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医学论文>药学论文

皮肤病药物治疗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08:42


第1篇:皮肤病药物治疗的综述


维甲酉父(retinoicacid,RA)类药物是天然或合成的具有维生素A活性的视黄醇衍生物,目前一般将维甲酸类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有13顺维甲酸(,13—isRA),临床上又称异维A酸、9顺维甲酸(9~cisRA),第二代有阿维A酯(etretinate,商品名tigason)和阿维A(acitretin,商品名neotigason),第三代有芳维甲酉父乙酯(arotinoidethylester,商品名阿罗神,aroshen)研究表明维甲酸类药物具有促进上皮细胞分化与生长、维持上皮组织正常角化过程、减少皮脂分泌、减少粉刺形成减少皮脂腺导管部位角化过度、促进腺管组织结构正常化、清除皮肤表面与痤疮有关的致病菌,减少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以及抗肿瘤等作用研究发现维甲酸类可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现综述如下。


1治疗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以表皮细胞过度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维甲酸类药物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其对异常增生性疾病、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等都有良好的疗效美国FDA己批准第二代芳香维甲酸类药物阿维A用于治疗银屑病。


1.1治疗脓疱型银屑病贾虹等应用阿维A酯治疗37例脓疱型银肩病。患者于治疗前常规化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胆固醇,各项检查正常情况下给予阿维A酯,以较大剂量开始,0.75~1-0mg/kgd,根据病情减量,一般2~3周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mg/d,并继续维持6~12周。结果总有效率为10(%,而且疗程相对较短,平均2个月。陆东庆等应用阿维A酸与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治疗寻常型银肩病维甲酸类药物具有减少皮肤和尿中聚胺含量的功能,因聚胺参与细胞增生的调节,所以具有抗增生作用,使皮损增生减弱,维持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故可使寻常型银屑病角化不全,增生过快的表皮得到纠正,经临床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对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较好疗效吕中法等应用其治疗187例寻常型银屑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具体方法为,给予维甲酸乙酯胶囊0.03mg,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显效后改为0.03mg隔日1次,连服2月,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加其它内服和外用药物,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均作血、尿常规、血脂、肝、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服用芳维甲酸乙酯4-7d起效,患者感红斑颜色减退,浸润减轻、鳞肩脱落增多、皮损鳞屑减少等变化,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最近还发现银屑病皮损中维生素A代谢异常继发于细胞因子的活化,IFNY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KC)中维A酸的产生,故阿维A对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还与其能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维A酸增加有关。


2治疗胶样婴儿


有人应用阿维A酯治疗胶样婴儿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例患儿均为出生时全身皮肤潮红,其中一例患儿3年后复查,发育正常,双眼及口正常,系统查体未见异常,仅于双下肢伸侧见少许四方形棕褐色鳞屑,余皮肤正常;另一例患儿1个月后复诊,仅在四肢末端伸侧见暗红斑,表面有干燥的鳞屑,余皮肤基本正常,以后患儿未再复诊胶样婴儿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可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或板层状鱼鳞病的早期表现阿维A酯是第二代维A酸即芳香族维A酸的代表药物,其治疗鱼鳞病的主要机制是调节表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正常角化婴儿应用阿维A酯需注意由其引起的骨骼发育异常。


3治疗顽固性扁平疣


解小宪等对病程超过1年以上的顽固性扁平疣44例给予维胺脂25mg钦,2次/d,4周后减半,8周后停药;同时局部应用全反式维甲酸(0.05%迪维霜)加%吗啉胍(病毒灵)及5%水杨酸粉混合外用,每晚1次,连用4周,开始2周每周随访1次,共8周,半年后再随访1次,确定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95.5%,随访半年,复发9例,但再给予维胺脂仍有效,皮损全部消退或大部分消退。


4治疗痤疮


张素芳等为研究口服异维A酸对痤疮患者体内雄激素受体(AR)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将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人)、对照组(43人)治疗组予13-顺维A酸(Isotretinoin,泰尔丝),按0.5mg/kg。d"1口服,连续服用16周,并根据个体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对照组予四环素片d25g口服,2次/d,并外用复方氯霉素酊,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停用其他AR水平。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4.7%)显着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1%);口服异维A酸后能AR水平608±46位点细胞较服药前的72吐53位点细胞明显降低,从而表明痤疮发病的各个环节另外有人用自制复方呋炉洗剂与维甲酸霜联合治疗寻常痤疮47例,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13-35岁,病期1个月~2年,应用复方呋炉洗剂外搽3次/d,晚上清洁皮肤后用0.%维甲酸霜外搽,同时口服四环素、西米替丁、葡萄糖酸锌,连续用药3风结果痊愈23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为90.1%。维A酸类用于治疗痤疮是利用其可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皮脂腺的活性,并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炎的特性。


