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精神病护理临床效果价值及作用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8:55

 

 第1篇: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前言


  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治疗等。然而,无论何种方法治疗过程中科学的临床护理都必须可少,其可以减轻患者压力,改善或者稳定患者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为验证其临床效果及对应用规范指正而做出相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岁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5)。病程为1至18年,平均病程(7.9±0.6)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观察组,2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1.7)。病程为1至17年,平均病程(8.1±1.8)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时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等常规检查。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足够的睡眠,及时对症处理临床事件。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深入了解,并給予适当的指导。当患者情绪稳定出院后,叮嘱其定期到医院复查;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


  首先,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要想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护理,与其建立有安全感、信任、依赖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才能真正打开患者心扉,与其进行深入化沟通。为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以更好的将工作完成;


  其次,患者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性格、病症、行为特点、实际病情都有各自特点。要想对患者制定出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就必须实时观察其情绪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计划内容提供依据;


  最后,患者情绪变化是其病情变化的风向标,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出现波动,需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给予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上述制定的针对性计划,给予相应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相应治疗措施。对其提出的疑虑,给予及时解答,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2)语言沟通


  上述所有的心理护理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沟通,具体如下:


  首先,信任是和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然而要想与其建立信任、熟悉、融洽的关系,就必须在平时沟通中多采用积极向上的言语。禁止与精神病患者采用刺激性言语,如恐吓、威胁等等,需利用积极性言语一点一滴拉近相互之间距离;


  其次,通过鼓励性言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在日常护理中多对其进行言语鼓励,让其潜移默化的相信能够战胜疾病,以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再有,语言方面的态度、语气同样决定着沟通效果,在与精神病患者沟通时,需采用温和的语气。当患者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时,同样需要利用温和、亲切的语言来引导;


  最后,患者的精神疾病类型、实际病情均不同,如果同一种语言方法沟通无效果,可以多变通几种语言方法;


  1.3观察指标


  (1)以护理前后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低,则证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2)以护理后患者BPRS(精神状态评定)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评分越低,证明患者精神状态越佳;


  (3)以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比较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情况调查,由医院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将满意度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即: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者数×100%;


  1.4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SAS、SD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患者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为42.61±2.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63.66±6.23,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不满意0例、一般2例、满意13例、非常满意25例,总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中,不满意7例、一般7例、满意11例、非常满意15例,总满意度为65%。


  3.讨论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的动作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均可能出现异常变现,所以在治疗的切入点主要在于其心理。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必不可少,通过鼓励、安慰等良好语言的沟通可以对患者起到暗示性作用,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科学的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SAS、SDS、BPRS评分,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虹

  第2篇:精神病护理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


  精神病病情较为复杂,不易治愈,目前并无特效的药物治疗精神病,一般采用保守性治疗方法,患者通过规律性服药能对病情有所缓解,但效果不佳,其药用依从性较差,大多数患者需要终生服药[1-5]。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患者的病情,本研究对精神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对照组)、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干预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护理观察,现将护理结果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92例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


  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6例。对照组中女19例,男2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1.54±7.82)岁;其中,2年以上、6年以下病程的患者有22例,6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有24例。干预组中女20例,男26例;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6岁,平均年龄(41.84±8.05)岁;其中,2年以上、6年以下病程的患者有23例,6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有2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精神病护理模式,此外干预组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其具体方法为: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全面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并主动热情与患者进行沟通,使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认真聆听患者的倾诉,并及时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对心理状况较为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多种减压的方式,如:听音乐、看电视、读书看报等,使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进而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转移到健康的活动上来;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集体活动,多与人交流,进而减少患者的孤独感,缓解其抑郁心理,提高其自身与人交往的能力。②健康宣教:定期针对患者开设心理讲座,呼吁患者与家属多参与活动,进而使患者以及家属了解疾病,提高预防意识和能力;将疾病的发病原由、表现特点、护理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以知识手册的方式印发到患者及家属手中,告知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行为状况和心理情况,对行为异常或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以防患者因想不开出现自杀行为或轻生念头。③生活管理:对患者的生活进行适当的干预,出院前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自信心,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建议和学习工作上的指导;说服患者定时服药,并嘱咐家属对其进行监督检查、提醒,告知家属如若患者不配合服药,必要情况下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其进行干预,使患者提高服药的自觉性,减少因未服药造成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回访,可采用电话访问,到家随访等方式进行,以此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病情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情况。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精神状况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生活质量采用满分为100分的调查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采取100分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85~100分为满意,60~84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比较经护理,干预组的精神状况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患者中,满意14例,


