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特点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4 09:49

作者:邓金凤,李小燕,何洁茹

【摘要】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各120例,采用年龄分层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溃疡组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频数依次为痰湿质(28.02%)、阳虚质(20.33%)、气虚质(17.58%)、气郁质(13.19%)、平和质(10.99%)、阴虚质(5.49%)、湿热质(2.75%)、瘀血质(1.65%)。与对照组比较,体质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体质评分情况比较,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溃疡组hp感染阳性组及阴性组其体质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评分情况比较,除瘀血质、平和质(p<0.05)外,其余体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痰湿质4种体质是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1]是一种全球性多发性疾病,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病率相差悬殊。欧美文献报道当地的患病率为6%~15%。周夏[2]报道广州地区消化性溃疡检出率为32.09%,发病率在我国南方地区较高,尤以十二脂肠溃疡较为突出,有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及明显季节性的特点,而诸多因素中环境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的研究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心理等因素,其中许多因素与体质相关。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近年受到重视,但尚未见到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探讨其体质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溃疡组共120例,为来源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胃镜室、住院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胃镜室、门诊部、住院部的患者。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1]:(1)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2)上腹部有局限性压痛;(3)内窥镜检查见到溃疡病灶,分期为活动期、愈合期、疤痕期。上述标准中(3)必须具备。纳入标准:(1)符合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内窥镜检查见到溃疡病灶,分期处于活动期、愈合期;(2)性别不限,病程不限,年龄≥18岁;(3)知情同意,并如实回答调查者问题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标准者;(2)有并发消化道出血、胃部穿孔、幽门梗阻者;(3)合并严重心、肺、肾、胰、肝、神经系统疾病者;(4)怀疑或证实有恶性疾病;(5)年龄在18岁以下者;(6)精神病患者、痴呆患者;(7)不同意参加本次调查者。

  1.2对照组共120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体检中心就诊者的体检资料及中医体质资料被存入体检中心电脑系统。在溃疡组病例收集结束后,按年龄分布进行分组。与溃疡组年龄分布相匹配,按照体检号顺序查阅电脑资料获取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1)在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进行体质辨识者,且排除明确诊断有疾病者;(2)年龄≥18岁。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者。

  1.3调查方法以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为基础,自行制定了《消化性溃疡体质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中医体质调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调查。前2项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后1项及舌苔脉情况由调查医师通过望、闻、问、切诊察后填写并综合判断。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类型,评分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进行判断。回答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原始分为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s转化=〔(s原始-n条目)/(n条目×4)〕×100。s转化≥40分可判定为该种体质,30~39分为倾向于该种体质,<30分则不是该种体质。积分最高者为主体质,积分稍低者为兼夹体质。s转化≥70分及其他8种体质均s转化<30分可判定为平和体质。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溃疡组男77例,女43例。18~30岁共19例,31~40岁共29例,41~50岁35例,51~60岁共26例,61岁以上11例。hp感染阳性77例,hp感染阴性43例。病程最短为7 d,最长为1年,平均(105.33±112.50)d。对照组男70例,女50例。溃疡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3.64±12.40)岁,对照组(43.23±12.18)岁。2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22组中医体质类型比较2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94,p=0.0000)。溃疡组病理体质检出频数依次为痰湿质(28.02%)、阳虚质(20.33%)、气虚质(17.58%)、气郁质(13.19%)、平和质(10.99%)、阴虚质(5.49%)、湿热质(2.75%)、瘀血质(1.65%)。溃疡组特禀质检出频数为0,对照组检出1例,分析中将其剔除。结果见表1。表2结果显示:2组间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平和质、阴虚质、瘀血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12组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略)表22组体质评分比(略)

  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1,与对照组比较

  2.3hp感染与体质类型分析表3结果表明:溃疡患者中hp阳性与hp阴性间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4结果表明:溃疡患者hp阳性与hp阴性间评分情况除瘀血质、平和质外(p<0.05),其他体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3溃疡组hp感染与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略)表4溃疡组hp感染与体质评分比较(略)

  统计方法:t检验; hp感染阳性组因瘀血质仅为1例,本表将其剔除;*为方差不齐,行t′检验

  3讨论

  王琦[4]认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它与疾病的发生、转归、预防、治疗等密切相关。在非病状态和患病状态下均存在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单一体质者占多数,但也有部分患者具有2种体质或3种体质兼夹情况。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具有一定特点,病理体质中以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检出频数较多,共占本次调查溃疡人群的79.12%,即消化性溃疡患者多见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且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得分情况较痰湿质为高。而体质评分越高,说明其平时出现不适的症状越明显。阳虚质及气虚质的出现,可能与长居岭南湿热之地,人们好饮凉茶,大量使用空调,及工作久坐,运动偏少等有关,而气郁质的出现则与现代人工作紧张,所承受的家庭、工作压力较大有关。痰湿质的人则常表现为饮食不节,且容易导致体型偏于肥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暴饮暴食、喜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吸烟、喝酒均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消化性溃疡组hp感染阳性及阴性者在体质类型构成比及评分情况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hp感染与该疾病人群体质差别关系不大,hp感染对疾病人群的体质改变没有显著的影响。换言之,感染hp不会使该疾病患者比不感染hp出现更多明显不适,hp感染与体质类型两者相关性不大。但因本次调查选择病例数偏少及病例范围较局限,结论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扩大调查范围后能否得出不同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要指出的是本次调查选择了已排除其他并发症的单纯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部分病程稍长的患者已使用质子汞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治疗前后患者的体质是否发生变化,仍需要今后的进一步调查。

  目前对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认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由于脾胃虚弱、饮食失调、情志所伤、邪气侵犯、药物刺激致胃之气机阻滞或脉络失养,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该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中医证候多见实证或虚实夹杂,本体质调查则发现该病人群多为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胃痛》篇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阐明了胃脘痛的内在原因为体质虚弱,只有在正气虚的前提下,邪气才能犯胃发病。本调查亦说明了体质因素可能为胃脘痛发病的内因。故在目前的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辨证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改善和纠正体质偏颇,减少发病。

【参考文献】
  [1]陈灝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66.

  [2]周夏.消化性溃疡4096例胃镜分析[j].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3,3(1):12.

  [3]王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s].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

  [4]王琦.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6.

上一篇: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单核细胞趋化蛋

下一篇: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