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医学“正气”论

发布时间:2016-09-10 17:52

  正气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其含义为何?古今医家观点不一,见仁见智。本文就正气的概念内涵做一研究。


  1正气的现代认识


  《中医大辞典》认为即是真气,也指四季正常气候;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正’。”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2正气的概念范畴


    2.1正气的来源


  “正气”来源干造化之源的元气——“天阳之气”。《医门法律·阴病论》:“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媾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由此可见,天阳之气藏于肾,先天肾精是其产生的源泉,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作用,是人体生命的源泉,又称作元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仅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来源,也体现了人体正气在出生后不断循环充盛再生的过程。正如《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聚于胸中,就形成了宗气,发挥推动肺呼吸和心血运行的功能。《灵枢·邪客》有言:“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由此推知先天之气、后天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均是“正气”之源,发挥维持人体正常脏腑功能的作用。而人体的“正气”因其来源.功能及分布各不相同,因而有不同名称。包括了“元气”、“宗气”、“脏腑之气”(心、肝、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膀胱气)“营卫之气”等不同称谓。


  2.2正气的功能作用


  真气是充养周身的正气,由先天元气、后天清气、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具有行血气、司呼吸,推动、温煦作用。《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转不通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张介宾亦认为真气,即元气也。气在天者,受于鼻而惟主之;在水谷者,入干口而咽主之。《类经·五过四德》“气有外气,天地之六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曰真气。”“正气”相对于病邪来8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主选题项目说,则是指人体对疾病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真气是人体的本元之气,其功能体现在既推动人体各脏腑功能,又维护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以及抗邪能力都和真气有关,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真气即为“正气”。

blob.png

  2.3正气的储存部位


  “正气”分布在各脏、捬、经络,发挥防御、调节等生理作用,据此可分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因此,脏腑之气即五脏六腑之气,为先天之精所化之气分布于五脏六腑,由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张介宾有言“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者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以为三焦之根本者也。”由此可见,聚于胸中的宗气,属于脾胃的中气,藏干下焦的肾气均属“正气”范畴。经络之气,又称“脉气”,包括经气和络气,也是由先后天精气结合而成,简称经气。《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它通过经脉、络脉联系五脏六鋳,实现协调的生理功能。


  2.4正气的循行部位


  “正气”循行在经脉之中和经脉之外,发挥化生气血,输布津液,温煦机体,贯通脏腑等功能。《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素问·搏论》:“卫者,水谷之焊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敌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据此可分为营气和卫气。营卫之气皆来源于水谷,资生于脾胃,但是营气循行于脉中,卫气循行于脉外。营气是具有营养作用,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中轻柔、清纯的部分;卫气是具有卫外防御功能,行于脉外的水谷精气中疾、刚焊的部分。


  2.5正气有四时之分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风气亦有正、邪两方面。“正气”即是正风,正常之风气,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主生长养万物。《灵枢·九宫八风》:“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风为天之气,实风化育万物,故实风是天地间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虚风也……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由 此可知,“正气”即正风,以少阳之气所化,而柔弱不厉,正可舒养万物,故名正气。《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张介宾认为:“五运六气,皆有主客之分。故岁时变迁,五气更立,各有所先,以主岁气也。运气既立,则位之当与不当,气之或邪或正,可得而察矣。”《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四时正气者,春风、夏著、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因此按照季节、气候来分,四时亦有正气,当其时为正气,即春风、夏暑、秋湿、冬寒四时正常的气候即是正气。


  2.6其他


  “正气”引申为冲和之气。说文解字注:“,涌摇也。涌,上涌也,摇,旁摇也,从水中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得天地之正气而为中,得天地之气而为和,中者性也,和者情也,纪者正物而有常,言天下之性情莫不取正于乐以之为常也。”《三家医案合刻·建中汤》:“冲和之气即太和元气,位天地,育万物,无非此气,少有不足,已非所宜,况大有所损乎!”由此可见,冲和之气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醇和之气,与佛家崇尚和气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人体“正气”的体现。“正气”还引申为刚正之气。《四库全书·二程遗书-卷-》:“浩然之气,天地之正气。大则无所不在,刚则无所屈,以直道顺理而养,则充塞于天地之间。”由此可知,因为有道义存于其间,正气是刚强无比的。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千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表明“正气”充塞于大地之间,是种具正的勇气,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说是“浩然之气”,与儒家崇尚正气的思想是一致的。正如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提出世界上的一切活动,都要“正气”来发动,如果气与道义相合,就能成为一股堂堂正正的精神力量。


  3结论


  3.1“正气”的概念范畴包含了来源、功能作用、储存部位、循行部位、季节气候、人文属性等诸多方面。从来源上说来自于造化之源的元气,具有同真气相同的行血气、司呼吸,推动、温煦等作用;分布在各脏、腑、经络,发挥防御、调节等生理作用,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之分;“正气”常循行在经脉之中和经脉之外,同时发挥化生气血瀚布津液,温煦机体,贯通脏腑等功能。另外有四时之分,当其时则为正气;还可引申为冲和之气,与佛家崇尚和气的思想相一致。


  3.2“正气”与教材所说其概念范畴有所不同,包含物质和功能两种属性,物质和功能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从功能层面看,人体对外界自然环境的一切致病因素,自会产生一种抵抗、修复能力,而这种祛邪能力之强弱,与人体的正气盛衰有关;从物质层面看,人体的“正气”是由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组成;而宗气、营气、卫气三者又均来源于谷气。“正气”包括了“元气”、“宗气”、“脏腑之气”(心、肝、脾、肺、肾、胃、胆、大肠、小肠、膀胱气)、“营卫之气”等,“正气”是诸气之本,各种不同名称之气都在“正气”的支配下发挥作用。


  作者:赵红霞,贾海骅,赵凯维,尹俊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上一篇: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

下一篇: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