  比较满意20例,不满意12例,总满意度为73.91%;干预组患者中,满意23例,比较满意21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5.65%。干预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P<0.05)。


  3讨论


  精神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可出现明显且持久的动作、情感、认识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杀的病态心理和行为[6-10]。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如精神病的机率也随之增加[3,4,11-13]。精神病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语言沟通,可以提高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和家属的护理能力,减少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的发生,而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生活管理,则可树立患者的生活自信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4-16]。本文在精神病护理中干预组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组的精神状况评分(35.02±3.26)分及生活质量评分(85.42±3.83)分均优于对照组的(69.75±4.21)、(61.32±5.7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精神病護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杨琴

  第3篇:有效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精神病是因为人体大脑组织功能出现严重紊乱,出现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异常、思维方式改变等[1]。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引起精神病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的家庭环境、生活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生理改变等综合因素引起[2]。精神病的疾病分类主要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强迫症等。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既往研究显示,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沟通的有效性与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情况具有密切关系。本次研究选取我科收治的35例精神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沟通进行护理,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7月我科收治的7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本次研究选取的70例患者均为男性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中,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1.85±4.24)岁;抑郁症6例,精神分裂症21例,躁狂症8例。观察组中,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30.47±4.15)岁;抑郁症7例,精神分裂症20例,躁狂症8例。排除合并重要器官病变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基础护理等,观察有无漏服、少服药物的现象,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适当予以心理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采用有效沟通的方式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全面评估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积极对患者进行评估,掌握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灵活有效的交谈技巧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2)加强有效的语言沟通。在与患者的交谈过程中,对于患者持有的错误观点进行正确委婉的引导,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对于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过度兴奋、语言较多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倾听,在交流时全身心投入,避免对患者存在呵斥等现象;针对抑郁症等言语较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启发与引导,并鼓励患者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想法,对患者正确的观点予以鼓励支持,错误观点者予以正确引导。(3)注意眼神、肢体语言的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猜疑情绪较重,因此,在与患者的交谈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自身的精神面貌,注意自身的眼神及肢体语言等的变化,给予患者乐观向上的整体面貌,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嘲讽等情绪,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4)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精神病患者由于行为异常、认知改变等,有时无法从患者身上直接获知有效的疾病信息,因此,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能够提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


  1.3评定方式


  采用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BPRS)在护理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量表内的评估项目包括紧张、焦虑、情感交流障碍、敌对性、幻觉、心境抑郁、猜疑、不寻常思维等18项,满分为126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并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可调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若得到P<0.05则数据比对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PRS评分情况的比较


  如表1所示,采用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BPRS)在护理前后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BPRS评分情况分别为(53.74±3.24)分和(53.58±3.17)分;护理后,观察组的BPRS评分为(36.25±0.24)分,对照组的BPRS评分为(40.38±0.25)分。两组患者护理前的BPR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观察组中,对本次护理满意的例数有32例,不满意的有3例,护理满意度为91.4%;对照组中,对本次护理满意的例数有26例,不满意的有9例,护理满意度为74.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复杂,对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患者康复率的重要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用有效沟通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与患者有效沟通,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3]。本次研究中,在35例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有效沟通,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可见,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实施有效沟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琼芳

上一篇:精神护理实践发展现状分析的重要性论文(共5篇)

下一篇:口腔护理应用影响对比观察研究论文(共7篇)