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针灸治疗产后风湿病临床报告

发布时间:2015-11-12 09:31

论文摘要:针灸治疗产后风湿病临床报告-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针灸,产后风湿,报告
  产后风湿病是指育龄妇女产后或人流术后,由于坐月子时调护不当而外感风寒湿邪产生以肢体、关节酸疼,麻木不适、恶风怕冷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运用传统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8例,均为女性,均有产后或人流后外感史,都有肌肉、关节疼痛,麻木不适,怕冷怕风,阴冷天加重,晴天缓解及伴随症状,化验室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正常,部分抗“O”升高,40岁以上可见X线有骨质增生之症,用抗生素、消炎止痛、激素等不效。年龄从24至52岁,病程6个月至23年。其中风犯血脉型(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时伴头痛、头晕、眉棱骨疼痛,且遇风加重,口不干、不喜饮,舌淡苔薄白、脉浮)11例;寒凝血脉型(肌肉关节疼痛较重并发凉、畏寒,遇寒加剧、受热减轻,舌淡苔白、脉弦紧)8例;湿滞血脉型(肌肉关节酸困重着麻木,但部位较固定,遇阴雨天加重,舌质略胖,苔白腻、脉濡缓)6例;寒热错杂型(肌肉关节寒热疼痛,往来不定,或怕冷畏寒,但触之不凉,口干、喜饮,时伴心烦、失眠、便干淡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3例。
  二、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取穴,随证加减。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风犯血脉型加风池、曲池、风门;寒凝血脉型加大椎、膏肓、三阴交;湿滞血脉型加脾俞、血海、三阴交;寒热错杂型家三阴交、大椎、合谷。
  每次先针刺,手法上平补平泻以得气为主,同时施灸,留针30分钟,灸以局部皮肤微红或针下有温热感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二疗程之间休息2天。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禁食生冷肥腻之品,避风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活动锻炼。
  三、疗效结果
  28例中痊愈(肌肉关节疼痛、麻木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17例,好转(肌肉关节疼痛、麻木及伴随症状减轻或仅有局部症状存在)8例,无效(肌肉关节疼痛、麻木及伴随症状无改善)3例。
  四、讨论
  产后风湿病属于妇女产后“痹证”,主要因为:一是妇产月子期间腠理大开、气血虚弱,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二是情绪忧郁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畅;三是月子期间房事易伤阴伤精,以致筋骨空虚,风邪乘机而袭;四是急躁之人易生心火,暗耗阴血,使血不养筋骨。病机上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与“肾”、“脾”、“肝”等脏器关系密切,所以临床上笔者诊治该病以扶正祛邪、调理阴阳为主,方中主穴关元、肾俞、足三里以温通肾阳、补益气血以扶正,其他随证加减穴位以祛风、散寒、化湿以及消除局部症状为主,达到消除病痛的效果。另外产后风湿病确诊后应及早进行诊治,否则,妇产月子期后其腠理闭合,可使外邪进入体内后,不得排出,病邪一旦长留体内,就会导致更严重的筋骨病,如风湿病、类风湿病晚期,且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治疗比较棘手,临床上要加以注意。

上一篇: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下一篇:以普济消毒饮为主治疗腮腺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