5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LP)


丘洪晟等应用复方口疮膏加适量维甲酸类药物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取得较好的疗效将受试者60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用复方维甲酸类口疮膏涂患处,2次/d,1周后复诊,病变消减后,继续使用,2周为1个疗程,消退后仍维持每晚睡时涂1次,若继续消减或消失,则改为每2~3d涂1次对照组取复方口疮软膏(不含维甲酸成份,其它成份同治疗组)涂患处,开始2次/d,1-2周后复诊,常见局部炎症有消退,纹状病变无改善,观察-2个疗程无效后,改他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9.99%,二者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未见癌变或其它不良反应,因此,局部涂擦复方维甲酸类软膏是OLP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维甲酸类有明显的角质溶解作用,抑制引力纤维的合成,促使上皮形成黏着较差的新角化层,促进DNA合成,增厚颗粒层,减少角化层,因而它不仅有消溶OLP的角化病变,且具有阻止0LP癌变和癌前病变作用。


6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


恶性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是指使恶性肿瘤细胞转变成较成熟的细胞,改变其恶性生物行为,停止恶性增生,最终使恶性肿瘤得以缓解,甚至治愈。维甲酸(RA)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类诱导分化剂,RA通过细胞内特定的蛋白受体和特异的核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在正常表皮,他们能促进细胞分化,但在过度增生的表皮则使之正常角化,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RA能改变角质形成细胞的终末分化过程,通过抑制增生和促进终末上皮细胞的分化及诱导凋亡而导致肿瘤的消退;RA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抑制皮肤中胶原酶和明胶酶的形成,促进抗体的产酸脱羧酶的活性,后者是诱导DNA重新合成的先决条件,在诱导皮肤突变为肿瘤时起重要作用,综上所述RA具有抗肿瘤作用[15]Duvic等[16]发现局部应用1%可缓解覃样肉芽肿(MF)患者的皮损和减少T淋巴细胞的浸润。


7联合甲硝唑治疗毛囊虫病


毛囊虫病又称毛囊虫性皮炎或脂螨病,皮损多好发于青年人的油性皮肤面部。钱利兴等[12]将76例毛囊虫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异维A酸(泰尔丝)丸10mg,2次/d,两周后改服10mg,1次/d;对照组口服维生素A丸25万U,3次/d,两组均同时口服甲硝唑片0.2,3次/d,外用Q5%硫磺霜,2次/d,共6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起始见效快,炎症一般在2~3d开始消退,而对照组需4~5d治疗组治愈数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异维A酸联合甲硝唑治疗毛囊虫病,可有效纠正毛囊漏斗过度角化,抑制皮脂分泌,减少了毛囊虫营养,恶化了毛囊虫生长环境较维生素A更优,以及后者有直接杀灭毛囊虫及毛囊内厌氧菌(包括痤疮丙酸杆菌),起协同作用,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了毛囊虫病。


8其它


研究表明,维甲酸类药物还可用于治疗暴发性酒渣鼻、淋巴瘤样丘疹病、治疗泛发性连续肢端皮炎掌跖角化病。目前随着对维甲酸类药物在治疗皮肤病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其在皮肤病上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作者:王桂英(天津市长征医院,天津300021)


第2篇:皮肤病药物治疗的研究


近年来药物制剂剂型的研究颇受人们重视,且较集中于具有髙度生物粑向性和严格选择性的生物导向药物的制剂。在多种导向药物的载体中,又以脂质体研究最为活跃。


一、脂质体的定义和结构


脂质体(liposome)又称类脂小囊,简单的定义是用人工方法形成鳞脂双层膜的完全封闭。这种微囊与表面活性布j形成的胶团(micelle)相似,但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肢团是由两亲(amphiphi1ic)分子如表面活性剂单分子层所组成,而腊质体是由薄脂加或不加胆固醇等为膜材,形成双分子层膜的微囊。水溶性或溶性的药物可分别被包封在脂质体的水层或脂膜层内。


二、脂潢体的分类、特征及制备方法


根据脂质体的结构可分为三类,即小单层脂质体(les,SUV〉,大单层脂质体(,LUV)以及多层脂质体(MultilamellarVesicles,MLV),它们的特征和制备方法。


三、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脂质体类似细胞结构,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可以包裹水溶和脂溶两种类型的药物,是具有多功能的定向药物载体,主要作用特点如下:


