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不同室内环境中PM2.5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

发布时间:2015-07-16 09:31

 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2.5 μm的颗粒物。由于其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不仅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酸沉降、全球气候变化、光化学烟雾等重大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国内外已有大量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长期和短期暴露于PM2.5都可以使人群死亡率和发病率显著增加。
  目前,政府部门仅对室外环境的PM2.5进行常规监测并对外发布,PM2.5相关的健康研究绝大部分也是基于室外PM2.5的监测结果。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往往是在室内度过,因而室内的PM2.5浓度才更为接近人们实际的暴露水平。目前国内有关室内PM2.5污染水平的文献报道尚少见,且很少有研究探讨了室内PM2.5水平的影响因素。为此,我们测量了不同场所(如商场、餐馆、地铁站、家庭、车内、教室等)室内空气中PM2.5的浓度,并分析了人类活动(如烹饪、吸烟等)、楼层高度、通风、空气湿度等因素对室内PM2.5的潜在影响,以期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居民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1.2.1不同公共场所在同一天同一时段检测不同公共场所(商场、餐厅、地铁站、医院、车厢、便利店、菜场各1家)的室内PM2.5浓度值。
  1.2.2烹饪前后选择1间10 m2的厨房,将测量仪器安置在距锅1 m处。室内无其他明显的污染源。关闭门窗,开始烹饪前先检测室内PM2.5值,作为基线值;然后进行烹饪(以炒为主),检测烹饪中的室内PM2.5值,作为“烹饪时”的值;在烹饪结束后再检测室内PM2.5值,作为“烹饪后”的值。
  1.2.3吸烟前后选择1间20 m2的办公室,将测量仪器安置在距吸烟人1 m处。室内无其他明显的污染源。关闭门窗,先检测室内PM2.5值,作为“吸烟前”的值;再请人吸1支烟,同时检测室内PM2.5的值,作为“吸烟时”的值;掐灭烟后,再检测室内PM2.5的值,作为“吸烟后”的值。
  1.2.4不同楼层选择1幢32层居民住宅楼,同时测定每一楼层楼道内的PM2.5值。采样地点为每一层的楼梯口与电梯口,与住宅楼外部的环境空气有半开或全开的窗户相通。
  1.2.5通风前后选择1间20 m2的密闭房间,先检测室内PM2.5值,再打开门窗使室内外空气能够进行对流,并每隔0.5 h测1次PM2.5值。
  1.2.6不同湿度条件选择1间20 m2的密闭房间,使用喷雾改变房间内空气湿度,检测不同湿度(70%、75%、78%、80%、82%、85%)时的室内PM2.5值。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不同场所的室内PM2.5浓度存在较大差异。在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的场所(如餐厅、菜场)PM2.5浓度较高,在相对封闭、环境卫生较好的场所(如地铁车厢、商场、医院大厅)PM2.5浓度较低。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应在餐厅、菜场等人员密集、环境杂乱的地方加强监管和治理,督促有关人员做好保洁工作,消除或隔绝室内污染源。人类活动,如烹饪、吸烟等,也会使室内PM2.5浓度急剧升高,因此,在烹饪时应多通风,并关闭厨房门,室内应禁止吸烟。本次调查发现,同一幢住宅的楼层高度不同,
  PM2.5浓度也不同。楼层越高,PM2.5浓度越低,当在20层以上时浓度趋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和气压使PM2.5受重力和浮力的共同影响而漂浮在空中,沉积在一定高度,并随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扩散从而浓度降低。调查还显示,加强通风和增加空气湿度均可以适当降低室内PM2.5的含量,当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将PM2.5凝聚在一起,因重力的作用降落到地面,从而使空气中悬浮着的PM2.5含量减少。提示在重度污染天的时候可以通过空气加湿来降低室内的PM2.5水平。
  本次调查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限于成本和人力,采样的数量有限,仅获取了各个室内场所的1个点值,尚缺乏足够的代表性。第二,限于采样仪器的数量,无法保证各个室内场所完全同步地进行测量,因而可能会影响各个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本次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研究加以完善。
  4参考文献
  Dockery DW, Pope CA, Xu X, et al.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N Engl J Med, 1993,329(24):1753-1759.
  Pope CA, Thun MJ, Namboodiri MM, et al.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U.S. adults\.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1(3):669-674.
  Guo YM, Tong SL, Zhang Y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emergency hospital visits for hypertension in Beijing,China\.Sci Total Environ,2010,408(20):4446-4450.
  Kan H, London SJ, Chen G, et al. Dif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on daily mortality in Shanghai, China\.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7,33(3):376-384.
  Venners SA, Wang B, Xu Z, 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sulfur dioxide, and daily mortality in Chongqing, China\.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3,111(4):562-567.
  Chen R, Li Y, Ma Y, et al. Coarse particles and mortality in three Chinese cities: The China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Effects Study (CAPES)\.Sci Total Environ,2011,409(23): 4934-4938.

本文由第一论文 网选自《上海预防医学》2014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lunwen. 1kejian.C O M)

上一篇:HPV L1壳蛋白和MMP—2在宫颈病变表达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电恒温箱加热对比剂在MSCT增强中预防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