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9

摘 要:目的 对运用针刺方法对存在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0例存在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B组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症状开始改善时间明显早于A组;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明显短于A组;治疗结束后病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运用针刺方法对存在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

关键词:针刺;吞咽障碍;脑卒中

   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称为吞咽障碍(dysphagia)。常见原因有脑卒中、脑外伤、吞咽通道及其邻近器官的炎症、损伤、肿瘤、放射治疗等。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4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出现吞咽障碍现象, 吞咽障碍会对该类患者的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取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容易发生误咽现象,最终导致出现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80例病例均来自于2009年8月-2011年8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存在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A组4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3.2岁;病程从21天-9个月,平均患病时间3.2个月;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能用于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吞咽障碍评定量表,比较起来采用洼田吞咽能力评定法,其次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功能亚量表。
1.3 治疗方法
  常规康复训练:①环境,进餐时选择清净、舒适的环境,治疗及进食过程中避免打扰。②体位,身体与床面成30-60°,颈部前屈,逐渐提高角度,直至90°坐位。③功能训练,颈部运动,呼吸训练,肩部体操,口舌体操,发声训练,空咽下训练。④促通技术,颈部、面部及口腔内舌、咽壁的冰块刺激及按摩。⑤直接训练,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食物及体位训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上方法1次/天,30min/次,10天/疗程,共3个疗程。
  针刺方法:选取廉泉、人迎(双侧)、颈后夹脊穴(双侧)、风池(双侧);头针取口舌吞咽区(双侧),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15天/疗程,共2个疗程。
  A组患者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
1.4 观察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后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患者症状开始改善时间、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患者治疗结束出院一段时间后病情再次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5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已经完全消失,可以进行正常的吞咽和语言表达;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基本上可以进行正常的吞咽和语言表达;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没有的任何变化[2]
1.6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组间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间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分别治疗3个疗程后,B组的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该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该组患者的症状开始改善时间明显早于A组;该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明显短于A组;该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病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中医学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出现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咽部神经功能具有非常明显的兴奋或调节作用[3],可以使吞咽反射弧的重建速度明显加快,人迎穴的外侧分布有舌下神经支及迷走神经,廉泉穴的深层分布有舌下神经分支,通过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对该类患者的舌下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产生直接的刺激,使神经冲动迅速释放,能起到使神经反射功能明显增强的作用[4]。对风池穴进行针刺可以使该类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供应情况得到显著改善,使外周的阻力明显降低,进而使患者颈部软组织的紧张状态得到充分缓解,同时针刺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机体微循环得到显著改善,使血液的粘、稠、聚状态明显降低,对脑组织血流量的增加具有良性调节作用,而脑组织血液循环的改善是患有脑卒中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对廉泉、天突、人迎、风池、合谷诸穴进行针刺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神经反射显著增强,对吞咽中枢对吞咽反射的控制能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此外,针刺治疗也可能使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能力明显增强,使在脑梗死发生之前处于“闲置”状态的脑组织的相关机能起有效的代偿功能。同时配合针对性的系统康复训练可以使与吞咽功能有关的一些肌肉都能够充分的参与主动运动,可以进一步防止咽下肌群产生废用性肌肉萎缩现象,使舌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能力增强,使各有关肌群的运动协调性和灵活性明显提高, 从而使该类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更加彻底的改善。
  综上所述运用针刺方法对存在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患者在治疗后吞咽功能能够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达到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降低各种并发症乃至病死率方面都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丽波,王拥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及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1(15):404-405.
[2] 马艳平,张俊玲,宋慧,等.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1(16):491-492.
[3] 张维,刘志顺,孙书臣,等.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机理探讨[J].中国针灸,2008,22(16):406-407.
[4] 张婧,王拥军,张珊珊.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检查及康复方法的选择[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0(10):632-633.

上一篇:慢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下一篇:两种不同固定方式联合中医旧伤洗剂治疗伸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