1,具有靶向性《药物脂质体进入体内,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肝脾中的网状内皮细胞可摄取大部分的脂质体,因此它是治疗肝寄生虫病如利什曼原虫病理想的药物载体。在治疗肿瘤中,脂质体可以提髙化疗药物的靶向性,增强治疗效果。


2.具有长效缓释作用:脂质体进入体内与细胞结合或被吞入细胞后,药物要从脂质体内释放出来,释放的速率,与形成脂质体的膜材、脂质体的类型有关。从而不同程度的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使一些药物在体内延长了半衰期。


3.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由于脂质体在体内比较集中于肝脾等网状内皮系鲢,因而使心、肾中的药物浓度相对降低,可明显减轻对心、肾毒性很大的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⑴。


4.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由于药物被包封在脂质体内,使不稳定的药物受到保护。脂质体药物进入体内,可以使它在未进入靶区前免受机体酶或免疫系统的分解。


四、脂质体在皮肤病药物治疔中的应用研究


皮肤病药物治疗历来存在着几个重要的问题i(1)皮肤病多数病变局限于皮肤,全身给药后,经体内运转、分布和代谢,到达皮肤局部的药物浓度极其有限,而要使局部达到理想的治疗量,就难免引起较大的全身性毒副作用。(2)有些药物如氨甲喋呤、灰黄霉素、色甘酸、氨苯砜、环孢菌素等等,全身给药时疗效很好,一旦改为皮肤局部给药,对局部病变反而疗效甚小,甚至无效。(3)外用药常用的基质存在着能否释放有效成分和是否影响药物透过角质层屏障而进入表皮,真皮的疑问。有人指出“有效药物经现用的基质释放到达病变部位,仅仅勉强有效”。目前兴起应用的渗透促进剂,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氮酮及其衍生物,在解决某些药物透过角质层屏障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对透皮治疗系统(TTS)起到极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渗透促进剂同时促进药物的吸收,因而对皮肤局部治疗有利亦有弊。综合上述情况,脂质体作用的特点对治疗皮肤局部疾病具有独特的优点。因为脂质体本身是人工生物膜,它可以顺利地通过人体吸收药物的各种生埋屏障。皮肤在使用以脂质体为载体的药物后,很容易穿透角质层而进入皮肤。


更重要的是药物脂质体进入皮肤后,在表皮、真皮内形成药物贮库(depot),使药物缓悝释放,直接而持久地对病变细胞起到治疗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指数。又因药物较少地被体内吸收,从而减少全身毒副反应。又可提高一些药物的理化稳定性。


因此,近年来对脂质体药物应用于皮肤病治疗和化妆品的研得十分活跃国外将化妆品中的皮肤保湿剂、保护剂、维生素E、超氧歧化酶等均已制成脂质体。特别要提出的是防光剂的脂质体,它不但很好的分布在角质层内,同时有拒水性,在游泳时不易被冲洗掉。现将与皮肤病治疗旮代表性的药物脂质体研究的概况分别叙述如下。


1.去炎松缩阑(TMCA):Mezei等以封包于脂质体的TMCA涂擦于家兔背部皮肤,毎日2次,共5日。绪果TMCA脂质体洗剂与相同药量的凝胶剂比较,前者在表皮、真皮的浓度比后者高3~5倍。在人也观察到脂质体封包的TMCA穿透力也增强。


2.氢化可的松(HC):Wohlrab等[11]用1%HC脂质体混悬液与1%HC油包水乳剂,在人皮肤作体外穿透比较试验,结果用药30分钟后,在表皮内HC脂质体组HC浓度为乳剂组的8倍,真皮内为14倍。300分钟后HC浓度在表皮中脂质体组为乳剂组的4倍,真皮内为9倍。


3.两性霉素B:Lopez-Berestein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pB)制剂治疗12例癌症合并全身性真菌感染病人,以?Img/kg,每24?72小时1次静脉给药。结果3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4例无改善。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比传统给药方法减轻。最近研究表明,两性桦素B的脂质体剂型进展快,很可能成为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4.益康唑:据报道I91,在志愿者人体局部使用益康唑脂质体,结果发现在皮肤角质层内的药物浓度、脂质体制剂比普通霜剂髙3倍。此外,用益康唑脂质体封包治疗-各种真菌病人,每日1次,共2?3周,92%v1=e100%患者病损完全消退。但该项试验无对照组。


