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2010年合肥市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8 10:00
2010年合肥市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分析

【关键词】 死亡率;预期寿命;死亡原因

对居民各种死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出严重危害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疾病,确定防治重点,是疾病控制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利用2010年合肥市城区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资料,分析城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各级政府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因资料来自居民病伤死因年报,死亡病例包括所有在医院和在家死亡者。人口资料以日历年度的人口资料为依据,来源于市公安局户籍处,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来源于市公安局信息通讯处。

1.2 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亡病例进行分类并编码,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输入微机后由市疾控中心统一汇总,形成全年市区(不包括三县)死亡基本数据。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有关数据进行标化,使用epi info6.0软件和excel200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寿命、标化死亡率等有关指标根据《居民死亡登记系统dearhreg2002》软件进行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合肥市市区2005年总人口1753132人,死亡6519人,死亡率3.72‰,标化死亡率4.01‰,婴儿死亡率10.16‰,期望寿命为78.68岁。其中男性死亡率4.16‰,标化死亡率4.29‰;女性死亡率3.23‰,标化死亡率3.64‰,男女死亡率之比为1.29∶1,χ 2 =101.35(p<0.001),有统计学意义。

本年度前5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前10位死亡病种的87.19%。表1 合肥市城区居民2005年死亡率(1/10万)性别顺位

2.2 年龄别、性别死亡情况 0岁组死亡率较高,为1015.93/10万;25岁起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经趋势检验,χ 2 =23.18(p<0.001)。见表2。 表2 合肥市城区居民2005年不同性别、年龄组死亡率(1/10万)45岁以前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死因主要为伤害。中年组(45~64岁)死亡率413.18/10万,占死因前3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48.96%)、脑血管病(15.45%)、心脏病(9.85%)。老年组(65岁以上)死亡率3222.51/10万,其中恶性肿瘤占28.62%、脑血管病占20.44%、心脏病占15.10%、呼吸系统疾病占10.04%。

2.3 主要死因构成情况

2.3.1 恶性肿瘤 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居死因首位,死亡率为119.50/10万,并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上升。男女死亡率之比为1.90∶1,χ 2 =6.46(p>0.05),差异无显著性。前5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30.06/10万)、胃癌(21.90/10万)、食管癌(16.26/10万)、肝癌(14.66/10万)、结直肠癌(7.36/10万)。表3 合肥市城区居民恶性肿瘤各年龄组死亡率(1/10万)

2.3.2 循环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及心脏病是构成中老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居全死因的第2、3位。其年龄别死亡率变化趋势均随年龄增加逐渐上升,男女性别比为1.12∶1,χ 2 =14.52(p<0.001),差异有显著性。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为64.97/10万,心脏病死亡率为47.69/10万。

2.3.3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居全死因第4位。死亡率为29.32/10万,以1岁以下婴儿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居多,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差异,χ 2 =1.83(p>0.05)。其中婴儿大多因肺炎而死亡,老人则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

2.3.4 伤害 伤害死亡率为28.86/10万,居全死因第5位,其中车祸死亡率占首位(11.35/10万)、其次是意外跌落(5.59/10万)、自杀(4.51/10万)。各年龄组均有意外死亡,男女性别比为1.57∶1,χ 2 =22.34(p<0.001)。表4。 表4 合肥市城区居民伤害各年龄组死亡率(1/10万)

3 讨论

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已连续多年居死因构成前5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前10位死亡病种的87.19%,是合肥市城 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与人群老年化及城市日渐严重的空气污染、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等有关。随着社会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心理冲突激化,自杀呈上升趋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更加突出。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作为重点。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更应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同时应加强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采取相应的社会措施,加强监督,以减少伤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经济损失及负担。男性寿命短于女性,大部分死因对男性危害大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暴露于死因的机会较多而又不太注重自我保护。

合肥市城区居民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期望寿命较高,接近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原因是部分新区划调整的乡镇在区划调整前大部分属农业人口,都不急于注销户口。派出所在注销户口时把关不严,未要求死者家属出示《死亡医学证明书》,仅凭村委会介绍信注销户口,导致漏报。上述地区死亡者大多在邻近的县殡仪馆火化,而县殡仪馆也不要求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也是造成漏报的原因之一。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最敏感指标,它直接影响人口的期望寿命。近年来由于加大了婴儿死亡报告工作的检查力度,婴儿死亡漏报率大大降低。同时加大了与妇幼保健的核对,并将婴儿死亡率等指标与考核挂钩,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与各有关部门核对补漏,今年城区婴儿死亡率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德诚,杨莉,耿文奎,等.1997~2001年广西三城市居民全死因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 ,2004,21(5):311-312.

[2] 杨坚波.无锡市1996~2000年伤害死亡状况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j]. 疾病控制杂志 ,2003,7(4):309-3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乌司他丁综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季节性流感监测中病毒分子变异分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