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

发布时间:2016-09-12 10:02

  高等学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德育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行为习惯优化功能、身心和谐发展功能。


  高等学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是每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主要表观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所谓思想政治导向,就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是德育的生命,是德育的灵魂。有教育家说过:“一个学生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思想不健康是个危险品。”高等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今日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历史的未来,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此,应该努力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导向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臾不可偏的政治原则和方向,我们要将近几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事迹贯穿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基层的导向教育,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为献身家乡的各项事业作出贡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指导行为,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突出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


  二、政治理论课的行为习惯优化功能

 

  所谓优化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理,它是以内心修养(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为基础,通过实际行动外化为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综合发展过程,是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知到情、到行”的转化过程。一般地说,“知”是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感情”和“意志”是“知”的外在表现,“行”则是“知、情、意”的综合结果;同时,通过“行”的训练和养成,实现道德认识的升华;再则,通过道德认识的升华,经过道德情感的催化、意志的努力逐步转变为道德行为。如此往返、往复,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升华。

 

  今天的大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校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科学的理念、观点规范行为。政治理论课就应起到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突出政治理论课的行为习惯优化功能。

 

  三、政治理论课的身心和谐发展功能

 

  任何一个健康的人,从生理上说他的体格应该是健康的,从心理上说他的精神也应该是健全的,这就是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示出特别重要的意义。事实证明,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由于对新的“环境”认识不足,当初高考填志愿时,对学校、对专业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是“父母之命”,因此学生学习的劲头不足,缺乏应有的动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会产生不安、烦恼、焦虑,形成心理冲突。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类似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其行为失调,破坏身心和谐统一,这就需要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他们进行分析,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帮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用理智驾驭情感,自觉地把自已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身心健康、胸怀坦荡的大学生,突出政治理论课的身心和谐发展功能。

 

  高等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德育工作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思想政治导向、行为习惯优化、身心和谐发展突出德育功能,为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克强 来源:当代教育 2016年2期

上一篇: 如何提高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下一篇:初中政治教学的新视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