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法学论文>民法论文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合理用药

发布时间:2015-07-09 09:47

摘要: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1]。治疗药物分为解痉平喘类药物和抗炎治喘类药。解痉平喘药物主要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和炎症介质拮抗剂等;抗炎治喘类药包括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炎症介质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现就几种常用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报道如下。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合理用药

1 茶碱
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药理作用。本品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时易于诱发心律失常,应谨慎使用并适当减少剂量。茶碱的治疗窗窄,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死亡,有条件时应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其有效、安全血药浓度为6~15mg/l。影响茶碱代谢的因素较多,如发热、妊娠、肝脏疾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合用甲氰咪胍或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应引起重视。多索茶碱的作用与氨茶碱相同,但不良反应较轻。茶碱缓(控)释片口服后昼夜血药浓度平衡,平喘作用可维持12~14h,尤其适用于夜间哮喘症状的控制。由于血药浓度平稳、维持时间长,比普通剂型的茶碱安全、有效,与糖皮质激素和抗胆碱能药物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2 糖皮质激素类
可分为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口服糖皮质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小,且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的药物大部分被肝脏灭活,而使全身不良反应较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使用1w方可奏效。溶液型和气雾型制剂可造成患者声音嘶哑和口咽部真菌感染等症状。目前上市的药物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因此,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被推荐作为长期治疗持续性哮喘的首选药物。当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无效时,应尽早改用口服剂型。可选用半衰期短的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基泼尼松龙等,采用每天或隔天清晨顿服的给药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脑重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静脉给药,宜选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或甲基泼尼松龙。
3 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β2-受体激动剂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较快,同时,还可通过与肺组织细胞表面的β2-受体作用来抑制气道肥大细胞释放过敏炎性介质,有助于预防哮喘的发作,从而使β2-受体激动剂成为首选的支气管扩张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非诺特罗、沙美特罗,作用时间持续12h,适用于慢性哮喘、夜间发作性哮喘。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适合于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吸入型β2-受体激动剂应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也不宜过量使用,否则可引起肌肉震颤、低血钾、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可使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数目减少,产生耐药性。

4 抗胆碱能药物
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研究发现支气管上的m受体以m3亚型为主,选择性m3受体拮抗剂的支气管扩张作用会更强。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胺,对支气管平滑肌m3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全身副作用小,作用持久,不易耐药,但作用强度、速度不如β2-受体激动剂,对慢性哮喘的病例可用来防止其症状发作,对过敏性哮喘与非过敏性哮喘的疗效较满意,对运动性哮喘的治疗不如β2-受体激动剂,宜作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的辅助用药。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交替使用,可使气道舒张的疗效增强而持久,适用于夜间哮喘及痰多的哮喘患者以及有吸烟史的老年哮喘患者。与茶碱联合应用平喘作用也有所增加。
5 白三烯调节剂
 

; 白三烯调节剂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5-脂氧化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其他细胞表面的白三烯受体的拮抗,抑制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半胱氨酰白三烯的致喘和致炎作用,产生支气管舒张和减轻变应原、运动和二氧化硫诱发的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并有抗炎作用。本品能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但作用不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也不能替代糖皮质激素。作为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可减少中至重度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提高糖皮质激素的疗效。5-脂氧化酶抑制剂可能引起肝损,应引起注意。
参 考 文 献
[1]李素芬,龙苹.治疗儿童哮喘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1):1713-1714.
[2]吴玉辉.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的应用[j].中国保健,2009,17(7):355.
[3]郭彦霞,于超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用药体会[j].中国新医学,2008,9(13):1230

论文网在线

上一篇:多药耐药基因产物LRP、GSTπ、TopoⅡ在大肠癌中

下一篇:论个人破产免责制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