言,2007年中国大陆的平均市盈率已经突破60倍。
  2.中国长期以来出口加工型经济可能也面临着与日本、台湾省出口经济转型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危机。一方面,中国当前对于房地产采取了严厉的调控措施。另一方面、中国2月份贸易出现逆差。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位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中国一直提出促消费的概念,然而依照台湾的经历。1990年后台湾的“后工业时代”使得岛内的服务业比重由86年的47.3%上升到60.1%。台湾在人均收入仅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一半的情况下,提前步入后工业化社会。这种产业结构的急剧转变,虽然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但以岛内需求为依托、占GDP比重六成以上的服务业,由于过度扩张和缺乏国际竞争力,其进一步发展已受到岛内市场狭小的严重制约,越来越难以担当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作用。中国当前仍然缺乏一批具有国际经济力的大企业。而国内的一些学者仍然认为“促消费”是一个可以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增长的动力。这点事尤其值得注意的。
  二、中国股市的预测
  东北证券近日高调抛出万点论。再次引起市场震动。中信证券徐刚,国泰君安李迅雷等都表达了赞成意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A股的市盈率来看,WIND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当前A股的平均市盈率为36.66倍。同时中国经济的调低GDP的增速为7%。很多唱多派只看到了经济转型可能带来的经济成长,忽视了这其中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目前的估值水平。股市的涨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必须回到公司的盈利。经济转型的前景是美好的,却也是不可确定的。

  依照日本、台湾省经验,股市增长或滞后、或超前经济形势,然而股市增长却一定有其推手。依靠简单想象编制一个万点论的“大饼”是不合适宜的。笔者认为可以确定的事情是:中国未来一定会诞生一批真正的世界级优秀企业。而这些拥有自主产权、技术和市场能力的企业必将成为股市的赢家。

上一篇:试论南投,最不台湾的台湾民宿集中地

下一篇:试论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