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支气管哮喘中艾灸的临床应用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20:55


第1篇:支气管哮喘中艾灸的临床应用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症之一。因此,更多的人开始重视缓解期哮喘的预防治疗,由于艾灸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对人体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针对艾灸在防治哮喘发作的治疗中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灸法具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能旺盛脏腑功能,调整内分泌,提高抵抗能力。特别是具有双向性,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于人体免疫力紊乱和低下所引起的疾病是最理想的方法,是当前中西药所不及的良好方法。张静通过三伏艾灸定喘、肺俞、肾俞及足三里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结果表明,艾灸可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降低发作程度,同时,艾灸还减少ET和IgE血清含量从而达到预防哮喘的作用。有报道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487例,总有效率为74.13%通过对血清IgE含量变化和外周嗜碱粒细胞计数的比较,认为化脓灸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如谢更生等研究发现,艾灸关元、足三里能明显升高血清IL-2的水平,降低血清IL-6的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増强和改善免疫机能。翟道荡等^报道艾灸关元、大椎、中脘等不同穴位,结果显示艾灸关元穴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全面,而艾灸大椎穴对巨噬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细胞毒活性的调节作用较强。研究表明灸法对血清各类蛋白比例有所调节,能调整物质代谢障碍和恢复机体的紊乱,提高免疫功能。


2抑制平滑肌收缩与气道的炎症反应


方向明等通过艾灸肺俞(双)、大椎、定喘等穴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作,结果表明,艾灸有效控制血浆内皮素的产生,以防止气管平滑肌收缩,从而达到预防作用。艾灸对其他细胞因子如TNF等的调节也有报道。如唐照亮等报道艾灸可通过抑制TNF、IL-1的释放,缓解或阻断致炎因子的致炎效应,从而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药物灸对消除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消除气道慢性炎症,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有着良好的作用。


3对肺功能的影响


哮喘患者的微循环有较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管径细小,血流速度缓慢,细动脉血压偏低,并有红细胞聚集微血管周围出血等。这种改变使肺泡和组织细胞的血流量减少,既影响肺呼吸的气体交换,又影响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使由于支气管痉挛和阻塞及肺泡通气量减少而致的机体缺氧状态更加严重。故此,可以认为,微循环障碍是哮喘患者组织缺氧的原因之一。与艾灸治疗前相比,患者的微血管管径有所増大,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减少,血流呈粒线状,血管袢周围的出血斑有所吸收。呼吸频率减慢,呼吸系统症状减轻。孙兰英等采用了隔姜灸治疗哮喘,其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率,最大呼气中段流速,以及最大呼气流速一容量曲线也均有改善,且疗效与肺功能的FEVi/VC%MMEF的改善程度呈明显的等级正相关。


4讨论


“冬病夏治”属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哮喘之本为肺、脾、肾三脏之气阳亏虚,治疗过程中应当补益肺肾,止哮平喘。肺俞、膏肓可补益肺气,补肾俞以纳肾气,足三里温补脾胃,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以卫外。定喘为平喘之要穴。《时用妙方°哮证》说“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赵献可《医贯》论述:或七情内伤,郁而生疾……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说明痰浊是哮喘经久难愈,反复发作的夙根。《证治汇补。哮证》中云: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明确提出了“壅塞之气、胶固之痰”闭阻气道的病理改变^2]。提出“夙根”学说,认为痰饮伏肺为哮病之“夙根”。胶痰壅塞气道,一方面,导致肺气郁闭,不能贯心脉而行血,致肺络瘀痹而渐成气滞血瘀;另一方面,肺失宣降则水道不行,津液不布,凝聚成痰。因此,在哮喘缓解期治疗中,除了顾护卫气,温肺化痰更是治本的关键。中医认为,痰的形成责咎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三焦气化失宣。肺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气失宣,通调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脾主运化,有运输水谷精微之功能。若因脾阳虚弱,均可使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为痰湿。肾主水液的气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若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总之,哮喘的本质归咎于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水饮停滞为患。艾灸具有温肺化痰,温补阳气,温通经络的作用。再配合以肺俞、膻中、定喘、膏肓等化痰要穴,更是达到去“夙根”之效。哮喘的缓解期治疗正如《景岳全书。喘促门》说:…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此等症候,当4卷惓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艾灸治疗哮喘缓解期有其独特的一面,疗效确切,是其他疗法所无法比拟的,目前虽然还不完善,且治疗方法多样,疗程长,治疗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李晓丹(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第2篇:中医护理中艾灸的临床应用


中医护理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其中的艾灸疗法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艾灸法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使用燃烧后的艾条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艾灸的临床应用范围非常之广泛,现将近年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艾灸的作用