5.干扰素(IFN):Egbaria等以豚鼠皮肤对几种IFN制剤进行了体外扩散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试验,旨在了解各种制剂的脂质体组成及制备方法对IFN在角质层及皮肤较深层中的沉积作用。结果,与角质层组成相类似的脂质制备的脂质体其IFN在较深皮肤层的沉积,几乎是由鳞脂制备的脂质体的2倍。M几种不同的IFN脂质体制剂与IFN水溶液相比,在较深皮肤层高4.3?21.3倍。£81?1'^还进行了IFN释放到单繂疱疹I型病軎在豚鼠模型所致皮肤损害的研究。结果与上述试验相符,即IFN脂质体使皮肤损害记分减少,而IFN溶液或乳剂则无此结果。


6.氨甲喋呤(MTX):Patel等[HI用3H-MTX脂质体进行临床封包治疗。结果局部药浓度在应用脂质体制剂的比游离的高2?3倍?经皮肤运转进入循环,脂质体制剂慢。研究指出,脂质体制剂可以透过角质层屏障并定位亍表皮内产生药物控释作用。并考虑利用MTX脂质体治疗银屑病。


7.环孢菌素(CSA),Egbaria等,以无毛小鼠皮肤对四种CSA制剂进行了体外细胞扩散试验。观察各种制剂在皮肤各层中的吸收程度,结果:CSA在角质层的沉积依次为“皮肤脂质脂质体>“磷脂”脂广体>乳剂>氷酒精溶液;而在皮肤较深层及接收池中的CSA总量则依次为水酒精液>>“鳞脂”脂质体>“皮肤脂质”脂质体>乳剂。上述'结果提示,外用脂质体制剂特别是用与皮肤角质层有相同脂质成分的脂质体可增强CSA在角质层的水平,而且使有血及淋巴供给的深皮肤层中CSA降到最柄水平。随,又以同样方法,在人尸体皮肤对一种CSA水包油乳剂及四种CSA脂质体制剂进行了体外扩散试验,评价各种制剂中CSA在尸体皮肤各层中的沉积情况。结果,24小时后,CSA在角质层的沉积#t次为:皮肤脂质MLV>“鳞脂”MLVs“皮肤脂质”LUV>“磷脂”73乳剂;而CSA在较深角质层及较深层皮肤的总量依次为“碑脂”MLV>“皮肤脂质”MLV>“磷脂”LUV>“皮肤脂质”LUV>乳剂。提示所有的受试CSA脂质体制剂在皮肤角质层内的沉积均大大超过了CSA的水包油制剂。


8.超氧歧化酶(500):^1丨son详细叙述了SOD脂质体在皮肤病方面的应用。它可局部治疗放射线引起的损伤,放射性粘膜炎。还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Crohn病、硬皮病以及放射治疗后纤维化等等。由于SOD是一种酶,本身不稳定,体内半衰期只有几分钟,用脂质体包封后,增加了它的稳定性,也延长了在体内的半衰期,因而使疗效增加。在大白鼠关节炎模型中,SOD脂质体消失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SOD组。在大自鼠机械性外伤和X线引起的皮肤损伤试验中,用SOD脂质体外用治疗,均比一般治疗愈合缩短一半的时间^在曰本还将该制剂应用于严重烧伤和各种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五、药物脂质体的研究方向


药物脂质体作为皮肤病的外用药,无疑有矣独特之处,但从当前的研究情况看,尚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并不是所有药物均能顺利的封包进脂质体中,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大小、极性和PH等情况,需要研究出特定的制备条件,有些药物封包率低,即使封包进去,也有漏^出来的可能,况且脂质体本身也存在膜的稳定性问题。(2)制备脂质体膜材,通常用磷脂。近来有人提出用皮肤细胞间质中主要成分神经酰胺(ceramides,CM)代替磷脂,并将CM与胆固醇,十六酸或胆固醇硫酸酯以近似于皮肤角朊细胞的脂质比例混合》制成“皮肤脂质”脂质体。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组成接近皮肤生理的细胞间质脂质,更易逋入皮肤角质层内。在尤毛鼠和豚鼠等啮齿类动物皮肤休外试验中,证明了以上设想但在人的皮肤体外试验中却出现了相反的变化。说明不同动物的皮肤对不同膜材的脂质体渗透情况不完全一致,尚须进一步探索。(3)脂质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亦可影响药物在皮肤内的释放,估计多层脂质体药物释放应比单层脂质体缓慢,但这些方面尚缺少系统的资料。


总之,脂质体用于皮肤病药物治疗有广阔的前景,目前正是研究的热点,应得到人们的重视,共同努力开发,使皮肤病药物治疗向前迈进一步。


作者:张崇璞综述,中国医学科学院文肤病研究所,徐文严审校

上一篇:浅谈改善抗菌药滥用的管理论文(共2篇)

下一篇:内分泌系统合理用药的临床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