艾灸是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之功效。


2艾灸的分类


2.1直接炙


主要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一般都是绿豆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瘢痕灸是指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目前临床上一般的疾病已经很少使用,但是一些疑难杂症尤其是一些顽固性或恶性的疾病还使用,根据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或肿瘤化疗后使用直接灸使之化脓留瘢痕,对提高肿瘤病患的生存质量,或降低化疗引起的副作用,有显着疗效。无瘢痕灸则是施直接灸时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但是又达到了艾灸效果而不留瘢痕,临床多用于虚寒性的痹症。


2.2间接灸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是间接灸,比如温和悬灸、艾盒灸、各种隔物(一般隔姜片、药饼、盐)灸、温针灸等叭据临床上报道用隔姜灸,及隔药饼灸等对很多顽固性的恶病亦具有较显着的疗效。


3艾灸技术在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


3.1失眠


失眠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如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情志、饮食内伤,心虚胆怯等,上述因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而致阴不养阳,阳不人阴而发为失眠。失眠的临床表现为人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致使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t季、健忘,甚至心神不宁等。艾灸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广大失眠患者的欢迎。夏阳等运用艾灸百会为主治疗失眠症,治疗组以艾灸百会为主结合针刺治疗。嘱患者家属于每晚睡前用清艾条在百会穴上悬灸10~15min,—般在灸后5~15min即可人睡,个别患者1~2h后人睡,10d为1个疗程,间隔2~3d行下一个疗程,同时配合辨tiE分型进行针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10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对照组全部病例均采用针刺治疗,仅采用传统针刺常规治疗,针刺取穴、针刺方法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3.3%,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胡敏等采用多功能艾灸仪进行灸治。主要穴位选取神门、安眠、百会、三阴交、关元。每日1次,每次30min,10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进行疗效对比,对照组口服安神补脑液进行对照。治疗结果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灸疗组与中药组在PSQI评分和总有效率比较上,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或显着性意义,说明采用灸疗治疗失眠疗效明显优于中药治疗。根据临床报道袁广宇运用艾灸治疗失眠症80例,陈贵珍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失眠,丁维超针刺神门、三阴交穴为主治疗失眠,曹晋?针刺加艾灸治疗失眠症84例,周彩霞等针刺加艾灸百会穴治疗失眠症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3.2眩晕


眩晕是由于饮食内伤、情志、失血劳倦、体虚久病或者外伤、手术等导致风、火、痰、瘀等外邪内伤上扰清窍使清窍失养而致头晕、眼花的一类疾病,发作时常有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糖、低血压、神经衰弱、贫血等病,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临床上用艾灸防治眩晕尤其是美尼尔氏综合征,采用艾灸治疗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3.3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经过多”。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的月经过多或者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临床上运用艾灸具有补气升提、活血化瘀、固冲止血的作用治疗月经过多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3.4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气虚下陷)——又称“脾气下陷”,指脾气虚以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松弛导致脱垂一类病症。主要症状有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淋沥等。相当于西医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艾灸具有升阳举陷,补益中气的作用,临床上运用艾灸治疗中气下陷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3.5盆腔炎


盆腔炎以下腹胀痛伴有发热,重症者可有高热、寒战、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因有: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等原因,近年来据临床报道运用艾灸治疗盆腔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汪小春等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腧穴热敏化艾灸;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6慢性支气管炎


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咳嗽是内科中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发病率甚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可达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艾灸治疗咳嗽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王小平等等用隔药饼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药饼制作选用黄芪、白芥子、细辛、麻黄、鱼腥草、甘遂按4:3:1:1:4:1的比例制作成药粉,加赓香用鲜姜汁调和后制作成药饼备用,将药饼贴在定喘、肺俞、膏肓、至阳等穴位上施艾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7例,临床控制30例,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


3.7运用艾灸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免疫力低下的身体易于被感染或患癌症;免疫力低下极易招致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生病。因为机体经常患病,加重了消耗,所以此类患者一般有营养不良、疲乏无力、食欲降低、体质虚弱、精神萎靡、睡眠障碍等表现,生病、打针吃药便成了家常便饭。每次生病都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而且常常反复发作。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和智力发育不良,还易诱发重大疾病。艾灸关元、百会、气海、足三里等保健穴不仅能增强机体免疫力pq,还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是免疫力低下或体质虚弱人群首选的保健、防病方法。


4小结


中医护理技术之一的艾灸疗法具有温经通络,增强机体正气,促进伤口愈合,祛湿散热,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补中气,回阳固脱,平衡阴阳,补虚泻实,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等作用。艾灸治疗安全、经济、简便、无毒、适应证广泛,操作简单,不仅适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更适于在普通家庭、老百姓中推广长期应用。


作者:曹英芳,黄小玲,周美容,梁翠英,谢琼芳

上一篇:骨科患者中人性化临床护理的论文(共2篇)

下一篇:急救医疗服务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